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县市金融:三流、三难、三乱——以中部v省为例

 阅读人生988 2015-11-14


一、“三流”:人才外流、资金外流、有效需求外流。

1.人才外流,导致县域金融原始化。

本世纪初以来,县域金融人才持续外流,主要是因为城市机遇多,发展空间大,生活设施好,教育水平高,既有利于自己发展,也有利于子女教育。

人往高处走,这是正常现象。但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灵魂,人的层次决定社会经济活动的层次。县域金融人才的持续流失,使得县域金融活动由一般人士掌握,长期在低层次上重复进行,难以充分发挥金融作为“加油机”、“催化剂”、“助推器”的应有作用,极大地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2.资金外流,导致县域经济荒漠化。

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将县域经济比作一片生态完整的广袤大地,那么,金融就是一个与之配套的蓄水池,金融活动产生的资金流动,就象涓涓溪流一样滋润着万物,使得这片土地永葆勃勃生机的生命之水。资金外流一旦超过临界点,县域经济就会失去生机,逐渐变成令人窒息的荒漠。

县域资金外流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的逐利性。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一是储蓄性外流,如:非地方性金融机构通过上存资金、上划保费等外流。二是投资性外流,如:本地资本到外地投资并从本地贷款到外地使用,本地居民移民造成储蓄和投资外流;三是消费性外流,如:本地居民到临近城市消费,青年外地务工,大学生外地求学。

3.有效需求外流,导致县域经济空洞化

投资、消费、出口,是中国经济连续30多年,持续高速发展的三架马车。但是,对于大多数中西部欠发达省份来说,出口只是可遇不可求的补充。由于县域经济活力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特别是远离交通干线的边远县(市),招商引资始终是令人头疼的工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这又导致当地就业困难,大量青年外出务工,虽然每年能够带回相当规模的储蓄(其中不少又因“资金外流”重回城市),但这批最活跃的消费群体的日常消费也外流了,本地消费市场因而呈现季节性特点,难以做大做强。

另一方面,从存量角度看,县域内有限的优质企业,由于发展的需要,新增投资往往转移到投资环境更好的城市及其近郊,有效信贷需求也被大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网上银行等手段吸引到异地;而财政供给人员的工薪收入,大多被科技水平更高的商业银行,通过代发工资等方式集中,继而大部分外流。

如此持续20多年,除了少数区域中心城市周边县(市)外,大多数县(市)县域经济至今仍增长缓慢、欲振乏力。加上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向城市加速集中,公务员“走读”现象明显,县域金融有效需求增长缓慢、甚至不升反降,县域经济空洞化颇有加剧之势,前景堪忧。

二、“三难”:贷款难、借款难、监管难

多年以来,经济欠发达的县(市)一直存在着“借贷两难”现象,即: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组织、普通城乡居民“借款难”,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放款难”并存,不仅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也使得县域内的银行、信用社难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县域借款人主要是小企业和农民,有效抵押物不足,是其“借款难”最主要的原因。同时,农民长期小规模分散经营,社会保障少而负担重,缺乏向非农领域转移的相关技能,收入低而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农产品市场交易成本高且交易风险大。因此,农民信贷需求具有额度小而分散、时效性强、借贷资金的生产性与生活性用途不分、信息不对称等特征,加上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农业投资的长期性和低收益性等特点,导致了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资金的使用成本等都相对较高。

而在一些欠发达的县域,企业、个人的信用意识和观念淡薄,失信行为时有发生。个别企业利用不实会计与资产信息骗贷,悬空金融债权,转移金融资产,造成金融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一步恶化了信用环境

而目前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信用信息系统与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信用风险防范与分担机制不健全,加上现行法律对债务人的约束效力不足以有效保护债权人,案件执行期长、费用高、抵押担保物品处置难,失信惩戒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等,增加了县域金融交易费用和制度实施成本,县域金融生态呈现运行高成本和高风险双重属性。

所有这一切,既制约了县域金融的有效需求,又抑制了金融供给者的放款意愿,导致县域金融机构“惜贷”、“慎贷”、甚至“惧贷”。当成本过高或超过收益时,交易将无法进行。于是,“借贷两难”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可见,“借款难”本质上是担保难,“贷款难”本质上是:风险控制难、损失补偿难。

为了防范新增的贷款风险,避免重遭被“逃废债”的厄运,银行、信用社纷纷对原有的信贷制度安排进行了深刻检讨和重大修订。其基本特点有二:

一是重点突出了借款客户的信用可靠度。由于整个社会公共信用制度实际上已经崩溃,银行、信用社只好怀疑一切、“六亲”不认,大幅度提高贷款条件,对借款客户提出相当苛刻的担保(抵押、质押、保证)要求。由此将大部分客户排斥在外,客观上形成借款人求贷无门的状况,“借款难”问题凸现。

二是过分强调了发放贷款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科学的贷款管理制度,本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实际操作中,不少银行、信用社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了“投资与风险总是相伴而生”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明文规定“新增贷款本、息必须100%收回”,有的甚至建立了贷款责任终生追究制度。

由此造成信贷人员产生畏惧、回避心理,办理贷款业务时往往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增加贷款投放、开拓信贷市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缺乏,从而加剧了“借款难”、“放款难”状况。

进一步分析下去,我们就会发现,银行、信用社检讨、修订原有的信贷制度安排,并没有从根本上防范住贷款风险。因为,贷款风险其实是一种可能性,在其未实际产生之前,谁也无法测定,更不用说准确量度。

所以,如其说银行、信用社修订制度是为了防范风险,倒不如说是出于控制、降低或转嫁非正常交易费用的考虑,才出此下下之策。要求借款人提供远远超出其借款额度的担保,可以限制借款人打“逃废债”的主意,即便出现借款人无力偿债的情形,银行也可通过拍卖担保物品,来收回贷款本息及有关交易费用;而实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其用意愈加明显,就是为了预防员工渎职、失职而加大银行运作贷款的交易费用。

这样做,既不利于扩大客户群,又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客观上还造成了前几年屡招各界人士,口诛笔伐的“慎贷”、“惜贷”与“惧贷”现象,极大地损害了银行、信用社自身形象。但是,设身处地想一想,银行、信用社也是被逼无奈,实乃迫不得已而为之啊!

综上所述,“借贷两难”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社会信用沦丧导致银行、信用社交易费用膨胀的必然恶果。社会公信制度的崩溃,使得银行、信用社清收贷款的单位交易费用剧增,可以信赖的优质客户减少,造成了“放款难”。

为了避免新的贷款运作交易费用率膨胀、控制新的贷款损失,银行、信用社对借款人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和要求,以转嫁交易费用,使得借款人取得贷款的难度和交易费用明显加大,“借款难”状况加剧。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看,在我国,“借贷两难”是转轨时期特有的社会经济现象,在计划经济时代从来就不曾出现,将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完全按照市场法则运作后,“借贷两难”现象也将自然消亡!

至于监管难,主要表现在县域金融点多面广、业务繁杂、良莠不齐,而监管机构各自为政、协调欠缺、人员不足、技术落后、能力不强、反应滞后。

(三)“三乱”是指机构乱、人员乱、业务乱。

1.机构乱。

从本省的情况看,县域内的金融机构相对较少,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功能分,主要有银行类(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金融)、保险类、证券类、信托类,此外,还有具有部分金融属性的担保类机构。

另一种是按照合法性分,包括正规金融(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准正规金融(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非正规金融(民间金融)。

无论如何分类,机构都很杂乱,尤其是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可谓无处不在、五花八门。在我国各县(市),几乎没有信托公司,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对县域经济的影响相对固定,本文主要以银行类、担保类机构为分析对象。

2.人员乱。

这主要表现在私营性质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其人员构成很杂,尤其是业务骨干,大多来自商业银行、信用社,既有因退居二线而内退的人员,也有因故辞职的人员,甚至是在商业银行、信用社犯过错误、受过处分的人员。这样的人员构成,总是不怎么让人放心。

3.业务乱。

这也乱在没有政府背景或国有股份占比很低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据了解,这些公司日常从事的主要业务,大多存在合法性问题。

一是资金“调头”、“过桥”业务。为在商业银行、合作银行、信用社借款的企业、个人提供短期、高息的资金,助其归还到期的贷款,待新的贷款发放到账后,再归还其从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借入的短期、高息的“调头”、“过桥”资金。

二是验资资金融资业务。为企业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增加注册资本验资时所缺资金,提供短期、高息的融资,待验资完成再收回。

三是披着合法外衣的高利贷。

四是非法集资抽逃资本。主要表现在面向社会非法筹集资金、要求被担保对象自行出质保证金,分期分批持续抽逃注册资本。这些业务,看起来解决了借款人的临时资金困难,似乎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

但实际上:掩盖了借款人的实际经营情况、现实还款能力、真实资本水平,掩盖了现实的信贷风险,合伙编造了虚假的金融、经济信息,欺骗了政府和社会公众,一旦问题暴露,不仅危害有关当事各方,破坏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也将给当地政府带来巨大的麻烦,必须严加防控、及早查处、坚决打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