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日记,让我执著地追梦

 江山携手 2015-11-18

我有一个特点:对于一件事情,不做便罢,一旦认定,就会执著地坚定地做下去,并且要做就会尽心尽力,力求做得最好。也许正是有这个信念的支撑,我坚持写教育日记至今。

当时对教育我充满困惑,心气浮躁,身心疲惫,感到无望。于是,我下决心从写教育日记中找到突破口,针对自己的教学处境,本着解决问题的心态,留心观察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把自己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课堂教学的败笔等理智地客观地进行分析,认真反思后记录下来。慢慢地,我竟然发现,我的心气不再那么浮躁,有时会茅塞顿开,对教育事件和现象我也学会了去观望、去审视、去思考、去研究、去等待。渐渐地,我把写教育日记的针对面铺开,内容有心理品格方面的,也有德育方面的;有家庭教育,也有学校的见闻。哪怕是点滴小事,都要捕捉入眼,记入日记。随着教育日记的写作,我欣喜地感受到:我的教学也慢慢变得不再急功近利,我的心态也变得从容大度,我的孩子们也开始笑逐颜开。为什么呢?我终于领悟到原来是教育日记的写作,让我无形中解决了遇到的问题。用科研的眼光去看问题,坚定了我以后用科研去成就自己教育人生的态度。

教育日记的写作让我更多地去深刻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过后也给我带来了收获和惊喜。我同时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反思老是处于一定的思想层面,找不到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撑,所以反思之后的作用并不是显而易见、持之以恒。如果缺乏先进的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及理论知识做支撑,那么写教育日记的意义是不大的、无力的。我的思想开始觉醒:我需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大量地汲取名家思想,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和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就这样,我找到了提高教育日记和自身素养的有力途径。

于是,我开始不失时机地为自己充电。《中国教师报》《教育时报》《河南教育》《小学青年教师》等是我必看的报纸和杂志。自己多次聆听名家上课或讲座,学习一些知名教育家的思想或书籍,如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理念,永远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做教育教学的先行者。我还在网上参与了一个“教育学术交流群”,上面云集了全国各地各类学校的教授及一线名师,可随时交流。我再次深深意识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我永远敬业、求知、上进,一种不服输的力量让我一如既往、勇往直前。

边学习边写教育日记,我明显感到自己的日记开始有份量,有说服力。我把教育日记传到自己的博客上,引来了很多人的跟帖。

当我看到很多人还于应试教育泥潭中挣扎时,我写出了《你努力了吗?》一文,发出了“从应试出局,从自身做起”的唤声,更加坚定了我努力的方向;当我看到许衡中学那改革的有力步伐和坚定信念时,我写出《阵痛后的“警醒”》一文,发出了沉积在心间许久的呐喊,是何其的淋漓尽致;当我通过写教育日记《孩子,你让我欢喜让我忧》一文时,改变了对所谓“问题学生”李小明的看法,并看到他可喜的转变,我的心中又是何其的惬意和欢畅;当我看到教师常艳玲自我修炼,利用晚上自费去学钢笔书法时,感动惭愧的同时,我写出了《当教师内心需要自我完善时》一文,我找到了身边的榜样,获得了前进的力量;当我把自己课堂上精彩的一瞬写出来时,心里涌动着作为一名教师特有的自豪和快慰;当我通过写教育日记解决一个个困惑、烦恼时,对做教师职业的前景充满神往和憧憬;当一点点感知自己的思维日趋成熟时,我体会到了做教育人的莫大乐趣和欣慰……欣然间,做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油然而生。

从2006年10月写教育日记至今,我共写出20万余字的教育日记,有近50篇文章先后在《中国教师报》《教育时报》《教育论坛》《家教周报》《河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写教育日记,促使我去博览群书,使我整个人的身心飞舞起来,我从中体验到了做教育的游刃有余。我不得不说,教育日记是个人素养提升的有力武器,教育日记使我的个人素养产生了质的飞跃。

自己的教育生涯已有17个年头,刚参加工作时的豪情满怀和编织的梦想,现在想来还为之怦然心动,随着教龄的加增,职业的倦怠感也时时出现。是教育日记的撰写,彻底改变了我,让我再次追回曾经搁浅的信念;是教育日记让我拥有了一份从容的教育心态,让我的教育过程充满充满挑战、充满希望、充满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