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盞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绀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此段文字重在解說著名的建窯兔毫盞的好處,一是釉黑與茶白對照分明,便於將鬥茶鑒辨;二是胎厚難冷,有助茶浮於面。
紺黑,紅黑。
建盞表面上看是近黑色,其實是一種褐色釉。瓷器的高溫釉中其實沒有真正的黑釉,像褐色、綠色的濃度太高看上去就是黑色,迎光看便可見本色。如墨玉,就是色濃度高的碧玉。围棋中著名的云子的中的黑子,迎光看也是綠色。
建窯的中心在近福建建陽市的水吉鎮,宋時即屬於建州管轄,在出產貢茶的北苑的北幾十公里。建窯始于晚唐,北宋晚期到南宋為高峰,元以后点茶不流行,建窑也走向衰败。所產以兔毫盞最為著名,毫或呈藍色、或呈金色、或呈紅色,釉或偏黑、或偏綠、或偏紅、或偏灰乃至偏白。釉面除兔毫外,還有更罕見的自然形成的油滴、窯變的現象,和人工點染鐵銹斑、鷓鴣斑,也有用金粉繪案圖案者。
窯址出土的殘器中,有許多底部刻有或印有“供御”、“進盞”文字的,當時屬於燒給朝廷官府專用的。也可證《茶錄》、《大觀茶論》以及其他宋人文獻之所推崇之建盞,名不虛傳。
 供御 進盞
當今雖然各種管道出土的建盞不少,但大多釉面被腐蝕。原因就在於建盞呈黑褐色,是因為釉中含鐵比例高。而出土建盞最多的閩北各地,土壤多屬酸性紅壤土,所以千百年下來,土壤對釉面的腐蝕難以避免,釉面保存好的往往是窯址廢品對中出土的殘器,因為都是瓷片交疊如山之堆積,釉面沒有接觸土壤,但雨水滲透,故多水銹。
兔毫或油滴等的形成,和建盞胎釉中含鐵高有直接的關係。在高溫狀態下,胎、釉特別是釉中的鐵元素會凝聚成一個個中心,這個含鐵高的中心的比重大於周邊,在釉處於融化的液態狀態下,會造成含鐵高、比重大的部分往下垂流,就形成了一道道的兔毫。如果在一定狀態下,鐵質凝聚後未及時垂流,而窯溫已降,釉面逐漸凝固,即形成了圓或長圓形的油滴。鐵銹斑和白鷓鴣斑是人工點染,其實不如兔毫、油滴和曜變自然形成的珍貴。也有一種部分研究者認為,鐵銹斑就是鷓鴣斑。
宋代鬥茶之盏,當時人就認紋如兔毫的建盏為最,《大觀茶論》以“玉毫條達者為上”,宋人文人也只歌頌兔毫,而鮮及其他。
南宋的《茶具圖贊》關於茶盞的別號如下:
陶寶文 去越 自厚 兔園上客
陶喻瓷,寶文者,寶紋也,強調其紋飾。因建盏尤以兔毫紋著名。
去越者,不用越窯的青瓷碗。
自厚者,胎釉厚也,這是兔毫盞的優點。
兔園上客,暗指其以兔毫著名。
至今看到品相保存最好的建盏,都是的宋代出口日本的,在日本作為傳世文物,一直使用至今。最終我們還不能不使用日本傳世的建盞來展示其华美的釉与纹。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兔毫盏
 日本大阪市東陽陶瓷美術館藏油滴盞
 日本靜嘉堂藏油滴斗笠盞

福建省博物馆藏铁锈斑斗笠盏
 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曜变盏

武夷山遇林亭窯產壽山福海金彩盞,用金彩畫出兔毫線,建窯有同類產品。

日本德川美術館藏褐釉盞,也稱柿葉釉。

日本私人收藏白釉盞,雖罕見而鬥試家不用。
以上是建盞最常見的兩種造型,一是斂口的,口徑在12釐米左右的居多,是最主流的鬥茶盞,近口部向上折起,略束口,用於控制點茶的“乳霧洶湧,溢盞而起”的高點,再高了溢出口就無處咬盞了。常見盞的另一種造型是敞口或撇口者,俗稱斗笠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