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杂谈 郑州西北“高地”文化探秘

 wps0321 2015-11-12

文史杂谈

郑州西北“高地”文化探秘

张新斌

郑州西北,是郑州市郊的“高地”,所谓“高地”,一方面表现为地理高地,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高地。这一高地的探秘,对于郑州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展示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当地的建设与开发,也具有启迪意义。

一、所谓“高地”:高在与地理大势相符

1.中国的地势为西高东低,郑州西北恰处于平原与丘陵的结合部,第一阶地向第二阶地的过渡区,景观类型丰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河南地形则以京广铁路为界,平原面积占56%,山地与丘陵面积占44%,郑州西北的高地,离都市最近,可以称之为“都市之西北高地”。

2.中国古代都市有西北高地之继。在魏晋的邺城,西北有“铜雀三台”,均高约十丈,台顶有殿宇百余间。汉魏洛阳城西北有金墉城,高约数丈,隋唐洛阳城宫城位于城市西北,也有三台(三城)的设置,这种情况在古代城市布局中均较为常见,除了有军事考量外,则与古代的法天意识与昆合传说有关。《山海经》等载,昆仑有三山,为天帝之住所。因此,在古代都市的建设上,西北高地(台)为城市的最高建置,也是古代帝王法天意识的具体体现。

3.郑州西北,依水傍山,大河奔流,土丘连绵,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也是峡谷大河向平原大河过渡的联结点。从古代风水的角度来看,这里依水傍山,坐北朝南,地理大势较好。如果说河南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郑州西北高地也是风水宝地的一部分与重要一环。

二、所谓“高地”:高在古代文化遗存富集

1.郑州地区古代文化遗存十分密集。但从分布看,西北高地表现为“一区二带”:一是以古荥为中心的密集区。荥阳故城、汉代冶铁遗址、纪信墓、周勃墓等汉代文物,后庄王、西山、石河等史前遗存,惠济桥、王村尊胜经幢等宋以后遗存等云集周围。二是黄河沿岸的周汉古城的分布带。如牛口峪古城、汉霸二王城、虎牢关故城、汜水故城、河阴故城,以及冯沟城址、东张沟城址、平陶故城等。三是以青台、秦王寨、点军台等为代表的黄河丘陵区史前遗址分布带。

2.青台遗址位于广武镇青台村东,面积近10万平方米,1922年瑞典阿尔纳发现,1951年夏鼐等考古学家调查,1981~1988年郑州市两次发掘,发现有房基、陶窑、墓葬及彩陶,为仰韶中晚期遗址,距今5000余年。秦王寨遗址位于北邙乡秦王寨村西,面积3万平方米,1922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为仰韶文化遗址。点军台遗址,位于广武镇南城村东南,面积6万平方米,1951年夏鼐等考古学家进行了调查,1980年郑州市进行发掘,发现有房基、埋葬坑及大量遗物,为仰韶中晚期遗址,距今5300余年。以上三处遗址在中国史前遗址中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有较大的收获,可以说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这里的文化在郑州地区最为发达。

三、所谓“高地”:高在周汉时期城市成群

1.周汉时期,这里有汉代荥阳故城、成皋故城、河阴故城、汉霸二王城、平陶故城、大小索城,以及冯沟、东张沟、牛口峪等城址,尤其是汉代形成了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城市群,为河、济之间的文化发达地区。

2.郑州西北建城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西山古城发掘面积9385平方米,平面略近于圆形,遗存分三期,城址建设于仰韶晚期,距今5300~4800年,是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史前城址,在中国建城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

3.郑州商城为商代前期都城。发现有周长近7公里的城墙,以及宫殿建筑、手工业作坊和窖藏铜器。近年来还发现有不规则的外城,反映这是一处内外城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古城,为商场亳都之所在。在郑州西北的小双桥遗址,发现有祭祀遗存,有可能为傲都之所在。反映了西北地区建城历史较为久远。

4.荥阳故城建于战国时期,平面为长方形,周长近7公里,目前仍保留有城垣、汉代冶铁遗址,城内保留有房基、夯土台、水管道等。纪公庙、纪信墓、周苛、枞公墓、周勃墓等汉代名人遗存,保留至今。

四、所谓“高地”:高在经济战略地位重要

1.郑州西北地区,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交通枢纽,早在商末周初,武王伐纣的大军在孟津观兵后,从汜水渡河,成为郑州十字形枢纽交通地位的雏形。周汉时期,以古荥为中心,形成了当时掌控南北东西的交通战略高地,荥阳城址的争夺,成为决定楚汉双方实力长消的测温计。

2.郑州西北地区有古荥泽,为黄河与济水等大河大泽的分布区,有较好的水陆交通条件,因而也成为汉代漕粮转运的中枢。在这里建设敖仓,为当时最大的国家仓库,也是当时楚汉大军争夺的关键。

3.荥阳故城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面积达30万平方米,所发现的冶铁高炉容积达100立方米,据推测日产冶铁1吨,这是当时河南郡官办的一号冶铁作坊,可以说当时为河南最大的铁器制造业基地。

总之,郑州西北高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生态环境较好,是早期历史的无字大书,是古代文化的富集宝库,是山水共存的风水胜地,值得人们去关注、去开发。让我们追寻历史的文脉,让古代文明延续到今天,发展到未来。

(作者张新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首席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省历史学会、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省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