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迪《潇湘八景图》

 南宫藏文 2015-11-22

                                           潇湘八景


  对古代山水画家而言,潇湘八景除了作为风景画本身的审美价值外,还另有两重价值,一是隐,二是谏。隐乃穷则独善其身,有忿怨之情;谏乃达则兼善天下,含劝喻之功。北宋范仲淹因庆历新政被贬,作《岳阳楼记》述怀,泄露了潇湘八景的玄机:貌似写景抒情,实为牢骚议政,有如屈原作《离骚》。范仲淹的览物之情、去国怀乡之思,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涉及“吾谁与归”的人生终极问题。当然,后来的画家,不管文人也好,禅僧也罢,虽难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但也能各出机枢,纳洞庭潇湘之八百里山水于胸臆,并诉诸尺素笔墨。

 宋迪 <wbr>《潇湘八景图》

  从地理上说,潇湘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一带,因湘江向北流入洞庭湖而得名。湘江有一支流,名潇水,这两条河的流域,相当于现在的湖南省。潇湘八景并无确切的所指,而是古代楚地在一年中不同季节和物候、一天中不同时段和气象的八类自然景观,其中不乏人文因素。同时,潇湘八景也是观照楚地风物的八种方式、八个角度。中国古代文人对潇湘风景的描绘,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屈原,而关于潇湘的传说,更可追溯到舜帝和湘妃。屈原的牢骚和湘妃的哀怨,形成了潇湘文化的传统,继承这一传统而写潇湘的大文人,有宋玉(约公元前290223)、贾谊(公元前201168)、王逸(约89158)、沈荃期(约650-714)、张说(667731)、李白(701762)杜甫(712770)、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到了宋代,更有范仲淹和苏东坡等大家。往日的潇湘,曾是朝庭流放文人的穷山恶水之地,面对潇湘风景,迁客骚人都将内心的郁忿诉诸笔端。但是曾何几时,潇湘在世人眼里,一变而为美景,成为艺术灵感的无尽源泉。一O五九年,苏东坡与父亲、胞弟一行三人来到此地,于泛舟之际,作诗百首。对苏东坡而言,面对潇湘流水,赋诗作画,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而且也是对现世的讽谕。对后来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洞庭潇湘是远离尘嚣、追古怃今的好去处,画家们也会于有心无心之际,在笔下山水中流露些淡淡的怨愁。

  最早记载绘画中潇湘八景的,是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沈括文中所记的宋迪(约10151080),洛阳人,世家出身,其先辈在唐朝任官,宋迪本人在北宋朝庭任职,并与大官僚司马光为友,后卷入新旧党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栽赃暗算,遭朝庭罢黜。《潇湘八景》是宋迪被贬后所作,立意与杜甫流落楚地时写的忧愤之诗相关。

  组画《潇湘八景》,在日本颇有影响,而影响日本绘画的潇湘图,并不止一家,其中流传较广者,还有南宋禅僧画家牧溪的水墨《潇湘八景图》和南宋另一位禅僧画家玉涧的泼墨《潇湘八景》。牧溪姓李,佛名法常,四川人,生卒年约为12071291。蒙古灭南宋后,牧溪流落到杭州,因不满于异族对汉族文人的高压,出家为僧。牧溪在杭州禅林习画时,逢日本僧人圣一前来研习佛法,二人同门从师,相结为友。至圣一返国,牧溪以《观音图》、《松猿图》、《竹鹤图》相赠。然而,圣一实际收藏了牧溪的大部分作品,并悉数携回日本。曾读到旅日学人周阅女士的文章《潇湘八景在东瀛》,说牧溪的《潇湘八景图》中,现在仍有四幅分别收藏于东京的富山纪念馆、根津美术馆、京都的国立博物院和出光美术馆,另四幅惜已失传。

  在日本东京的静嘉堂美术馆,还收藏有南宋的院体长卷《潇湘八景》,作者夏圭,八幅山水俱在。我查遍了手头资料,未见夏圭画有潇湘八景的记载。不过,从“夏半边”的经营位置和院体山水画的用笔用墨来说,这组潇湘八景的长卷看上去倒象是夏圭手笔。夏圭是南宋院体山水画家,钱塘人,生卒年不详,其画风多样,既有精工细密者,又有清远空灵者,而最具个人特点的,是近浓远淡的小品画,以半边取景而闻名于世,时称“夏半边”。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中国的潇湘图卷,主要收藏在日本,我们国内反倒所剩无几。所以,今天美国学者研究这个课题,都往日本跑,然后带回来很多资料,并以英文发表其研究成果。这倒有个好处,我们不必去日本,只要不搞故纸堆里的考证,在美国查阅英文资料便足矣。

  美国研究潇湘八景的学者,先有里查德?伯恩哈特(Richard Barnhart),他早在六十年代就研究宋代山水,九十年代更对宋代山水进行了梳理,从中辨认潇湘八景的图像意象,给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视觉文本的基础。

  另一位学者瓦勒瑞?沃迪兹(Valerie Malanfer Ortiz)对潇湘八景也很有研究,她在一九九九年出版了《梦萦魂绕的南宋风景:中国绘画的视觉力量》(雷顿布莱尔1999年版),对南宋山水画,尤其是潇湘八景的主题,进行了全面研究,更用图像学的解读方法,对李公麟(10491106)的传人,一位南宋李姓佚名画家的《潇湘卧游图》进行了独到的阐释,并力图以此理清院体画、文人画、禅画的关系,尤其是三者在山水题材上的互动情形。

  在研究潇湘八景的学者中,最有成就的应数阿尔弗雷达?莫克(Alfreda Murck),她原任职于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是亚洲艺术部中国馆的负责人,最近几年据说长居北京。莫克在八十年代写有《王洪的潇湘八景》(见方闻编《心印》,普林斯顿大学1984年版),九十年代写有《潇湘八景与北宋的流放文化》(纽约《宋元研究》杂志1996年,总第26期)。在前一篇文章中,莫克将中国古代诗文和绘画中的潇湘八景,放到唐宋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环境中进行探讨,并逐一解读了八景图像。在后一篇文章中,她对前文进行了补充和深化,着重以诗释画。随后,她出版了专著《中国宋代的诗与画:表达异议的微妙艺术》(哈佛大学2000年版)。她在书中以潇湘山水为案例,追溯屈原、杜甫诗歌的政治寓意,在南宋的政治、文化语境中,阐释了文人画家借潇湘八景图而表达的忧愤与不平。

  美国学者对中国艺术的研究,通常倾向于政治解读,他们将中国的古典艺术,看作政治寓言。其观点和结论,是亦非亦,我不去争辩,但其政治解读在方法论方面,倒是颇有启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