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山里的“医间道”——深山讲药(上)

 真心人8 2015-11-22


2014年11月10日与师弟师妹一起爬到济南千佛山对面一座山顶,席地而坐,谈论天地间百草。

古人如何知道药物的治病作用的呢


古人的生活环境与我们现在(所在的山顶)差不多,大家静下心来,感觉一下在这个山顶与我们生活的都市内心的差异。学中医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我们一旦皱起眉毛,内里的智慧就不能够自然的流淌,我们就学偏了。


现在我们试着感受一下大地的力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宽厚稳重的踏实感,只要我们不离开大地,我们不会感觉到匮乏,也就不会感觉到紧张,现在人精神压力很大,就是因为离开了大地母亲的怀抱,住在都市的鸽子笼中,每天一睁开眼就要为自己的生存奋斗,只要我们亲近大地,大地回馈给我们丰富的物产,你就会感觉很踏实。


现在人精神疾病与亚健康特别多,原因是气放松不下来,为什么放松不下来,因为害怕放松下来就掉到深渊中。而人如果居住在土地而非水泥地的自然中,你会自然而然的想放松,你不可能怀疑大地的承载力量,只要你放松下来就会感觉到大地的力量,舒服无比,大家试着放松下来,感受这种踏实富足的感觉。




感受到大地坚强的臂膀为依靠,我们的形体放松下来,气自然沉了下来,自然的呼吸,感受天空无形的空气自然的在体内流畅,感受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气自然的呼吸,你会得到天地间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一切经典书籍的源头,也是人类智慧的源头。不同的经典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这种智慧,《神农本草经》则从天地间药物的方面为切入点来表达这种智慧。


一切有形的实体怎么出现的呢


我们试着静下心来,感受一下古人认识的世界,世界怎么来的是人类思考的永恒话题。一切有形的实体怎么出现的呢?古人感受到的答案认为是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是看不见的气聚合到了一起而产生了实物。这里我要说明不是看不见的原子或分子的聚合产生了实物,不是物质产生物质,而是一种能量的聚合,能量向一个圆心点聚合形成一个能量场,在这个向内的能量场中产生第一个最微小的实物,经过时间的延续越聚越多。


这个能量场古人称之为气,气越聚越多就形成了有形的物质大地,还有无形的能量就是天气。最原始的气的状态古人称为混沌。气聚则成形,物极必反,重阳必阴,当气往内聚产生了实体,实体必然会产生相反方向的力,有来无往的结果必然是爆炸。气聚到了极点之后,在物体的内部必然产生相反的力,地气就会向外生长,大地就有了生气,产生向天生长的植物、高山、水蒸气,这便是“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地气上升到天极处变为云,然后天气再继续下降,以雨的形式下降,如此往复的聚合离散,慢慢的产生了游行于其中的动物。这个世界就这样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如此循环往复而产生。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气聚合的产物,地球之所以有生气,是因为有气的出入,表现就是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为一个出入的小周期,一年春夏秋冬,为气的出入的大周期,天地像人一样也在呼吸。生长在这个土地上的任何生命与大地一样都是气聚合的产物,也都有气的出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人是气聚合的产物,人形体的任何改变的前提都是先有气流通的异常,然后才有形体的改变(外伤除外),正常细胞与癌细胞都是气聚的产物。如果人的气能够很好的与天地之气同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就不得病,因此《内经》中的养生根本不是吃这吃那,做各种奇怪的保健项目,只要顺应天地就是养生,这在《四气调神大论》说的再清楚不过了。


正是因为古人认识到了疾病的本源,所以中医看病,不是看你的有形实体,而是看背后的气。我们通过脉诊、望色、尺肤诊、问诊等诊断方法所诊断的是病人的气的状态,只要病人的气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我们可以说病人无大碍,反之如果一个人活蹦乱跳,我们一诊断,脉象都没胃气了,我们可以判断此人体内藏着一个未启动的炸弹,在《史记》记载的淳于意、扁鹊的医案里都有这种未病先知的医案。


药—草木得气之偏


下面是关键,我们看病不是看他的形,我们对药的认识也不能只认识它的形,人得气之全,草木得气之偏。我们拿到一个植物,不要急着给植物命名,不要急着问老师这个植物的功效。我们拿到一个植物,要感受这个植物内部的气。就以我手上的这株植物为例,现在过来采收季节枯萎了,这株植物的气已经不多了,我们回想一下春天这株植物的状态。


春天大家见到这株植物时,这个植物的特点就是一个细长的颈直直的伸向天空,往天空钻,很显然内里的气是辛透的,如果人服用之后与植物的气相感应就会使人的气偏向外运行,类似这种的植物还有艾叶、薄荷、藿香、苏叶等等。所以对于古人而言,感受植物的气很容易,而最难的是给植物命名,并记住这些植物的名字。


发现身边植物内里的气,这个并不玄乎,也不需要超能力,只要静下心来就能感受到,这是认识药物最简单最真实的方法。

历史上的本草学著作很多,《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之所以是药学经典不是仅仅因为它成书早,而是因为它最真实的记载了药物,最接近药物的本原。很多人认为药物气味没有用,只要读读后世本草,知道药物的功效就行了,只要知道麻黄能发汗治疗风寒感冒,王不留行能够通经下乳,我们知道临床怎么用就可以了,不需要知道机理。



我刚开始学中药的时候就是这么认为的,每天死磕历代本草专著,对每味药的功效及特效都做笔记。第一本书说麻黄能够发汗治感冒我记住了,第二本书说不仅能治感冒,还能治风寒痹症;第三本书说还能振奋阳气调理血脉治疗各种五脏郁滞。所以从功效上看麻黄包治百病。而实际应用即使麻黄治疗风寒感冒,很多时候都会因辩证或配伍等原因加重病情。所以如果通过后世本草了解药物的应用,最后的结果是思想里认为一味药啥都能治,临床上啥都不好用。

曾经有一个西医大夫对我说中医是骗子,我就问中医怎么伤着你了?他告诉我他曾经从《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某某药治疗某某病特效神效都记录下来,临床应用发现大部分没效。呵呵!这方面我上过的当比他多百倍,所以博闻强识在学中医上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的是放下自己的知识感受自然,感受天地的运行规律——道。每一味药之所以能治病取决于其内部的气,而非功效。

下面我们就用最简单的方法感受每一味药的气,《本经》药物气味主要是辛、苦、甘。酸味与咸味仅几种。每一个植物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感受的是这个部分气是向内聚的还是向外散的,向外散就是辛味,向内聚就是苦味,聚散相对平衡而安静就是甘味。任何一个植物生长都遵循生长壮老的规律,就整株植物而言,在生与长的过程整体植物为辛味;壮与老的过程整体植物为苦味。这里是就整株植物的全草而言,在生长壮老的过程中植物的局部会有局部的特性。下面我们一个一个的来,用我们最天真的方法来判断药物的性味,分析出这个药在进入人体后会给人体气带来的运动,忘掉你的经验,他会影响你对药物的全面认识。

种子类药物


先谈种子,种子是一株植物的精华,种子的性味大体分为甘味、辛味、苦味。凡是植物生长环境良好,质地稍柔软,种子外多有果穗包绕保护的为甘。具体分析:

人以五谷为养,五谷的主味皆甘,《本经》神农尝百草,定出五谷,让民种植以为食,可养五脏。

如何从天地百草中定出五谷?

这五谷必须有个特点:它必须是天地的精华。我们以小麦为例分析一下:冬天种小麦,经春天发芽,成长后成为一株植物,春末夏初,植物开始枯萎,果穗开始成熟,逐渐植物枯萎形成一穗麦实。生、长、收、藏,每个生命都要经过这个壮观的过程,看小麦这个过程,从一个小小的麦子,破土而生,长为一个麦草,然后气开始收,将天地的精华收到内里,逐渐枝叶枯萎,将全部的精华藏于它的子孙,一串麦穗中。


天地无私,麦草成长到最壮丽之时有半人多高(差不多吧),无私的枯萎只为收藏到的这一穗麦穗,麦穗中的每一粒麦子都是天地的精华,大补,我们每天能吃到如此大补的粮食,还有什么能不让我们赞叹天地的化育呢?还有什么让我们不生感恩呢?百姓日用而不知,现在人弃最补的五谷不吃,希望从草根树皮中得到补养,可悲!



人如果虚弱到没有胃气只有五谷可养,决不可妄补。五谷中的其他谷类都有如麦子般的特点,较长的生长期,收藏为极聚精华的种子,而且种子有生气能够生长成新的植物。故五谷在《本经》中皆属甘,大方向皆补,只是不同的谷物有微细的差别,大豆质重,在补益的同时偏于补下焦,麦子稍轻,补偏上,有的补而偏黏腻,有的补而偏动,只要静下心来,并且心要细腻,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些差异,精确的指导病人养生治病。

类似五谷的种子很多,如柏子仁、芡实、莲子、薏米等,这些种子类的药可以养胃气,安五脏气,或可为君以补虚,或可在攻邪时配伍以安未受邪之地。具体的细微应用,需要大家静下心来体会,并在《本经》中得到印证,于临床中进一步验证。

辛味的种子

所有种子都是天地的精华,为何还有辛味与苦味呢?这个只要静下心来观察,我们都会自然得到答案。我们静下心来更深入的观察一下一株植物气的聚散过程,先从一个植物的枝叶说起,大部分的树枝内里的气都是向外扩散的,越靠近树枝的末梢向外扩散的气越强,故大部分树枝都是辛味的,越细而坚韧的枝条辛透力越强。在内里的气的推动下树枝向四面八方延展,在延展的末梢气开始蓄积,气蓄积到一定时候树枝上便长出一个花骨朵,大部分未开放的花朵内里都蓄积了很强向外扩张的气,通透性很强。花朵在这种类似小炸弹一样辛散的气的推动下花朵打开,接受阳光的熏洗。

植物开花的时候,是它生命最辉煌的时候,不同的植物争先生长,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让这个世界充满了五光十色的精彩。天地无私,天地无私的将阳光、空气、土壤中的养分给了植物,植物在天地的爱护下成长,植物淋漓尽致的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生命状态,无保留的呈现于天地之间,这些无私的奉献构成精彩世界的基础,这是世界最原始的能量状态——爱。花尽情的开放之后,花瓣开始萎缩,整个植物的气也由向外扩散转为向内收敛,将天地之气内敛结成种子或果实。所以种子刚开始结实时气是内敛的,很多种子在正处于内敛状态下,便选择被风带走,带到其他地方去彰显新的生命。

这些种子就是苦味的,这些种子具有如下特点:

1、种子质地很轻,颗粒较小;

2、生长环境土壤柔软肥沃,湿度较大,适宜种子生存,故种子不必具备太多的气就能在新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3、植物种子由于储存的气不多,故单株植物产生的种子数较多。

苦味的种子

苦味的种子并不太多,多数的种子都是辛味的,大部分植物的种子都要经过长时间气的蓄积,然后才会脱离母体,这些气长时间的蓄积,种子变得比较坚硬,质量沉重,如此可以在严寒的冬天或艰苦的环境下也能生存。这些种子成熟时蓄积了大量的气,重阴必阳,这些气聚成一团像炸弹一样具有向外的扩张力,故这些质地坚硬质重的种子气多为辛。恶劣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脾气大,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植物脾气也大,人服食后会引起体内的气动的较快。在恶劣环境下结下来的种子,饥一顿饱一顿的采收大自然的气,自然具备对付坚硬的土地与恶劣环境的本领,质地坚硬,在坚硬或贫瘠的土地上能够破土而出,他们发出的芽也是质地硬而粗,所以这些植物的气味为辛,走窜力强。如果人有郁堵,无论是气郁、痰郁、水饮郁滞、血瘀、癥瘕积聚、九窍不通等等,皆可辨证的选择相应的种子,借助其辛窜之气通之。

种子质地轻重,辨别药性

质地较轻的种子可以用于无形的气郁或通窍;质地中等的种子可以化水饮、痰等的郁滞;质地较重的种子可以破血瘀、破癥瘕积聚。

选药宜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对于轻轻的气郁只能选轻轻的药通,若选重药不仅不能通郁反而伤气。同样道理对于症瘕郁滞也要根据郁滞特点选择质重的药,否则不仅无功反而伤气。郁滞如果纯实无虚,选几味破郁的药便可,如果病人虽有郁滞,整体虚弱,虚中夹实,如此气本不足,强力破气不可多用久用,需根据病情配伍安养五脏的药,通郁一定不能伤正。

到这里朋友如果有什么疑问,不要急着问,再静下心来观察,答案就在大自然中,发挥自己的智慧,我只希望能做到抛砖引玉的引路人,没有资格做一个合格的导师,静下心来继续观察大自然,像神农一样品尝百草,一定要自己“品”与“尝”,“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图文编排:中医梦想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