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诗词研究与鉴赏

 白沙三木 2015-11-23

朱熹诗词研究与鉴赏

飘雪

【摘要】通过对朱熹诗词的研究与鉴赏,充分展现朱熹在成长过程中的心态和对现实社会的看法,以及理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他共创作了一千四百多首诗词,主要体现在述怀言志诗;出入佛道诗;忧国忧民诗;山水游览诗;咏物诗等,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解读,加深对朱熹和那个时代的了解。同时把朱熹的人文价值与审美价值联系在一起,让现今更多的人通过解读朱熹的诗词去品味、去了解朱熹的思想与内心世界。

【关键词】朱熹;诗词研究;诗词鉴赏;

正 

    朱熹(1130—1200),字元晦,祖籍歙州婺源县,生于南剑州尤溪县,曾寓居建州崇安和建阳。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以及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于一炉,汇成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

    朱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造就了很高的文学素养。作为一个诗人,他一旦进入了创作境界,不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更多的是事物与神思刹那交融的展现,这是多数诗人包括朱熹能不断超越自我创作出高水平作品的原因。

    朱熹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理学著作,还创作了一千四百多首诗词。一般来说,理学家比较注重理性思维,大多不把诗词放在眼里,视诗词为雕虫小技。然朱熹不仅注重理学上的建塑,其诗词也有其独到的意味。统观朱熹的诗词,大体可分为五类:一、述怀言志诗;二、出入佛道诗;三、忧国忧民诗;四、山水游览诗;五、咏物诗;

    一:述怀言志诗  

    朱熹的述怀言志诗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劝学诗》、《观书有感》1、2两首。《劝学诗》写的比较直白,不仅要求自己,同时也告诫年青人要珍惜时光。“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指出年轻是学习的大好时光,少年的时光如果不珍惜,时光就会逝去,如果老了才想起学习,就困难多了,哪怕是一点点的光阴都不要轻视。“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则说出春天刚刚来临,还沉醉在春草绿里,转眼间,台阶前的梧桐叶已经发黄了。道出时间不等人的感叹声,强调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重要性。

    《观书有感》1,是一首读书治学的体会诗。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所领悟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愉悦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观书有感》2是一首说理诗。原诗是说:江边停泊着一艘大战船,水不深,船搁浅,怎样也移不动;“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昨天夜里江边春水涨高了,只见那大船已如羽毛般轻轻飘浮在水面上;“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想到早先浅水时的想尽办法来推移战船,实在白费力气,看!现在水满了,那船不是在江心自由自在地行驶了吗?

    朱熹此诗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一方面可用来比喻悟道时豁然贯通的自在快乐,一方面也用来比喻行事在时势未到时的盲动无益,和时机成熟时的畅通无阻。

    二、出入佛道诗

    朱熹早年一度流于佛道,从初识道谦到皈依道谦禅师。寄斋粥学的这段时间写了《次韵宿密庵》《游密庵》《游密庵分韵赋诗得勉字》等学禅诗作。绍兴十七年(1147),朱熹以自己学禅心得应试考中建州乡贡,这让他更加痴迷参禅,《久雨斋中诵经》是参禅期间最具代表性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这一年,也可以说是他参禅的高峰。道谦禅师虽然已于前一年去世,但朱熹依然爱好一种佛道化的人生。此时他尚未就任同安主簿,生活悠闲。诗中所说的“端居独无事,聊披释氏书。暂释尘累牵,超然与道俱。门掩竹林幽,禽鸣山雨余。了此无为法,身心同晏如。”表明了他所追求,或说一种什么都不追求的自然空灵、与物俱化的境界。在这种生活里,读书与知识实在并不重要,虽然无事时可以聊披释氏书,如释氏所言,“明心见性”需要就里体认的参悟,全凭内心直觉,是一种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体验,昭昭灵灵而不可思议。同时也强调“存养心性”的重要性,只要养得来光明寂照,可说无所不偏,无所不通。见《朱子语类》。[2]             

    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赴任同安主簿之后。不仅留意佛老之学,同时满脑子修道寻仙之意,愿学长生不死飞升之术,以脱除尘事之羁绊。《读道书作六首》其中之一“四山起秋云,白日照长道。西风何萧索,极目但烟草。”诗人以景说事,前四句写秋天的凉意,望眼看去,到处是一片烟草荒凉景象,实指生老病死衰之四相也《四山:出别译杂阿含经》。也因此道出,唯有修道,才能看到长生不死之路也。“不学飞仙术,日日成丑老。空瞻王子乔,吹笙碧天杪。”后四句是说,如果不修道,人就不能成正果,而且会很快老去死去。看王子乔,虽然笙吹的很好,终会生老病死,但自学道修练,不就终成正果成仙归去了。(见汉刘向《列仙传》)。此诗说出朱熹对修道寻仙的向往。

    绍兴二十七年(1157)朱熹开始师事李侗,逐渐脱离佛道走上儒学的道路。不久写出了《仁术》、《克己》等表达钻研儒学的感受,随后又写出《困学》两首,《困学2》作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是朱熹从学李侗一段时间后的自我总结。朱熹自与李侗相会,在思想上产生了重大的震撼。他感到作文害道,终于放弃了原来想当诗人和文学家的念头,从此决定终身以“倡道”为己任。

    三、忧国忧民诗;

    南宋时期,内忧外患接连不断,关注国事的热情在宋代诗人身上有深刻的体现。此时的朱熹也留下了一些忧国忧民的诗篇。如《感事》:“闻说淮南路,胡尘满眼黄。弃躯惭国土,尝胆念君王。却敌非干橹,信威藉纪纲。丹心危欲折,伫立但彷徨。”首联以南地区一路上都是金兵往北窜逃时扬起的尘土,真是大快人心,表现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颔联是说“我”想报效国家,为国尽忠,却又找不到机会,身为士人只有感到惭愧,想起古人“卧薪尝胆”的故事,因而感念君王。颈联则承上启下,提出自己御敌制胜的建议。强调收复失去的国土,摈弃主和之说;对内任贤使能,树立纪纲法度,改革政事,整顿风俗,从而从根本上革除弊政。由于主和派又占了上风,抗金形势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这使得诗人“丹心危欲折,伫立但彷徨”,尾联是对国家前途命运感到忧心忡忡,却只能彷徨叹息。

    除了关注国事外,朱熹还很关心农民。他在《庚子应诏封事》中说:“臣尝谓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还说过“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朱熹十分同情农民的艰难处境,如《杉木长涧四首》其四:“阡陌纵横不可寻,死伤狼籍正悲吟。若知赤子元无罪。合有人间父母心。”这首诗作于乾道三年(1167)七月,崇安山洪暴发,诗中描绘了无辜农民死伤无数的惨状,呼吁上层统治者要抚恤农民。当时朱熹得到州府传檄参与赈灾事宜,在《答林择之书》中说:“熹以崇安水灾被诸司檄来与县官议赈恤事,因为之遍走山谷间十日而后返,大率今时肉食者漠然无意于民直是难与图事”。[3]

    四、山水游览诗

    山水游览诗,写出登山临水、酬唱交游的人生经历。朱熹一生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如游芦峰、云谷、百丈山、武夷山等。最具代表的莫过于武夷山的《九曲棹歌》,朱熹这首用民间乐歌形式写的《九曲棹歌》,是对武夷山九曲溪的全景扫描,也是描绘九曲溪的一幅长卷佳作。

    九曲棹歌: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落碧监毵。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唉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九曲棹歌》写景写情,一扫宋诗中“爱讲道理,发议论”的缺陷。当今大学者钱钟书评论说:“假如一位道学家的诗集里,‘讲义语录’的比例还不大,肯容许些‘闲言语’,他就算得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例如朱熹。”[4]朱熹的《九曲棹歌》确是容许了相当的“闲言语”,也就是说,用了许多抒情的诗歌语言。因此,它至今仍然脍炙人口,传播海内外。

   《九曲棹歌》把武夷山的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全部涵括进来,为武夷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朱熹将古人的智慧、先哲的思想融于自然山水之间,打造了武夷山如今影响世界的良好格局。

     五、咏物诗

    朱熹的咏物诗中,最多的,最突出的莫过于对“梅”和“雨”的描述。据初步统计,咏梅诗约有32首,写雨的约有20首。大部分是借梅花抒己意,借梅花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借雨抒发个人的幽独情怀。如《梅花》:“溪上寒梅应已开,故人不寄一枝来。天涯岂是无芳物,为尔无心向酒杯。”就是抒发心中的不满。《墨梅》:“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装。”则是表达了是非不分的党禁的愤懑。《夜雨》:“拥衾独宿听寒雨,声在荒庭竹树间。万里故园今夜永,遥知风雪满前山。”这首则是一个人在寒夜听雨声,推想出故乡的今日已是大雪满山了,不由得产生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除了以上述怀言志诗;出入佛道诗;忧国忧民诗;山水游览诗;咏物诗词外,朱熹诗集中还有其他类别的诗,如题画诗、挽诗等都达十首以上。
    朱熹不仅知识渊博,见解独到。而且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及自然科学都有研究。他的诗词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的出都经过斟酌推敲,而且比较讲究,其诗词意境理性有余,感性不足是其注意理学的哲学思想所致。但把朱熹的诗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仍是有分量的。后人对朱熹的诗也有过很高的评价。今人钱钟书说:“朱子早岁本号诗人,其后方学道名家。”[4]李重华《贞一斋诗话》在论及陆游诗的时候,也说过:“南宋陆放翁堪与香山踵武,盖开浅直路径,其才气固自沛乎有余,人以范石湖配之,不知石湖较放翁,则更滑薄少味,同时求偶对,唯紫阳朱子可以当之,盖紫阳雅正明洁,断推南宋一大家。”[5]正如束景南先生所说,朱熹的诗“最生动反映他的生平交游、道学性格与文化心态”,是很值得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微教育出版社2001-07,20册

[2] 宋:黎清德,《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22页

[3] 何雷,论朱熹的思想与诗歌。

[4] 钱钟书,《宋诗选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5]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话》[M],王寿亨编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