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教师可持续发展

 江山携手 2015-11-18

   让教师心情舒畅地工作

   众所周知,一些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一位教师对去学校上班视若畏途,对与学生交流充满恐惧,其工作效率可想而知。校长的使命,就是要将学校打造成为教师生活上的“心安之所”、教师工作上的用武之地、教师心灵的“诗意般栖居之地”。

   让教师心甘情愿地把该做的事做好

   要心甘情愿地把该做的事做好,就要有发自内心的责任心与幸福感。教师这个职业是崇高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生活又是相对单调、清苦的。教师的幸福感在哪里?教师的幸福感源于学生的成功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源于家长和社会的信任,源于同事间相濡以沫的心灵沟通。当然,校长的理解与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校长要善于跳出教育视野,给教师讲述人生的哲理,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引导教师建立豁达、积极的生活态度。

   让教师心平气和地处理好各种矛盾

   关注环境的和谐。合理规划的校园布局、协调一致的建筑风格、造型优美的校园雕塑、意蕴丰富的校园景点、四季长青的花草树木,都会使人心情愉悦,并在此基础上生成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力量。

   重视人际的和谐。校园里的每位成员都应以平常心对待自己,以宽容心对待他人;不仅能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容忍别人的缺点。

   构建文化的和谐。文化是一片土壤,哪怕一批又一批的人从这里离开,带走的仅仅是个人的智慧,却带不走学校特有的文化。校长要善于根据本校的实际,挖掘提炼属于本校的特色文化,开发具有校本意义的教育资源,开展一系列主题明确的文化活动,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让教职员工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增强归属感。

   倡导治学的和谐。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相互轻视、相互攀比的陋习,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学科壁垒,多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努力做综合型、研究型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校长要充分尊重教师,让教师享有真正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构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

   营造制度的和谐。学校制度建设必须以师生的切身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人本思想与科学管理的结合。同时,校园制度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师生的观念变化而逐步优化、及时更新。

   让教师心存高远地规划专业发展

   让教师在专业上有所发展,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可以说,从一名“教书匠”成长为教育专家、学者型教师,是每一位教师的梦想。对于校长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创建一个学习型组织,努力提高教师的学习内驱力,形成一种以学习为荣、人人争当名师的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很多,在实际操作中,校本教研、“草根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和捷径。实际上,让刚刚跨出大学校门的新手立即成为教育专家、让新教师马上成为学者型教师是不现实的,但首先要让新教师成为一位合格的“教书匠”,懂得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基本程序、基本模式。在备课组中,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促,可以使年轻教师大大缩短适应期,迅速成长、迅速提高,尽早成为教学能手。这是新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然途径。

   让教师心存善意地看待学生的言行

   教师能够心存善意地看待学生的言行,主要源于校长的宽容与感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用宽容之心对待教师,是校长必备的精神素质,是密切干群关系的良方。校长既是学校的“一把手”,同时也是学校矛盾的汇聚点。当教职工有怨气和意见时,校长很容易成为倾诉对象、宣泄对象,甚至是出气筒。对此,校长如能对事冷静分析、对人宽容大度,当改则改,就一定能得到教师的谅解、信任和拥护,就一定能够创造上下同心的良好局面。

   办学校靠教师,一所学校各种荣誉的取得都是教师们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结果,而绝非校长一个人的贡献。校长要善于把这些成绩分摊到各个教师的身上,记入教师的“功劳簿”中,除了适量的物质奖励外,还要侧重于价值引领和精神表扬。“一个人的价值就是感动别人,一个人的享受就是被别人感动”、“要珍惜每一次帮助别人的机会”、“为人处事要顾及别人的心理感受”。”校长感激教师,是对教师成绩的肯定,是对教师进步的关注,是对教师人格的尊重,是对教师道德的褒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