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A面与B面

 汉青的马甲 2015-11-08

历史的A面与B面

——读《蒋碧微回忆录》

史金霞

1

“我将独自一个留在这幢屋子里,这幢曾经洋溢着我们欢声、笑语的屋子里,容我将你的躯体关闭在门外,而把你的影子铭刻在心中,我会在那间小小的阳光室里,沐着落日余辉,看时光流转,花开花谢,然后,我会象一粒尘埃,冉冉漂浮,徐徐隐去。……”

2009年6月的某一个深夜,我从《万象》(那时,《万象》还没有转为学生期刊)的一篇文章里,读到上面这段文字。彼时,正心有所伤,穷居陋室中,不禁凄然同感,记录于QQ空间。

这是蒋碧微写给张道藩的书信。

蒋碧微,是谁?张道藩,又是谁?也许会有人对这两个名字感到陌生。

2

蒋碧微,是徐悲鸿的发妻,江苏宜兴人,原名棠珍。

13岁时,由父母做主,与苏州查家公子查紫含订婚。后听闻查紫含企图考试作弊,对其失望伤心。却与常来蒋家做客深得父母欣赏的年轻画家徐悲鸿渐生情愫。18岁时(1917年),得知即将与查家成亲,便在徐悲鸿一干朋友的帮助下,与徐一起私奔日本。

那一夜,我戴上了那只刻着“碧微”两字的水晶戒指,从此我的名字也改成了“碧微”。——《蒋碧微回忆录》(《我与徐悲鸿》)

1919年,徐悲鸿获得官费留学资格,两人又同赴法国。在法国,与留学生张道藩等人组织“天狗会”,徐悲鸿是二哥,张道藩为三弟,作为唯一的女性会员,身材高挑雍容华贵气质不凡的蒋碧微,被称为“压寨夫人”。1926年,张道藩曾向蒋碧微表达爱意,为其拒绝,后张道藩与法国女郎结婚。

1927年,徐悲鸿与蒋碧微两人先后回国。回国后,徐悲鸿声誉鹊起,儿子伯阳和女儿丽丽也陆续出世,家庭生活不再像留学时那般常处于穷愁困顿的状况了,但是二人的分歧却逐渐拉大。1930年,徐悲鸿与孙多慈发生了师生恋,又引起各种轩然之波,两人感情终至破裂,无可挽回。1937始,蒋碧微与时为国民党要员的张道藩,也开始了地下恋情。

1945年徐、蒋离婚,徐以100幅画作和50幅古画(金钱若干)为补偿,儿子徐伯阳与女儿徐静斐为蒋碧微抚养。1946年1月,徐悲鸿、廖静文结婚。

在此期间,蒋碧微始终与张道藩扶持与共,后二人南渡海峡,而她与徐悲鸿的一双儿女,却先后离开母亲,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赴台后,张道藩任“立法院院长”,将妻女送往澳洲,与蒋碧微在台湾共度十年光阴……



3

我对蒋碧微和张道藩的最初印象,要追溯到十七八岁读大学时,那时痴迷人物传记,尤其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届的名流大家,他们的传记,凡是学校图书馆里可以读到的,几乎都有涉猎。与徐悲鸿相关的人与事,自然也在其中。

而蒋、张二人,给我留下极为深刻之印象,却是在2005年。

当时,一个志在考取中央美院的学生,将他的一本书借给我读。书名为《徐悲鸿的一生》,作者是廖静文。

在这本书中,徐悲鸿是一代艺术大师,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献身艺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蒋碧微是一个庸俗虚荣的悍妇,抛夫弃子狠辣凉薄,徐悲鸿的死她难辞其咎,张道藩是一个风流反动的政客,色厉内荏阴险狡诈,徐蒋二人的婚姻破裂他是罪魁祸首。

或许正因为这个印象太深刻了,才使我在4年之后,偶然读到蒋碧写给张道藩的这段至情文字后,产生了强烈地愿望:进一步了解他们,从另一个角度。

几年来,断断续续地,读过一些《蒋碧微回忆录》的文字。《蒋碧微回忆录》包括《我与徐悲鸿》和《我与张道藩》,1964年10月由台湾《皇冠》杂志首次刊行,1966年11月由皇冠杂志社正式出版。但是,1995年3月,在大陆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书,已很难买到新品,相比于网络阅读与电子阅读,我更钟情于纸质阅读。直到2015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这套回忆录,我终于得偿所愿。

手捧书卷,从头至尾,细细读来,唏嘘,感慨,赞叹,太息……种种感怀,纷至沓来:一段历史,几个人物,从A面,翻到了B面。

《蒋碧微回忆录》,不仅讲述了她和徐悲鸿、张道藩二人的种种离合际遇,还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幅优美的宜兴风俗画卷,刻画了一段段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战争的历史风貌。至于她笔下的徐悲鸿、张道藩,也都饱含复杂的况味,而于其身,耐人寻味之处,在在是也。

悲欢爱恨离合,多少无奈,情事家事国事,多少纠葛。

1953年,徐悲鸿病逝于大陆。如果天假以年,徐悲鸿也可以为自己言说,他会说什么?原名韵君,而亦为徐悲鸿所改名,以多慈行世终生,嫁作他人妇的孙多慈,1953年的秋天,在台湾中山堂画展展厅门口,巧遇蒋碧微,待蒋碧微告知她徐悲鸿病逝的消息后,泪不能禁,却为何直到1975年春病逝,始终没有记述过她与悲鸿的故事?而张道藩的回忆录《酸甜苦辣的回味》中,是否写到了蒋碧微……

其实,历史,不仅只有A面与B面。


4

本文开头所录文字,出自蒋碧微写给张道藩的最后一封信,一封诀别信。

十年,我们尽了三千六百五十日之欢,不顾物议,超然尘俗。我们在小园斗室之中,自有天地,回忆西窗赏月,东篱种花的神仙岁月,我们此生可以说已了无遗憾。

“欢迎素珊和丽莲的万里归来,祝贺你们乔迁新居,重享天伦之乐。素珊的细心熨贴,将会使你的桑榆晚景,过得舒适安逸,请你平抑心情。恢复宁静。不必再惦念我,就当我已振翅飞去,永不复回。”

1959年,张道藩接回妻女,蒋碧微与张道藩分离。

“宗,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我还是坚持那么说:真挚的爱无须形体相连,让我们重新回到纯洁的爱之梦中。宗,我请求你,别再打破我这人生末期的最后愿望,我已经很疲累了,而且我也垂垂老矣!”——《蒋碧微回忆录》(《我与张道藩》)(在书信中,蒋碧微与张道藩以宗、雪相称)

1964年,蒋碧微发表回忆录。

“我以真实为出发点,怀着虔敬之心,一个字一个宇写下我半生的际遇,因此我会说:'我一心坦荡,只有忠诚感恩之念,毫无睚眦必报之心,我在我的回忆录中抒写我所敬、我所爱、我所感、我所念的一切人与事,我深信我不会损害到任何一位与我相关的人。’”

1966年,分手7年以后,已经受洗为基督徒的张道藩,致信蒋碧微述说离别之情:“最近十一个月以来(自从你发表《回忆录》起),更使我每月都有几次缅怀往事,深宵不寐,尤其是刚开始读你的《我与道藩》几期以后,越是如此”。并请求再见一面:“我有许许多多的话要和你说,也有许多关于我们两人的文字,——我所写的文字要给你看。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必须与你商量”。

蒋碧微答应了这次见面。张道藩感谢蒋碧微终于完成了他32年前的心愿——将二人的恋情写出来,使之流传后世。他想从他的视角来写续集。

1968年,张道藩病逝于台湾,续集终于没有完成。

台湾传记文学一卷六期刊载张道藩回忆录《酸甜苦辣的回味》第一部分《我怎样地参加中国国民党》,1968年传记文学出版社再版。

1969年,蒋碧微整理发行《张道藩书画集》。

1970年,蒋碧微整理发行《张道藩戏剧集》。

1978年,蒋碧微去世。去世前两个月,她收到了从大陆辗转寄来的,儿子徐伯阳的信,希望能够到台湾,承欢于母亲膝下。

人生是悲痛的,但是悲痛给与我很多启示,使我收到了教训,得着了经验,认清了途径,增强了勇气,而没有被它所摧毁。——蒋碧微

据说,蒋碧微辞世时,房间里依然挂着徐悲鸿当年在巴黎为她画的肖像《琴课》。而徐悲鸿的衣兜里,则至死都揣着蒋碧微当年在巴黎为他买下的那块怀表。

2015-3-5-15:40

(此文刊发于《教师月刊》2015.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