分享

经方大师刘渡舟医案8

 寂寞在繁衍 2015-11-05

【71】胁痛2

刘??,女,24岁。

素来情怀抑郁不舒,患右胁胀痛,胸满有两年之久,迭经医治,屡用逍遥、越鞠等疏肝解郁之药而不效。近几日胁痛频发,势如针刺而不移动,用手击其痛处能使疼痛减缓。兼见呕吐痰涎,而又欲热饮,饮后心胸为之宽许。舌质暗,苔薄白,脉来细弦。刘老诊为“肝着”之证,投旋复花汤加味。

旋复花10g(包煎)、茜草12g、青葱管10g、合欢皮12g、柏子仁10g、丝瓜络20g、当归10g、紫降香10g、红花10g

服药三剂,疼痛不发。

[按语]《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症并治》云:“肝着,其人常欲人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肝着”为肝失疏泄,气血郁滞,肝络瘀积不通所致。辨识本证当着眼于以下两点:一是“其人常欲蹈其胸上”,二是“但欲饮热”。本案患者胁痛欲以手击其胁间,且热饮后胸胁暂宽,符合“肝着”病治证候特点,故用旋复花汤加味治疗。原方由旋复花、新绛、葱白三味组成,功专下气散结,疏肝利匪,活血通络。新绛为茜草所染,药店无售,临床常以茜草,或红花代之。本案加降香以助旋复花下气散结;加当归、丝瓜络以助茜草活血化瘀通络;加合欢皮、柏子仁既能疏肝郁以理气,又能养肝血以安神。诸药合用,俾使肝升肺降,气机调和,血络通畅,则诸症可解。叶天士所用“通络法”,其基本方即为“旋复花汤”,临床用于“久病入络”之证,每取良效。

 

【72】胁痛(胆结石)

姜??,男,36岁。1992年2月15日初诊。

右胁痛有半年之久,近一个月加重,疼痛如针刺,连及右侧肩背。身有微热、小便深黄、大便溏。B超检查提示:“肝胆管泥沙样结石”。舌苔白腻,脉弦。证属肝胆湿热郁结,疏泄不利所致。治宜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刘老以自拟“柴胡排石汤”治疗:

柴胡18g、黄芩10g、大金钱草30g、虎杖16g、海金沙10g、鸡内金10g、川楝子10g、延胡10g、鱼腥草15g、片姜黄10g、茵陈15g、白芍16g、刘寄奴10g

服药七剂,症状明显减轻。续服至一个半月后,B 超检查结石已除。

[按语]胁痛多责之于肝胆。因肝在胁下,胆附于肝,其经脉布于两胁。因此,肝胆有病,往往反映到肋胁部位而发生疼痛。如《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肋中痛”;《灵枢·胀论》云:“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胆结石一证,往往以胁痛为其主要表现。综观本证,乃是湿热蕴结成石,肝胆疏泄不利为患。在治疗上,一方面要清利湿热以排石,另一方面当疏利肝胆气机而解其郁。柴胡排石汤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具有疏利肝胆,清利湿热,消石止痛的功效。


【73】耳鸣耳聋(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王??,男,53岁。1994年3月16日初诊。

患者因恼怒,八天前突发右侧耳鸣。其声甚大,如闻潮汐,头部轰响,右侧颐部灼热而胀,吞咽时耳内捣捣作响,以致不闻外声。西医诊为“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与“传音性聋”。患者夜寐不安,晨起咳吐粘痰,两目多眵。舌红、苔白,脉弦滑小数。辨为肝胆火盛,循经上攻耳窍。治宜清泻肝胆,养阴通窍。疏方:

连翘10g、柴胡16g、漏芦10g、白芷8g、玄参15g、丹皮10g、夏枯草16g、天花粉10g、黄连8g、黄芩4g、生石决明30g、牡蛎30g

服药三剂,耳鸣大减,能闻声音。七剂服完耳鸣自除,听力复聪。再以柔肝养心安神之剂,以善其后。

[按语]耳鸣耳聋之患,当辨虚实。一般而言,暴病者多实,久病者多虚;病在肝胆少阳者多实,病在肾脏少阴者多虚。本案耳鸣耳聋起于恼怒与情志不遂,突然发作,则为实证可知。盖恼怒伤肝,疏泄不达,使肝胆气机郁滞化火,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少阳胆火循经上攻,火盛气逆,闭塞清窍,故突见耳鸣如潮,耳聋不闻。《医贯》引王节斋云:“耳鸣盛如蝉,或左或右,或时闭塞,世人多作肾虚治不效……大抵此证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恼怒而得……少阳之火客于耳也”。火动痰升,充斥头面,扰乱心神,故伴见面热而胀。吐痰,不寐。《罗氏会约医镜》将本类证候谓之:“火闭”,“气闭”,其云:“火闭者,因诸经之火,壅塞清道,其症或烦热,或头面赤肿者皆是,宜清之;气闭者,因肝胆气逆,必忧郁恚怒而然,宜顺气舒心”。故治疗本案以清肝胆之火,兼利肝胆之气为主。方用柴胡、黄芩疏肝清胆,和解少阳;连翘、黄连、玄参、丹皮、天花粉清解热毒,兼养阴津;夏枯草、生石决明、牡蛎潜肝胆之阳亢;漏芦、白芷透窍散邪。本方清中有透,降中能滋,用治肝胆实火上攻之突发性耳鸣耳聋,最为适宜,故获佳效。


【74】眩晕1(梅尼埃病)

李某,男,44岁。1994年3月7日初诊。

患反复发作性眩晕已两年余。眩晕每因劳累诱发,先见左侧耳塞耳鸣,继之则觉天旋地转,目不敢睜,身不敢侧,恶心呕吐,痛苦不堪。每次发作必周身疲乏无力。某医院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观其舌苔白,脉弦无力。刘老认为此乃中气不足,清阳不能上升所致。治当补益中气,升发清阳,佐以化痰降浊。疏方:

党参14g、黄芪16g、炙甘草10g、蔓荆子6g、白芍15g、葛根10g、黄柏3g、柴胡3g、升麻3g、陈皮10g、半夏12g、竹茹12g、白术6g、生姜3片、大枣12枚。

服药五剂,眩晕大减,体力有增。又嘱服上方十剂,诸症悉除,从此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眩晕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属于“虚眩”范畴。《灵枢·口问》篇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本案辨证眼目,在于眩晕每因劳累引发,李杲所谓:“内伤气虚之人,烦劳过度,清气不升,忽然昏冒也”。今用补益中气,升发清阳之方,则与证情相合。本方由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温胆汤三方合用加减而成。益气聪明汤出自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专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风热上扰的头痛、眩晕而设。再以补中益气汤助其力,温胆汤以化痰浊,则面面俱到,功效更宏。


【75】眩晕2

朱??,男,50岁。湖北潜江县人。

头目冒眩,终日昏昏沉沉,如在云雾之中。两眼懒睜,双手颤抖,不能握笔写字,迭经中西医治疗,病无起色,颇以为苦。视其舌肥大异常,苔呈白滑而根部略腻;切其脉弦软。辨为“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之证。疏《金匮》“泽泻汤”:

泽泻24g、白术12g

服第一煎,未见任何反应。患者对家属说:此方药仅两味,吾早已虑其无效,今果然矣。孰料第二煎后,覆杯未久,顿觉周身与前胸后背濈濈汗出,以手试汗而粘,自觉头清目爽,身觉轻快之至。又服三剂,继出微汗少许,久困之疾从此而愈。

[按语]“支饮”为四饮之一,因其像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邻于心下,偏结不散,故名之。“冒眩”,不同于普通之头目眩晕。冒,指头如物罩,神不清爽;眩,指眼花缭乱,视物不清。《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心下有支饮,心阳被遏,不能上煦于头,故见头目冒眩,懒于睁眼;阳气不充于筋脉,则两手发颤;舌体肥大异常,为心脾气虚,水饮浸渍于上,乃是心下有支饮的见证,是刘老补《金匮》之所略。当急渗在上之水势,兼崇中州之土气,故用泽泻汤单刀直入,务使饮去而阳气自达。药专力宏,其效为捷。


【76】掉眩

李??,男,41岁,京城某酒店职员。1992年10月7日初诊。

两月前误食河豚鱼,引起中毒。近日来有周身颤抖、头目眩晕、手足麻木之感,睡眠易惊醒,血压偏高,舌红、苔白腻,脉弦数。辨为肝经热盛动风,治当凉肝熄风。处方:

羚羊角粉1.2g、钩藤15g、桑叶10g、菊花10g、茯神15g、生地10g、浙贝10g、白芍15g、甘草6g、竹茹15g、当归20g、龙骨20g、牡蛎20g

服药七剂,手足麻木、身体颤抖明显减轻,精神安静已能入睡,惟觉头目发胀。原方白芍增至30g,另加夏枯草15g,再进七剂,诸症皆愈。

[按语]《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综观本案临床表现,病在厥阴肝经无疑。究其原因,乃误食河豚使毒热内陷厥阴,肝经热盛,炼痰成浊,伤阴动风所致。投以羚羊钩藤汤凉肝养阴,化痰熄风。药切病机,故取效为速。于此益知,不论何病,要在辨证论治上下功夫。


【77】震颤(帕金森病)

陈??,男,75岁。1995年10月18日初诊。

1994年1月发病,全身震颤,不能自主,某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服用左旋多巴、美多巴、安坦等药,症状未见好转,特请刘老诊治。症见全身颤抖,尤以上肢为重,手指节律性震颤,状如“搓丸样”,肌肉强直、面部表情呆板、双目直视、口角流涎、步履困难。伴头痛、口干渴,大便秘结、一周一行,小便色如浓茶、口噤齘齿,舌红、苔黄腻而燥,脉来滑大。证属三焦火盛动风,煎灼津液成痰,痰火阻塞经络则阳气化风而生颤动。治宜清热泻火,平肝熄风,化痰通络。治用“黄连解毒汤”和“羚羊钩藤汤”加减:

黄连10g、黄芩10g、羚羊角粉1.8g(分冲)、竹茹20g、黄柏10g、栀子10g、钩藤15g、天竹黄12g、龙胆草10g、菊花10g、桑叶10g、菖蒲10g、佩兰10g、半夏12g

服药十四剂后,两手震颤减轻,行走较前有力,口渴止,小便颜色变淡。大便仍秘结,头痛眩晕,言蹇不利,多痰少寐,舌苔白腻挟黄,脉滑数。

针对以上脉证的反映,上方加大黄4g,并加服“局方至宝丹”3丸,每晚睡前服1丸。

服药月余,头晕少寐多痰大为减轻,语言明显好转(能简单地陈述病情),但仍腹满便秘、齘齿、小便短赤、四肢及口唇颤抖。舌红苔黄而干,脉来滑数。治用通腑泻热,凉肝熄风之法,调胃承气汤和羚羊钩藤汤加减:

大黄4g、芒硝4g(后下)、炙甘草6g、羚羊角粉1.8g(分冲)、钩藤20g、白芍20g、木瓜10g、麦冬30g

上方服七剂,大便通畅,粪便如串珠状。腹满顿除,齘齿大减,小便畅利,四肢有轻微颤抖。效不更方,仍用“黄连解毒汤”与“羚羊钩藤汤”加减。治疗三个月,肢体震颤消除、能自己行走、手指屈伸自如、握拳有力、言语流畅、面部表情自然、二便正常。惟偶有头晕、齘齿,继以芩连温胆汤加减进退而病愈。

[按语]帕金森病又名震颤性麻痹,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以肢体震颤、肌肉僵直和运动障碍为特征。西医对此病尚无特效疗法,多以“左旋多巴”等替代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大,病人难以承受而往往被迫停药。

刘老认为,本病宜心肝为核心,其病因多是火热动风生痰为患。《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肝热动风,煎液成痰,痰热随肝风窜扰于筋脉,灼伤津液,发为肢体震颤。所见口干、便秘、小便短赤、齘齿、言语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大诸症,皆心肝热盛,风动灼痰之变。故治疗首以清心泻火,熄风化痰为法。黄连解毒汤能泻三焦之火,配以羚羊钩藤汤则凉肝熄风化痰,屡建奇功。


【78】半身不遂

姜某,男,66岁。

左身偏废,左手拘急难伸,不能活动。血压200/120mmHg,头目眩晕、心烦、不寐、性情急躁易怒、大便秘结、小便色黄。舌体向左歪斜、舌质红绛少津、舌苔黄而干、脉来滑数。此火动伤阴,兼有动风之证。治当清热泻火,熄风活血。疏方:

大黄5g、黄芩10g、黄连10g

服药五剂,大便畅通、头目清爽、心中烦乱顿释,血压降至170/100mmHg。复诊时,不用家人搀扶,腿脚便利。然左手之挛急未解。转方用芍药甘草汤,加羚羊角粉1.8g冲服而瘥。


[按语]本案为火动伤阴,血不柔肝,动风伤筋之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有:“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之说。本证大便秘结、小便色黄、舌苔黄、脉来滑数,反映了阳热内盛;心烦不寐则为阴气内虚,水火不济之象。阴不胜阳,阳亢化风,故见血压升高、头目眩晕。火淫血脉,血被火煎耗,煽动内风,而见手挛舌歪,半身不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热瘛疭,皆属于火”

。本证之半身不遂形似中风,其实为“火中”之证。若误用燥药驱风,则失之千里。刘老采用泻火清热,釜底抽薪之法,选用《金匮》三黄泻心汤苦寒之剂,用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妙在大黄一味,既能通降胃中火热,又能活血逐瘀,推陈致新。若本证大便不燥而小便赤涩不利者,则改用黄连解毒汤为好。

目前临床,西医学所谓高脂血症、脑血栓、脑栓塞、脑出血等病,均可使人肢体偏废,手足不仁,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据刘老经验,大多为“火中”范围,治当通泻火热为主,用三黄泻心汤或黄连解毒汤为中肯。若滥用温燥祛风之品,则如火上浇油而越治越重。


【79】中风后遗症

高??,男,59岁。1992年2月19日初诊。

三月前,因患高血压中风,左侧半身不遂,左面颊麻木,肩臂不举,头目眩晕。血压200/100mmHg,曾服“牛黄降压丸”、“复方降压片”等药物,血压旋降旋升。其人身热有汗,痰涎量多、咳吐不尽,小便色黄不畅、大便正常、舌苔黄腻、脉来沉滑。刘老辨为痰热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利之证。治以清热化痰通络为法:

茯苓30g、枳壳10g、半夏20g、风华硝10g、黄连6g、黄芩6g、天竹黄15g、鲜竹沥水5勺

服药五剂后,泻下暗红色粘腻之大便颇多,顿觉周身清爽,血压降至140/88mmHg,小便随之畅利。药已中的,原方加钩藤15g、羚羊角粉0.9g、生姜汁2勺。服二十余剂,血压一直稳定在正常范围,左臂已能高举过头,咳吐痰涎已除。

[按语]阳亢化火动风,火热煎灼津液成痰,痰热阻滞经络,痹阻气血;或上犯高巅,清气不升,故见瘫痪不举、麻木不仁、头目眩晕等症。《景岳全书》云:“痰在周身,为病莫测,凡瘫痪、瘛疭、半身不遂等证,皆伏痰留滞而然”。本案痰热交阻,其辨证要点有二:一是咳吐痰多、溲短而黄;二是舌苔黄腻、脉来沉滑。故治疗当以清热化痰通络为法。刘老先用“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健脾化痰饮,半夏和胃化痰浊,枳壳宽中化痰气,风化硝通腑泻热去痰凝。四药合用,既消已成之痰,又绝生痰之路。《成方便读》指出:“夫痰之为病,在腑者易治,在脏者难医,在络者更难搜剔。四肢皆禀气于脾,若脾病不能运化,则痰停中脘,充溢四肢,有自来矣。治之者,当乘其正气未虚之时而攻击之,使脘中之痰去而不留,然后脾复其健运之职,则络中之痰自可还之于腑,潜消默运,以成其功”。加黄连、黄芩、天竹黄、竹沥在于加强清热化痰,通达经络之力。待热痰化,经络通。则瘫、麻、掉眩诸症自愈。


【80】少阳病气上冲

张??,女,59岁。

患风湿性心脏病。初冬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胁发满、兼见心悸,时觉有气上冲于喉、更觉烦悸不安,倍感痛苦。脉来时止而有结象。此为少阳气机郁勃不舒,复感风寒,由于心阳坐镇无权,故见脉结而挟冲气上逆。此证原有风心病而又多郁,外感内伤相杂。治法,解少阳之邪,兼下上冲之气。处方:

柴胡12g、黄芩6g、桂枝10g、半夏9g、生姜9g、大枣5枚、炙甘草6g

三剂后诸症皆安。

[按语]本案治疗用小柴胡汤加桂枝法。加桂枝一药,起到治疗三种证候的作用:一是桂枝解表;二是桂枝通阳下气;三是桂枝又治风心病。柴胡汤方后注云:“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不渴,为邪未入里;外有微热,是兼有表邪。故以小柴胡汤去人参之壅补,加桂枝以解外。可见本方是用于少阳病煎表邪不解之证。本案患者素有心脏病,又兼感冒,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胸胁发满、心悸等少阳气机不利而兼表证不解。此外,患者还突出表现为“气上冲”而致烦悸不安。桂枝于解表之中,又善于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下气。刘老常将小柴胡去人参加桂枝汤用于治疗少阳病又兼有心悸、气上冲等症,疗效确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