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相如:学习经典的方法

 并不hy 2015-11-24

新书友点图片上方中医书友会快速关注


主编按:以下这篇文章,写于2009年,探讨了一些学习中医经典的方法和思路,希望能和朋友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 正文开始 ===


  历代名医都要学习、研究、运用经典,并对经典进行注释。名家的注释为我们学习、研究经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养成了大家用各自所处时代的的理论去解释经典的习惯,这是学习、研究经典的有效方法,也是保持中医理论与时俱进的必要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经典并不是都能用现在的理论进行解释的。比如,我们现在认为《伤寒杂病论》中的半夏泻心汤证是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当我们对原文进行分析的时候,用现在的辨证方法却辨不出寒热虚实来。


  《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证的原文是“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中半夏泻心汤证的原文是“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综合上述两条原文,半夏泻心汤证的表现有:心下痞,恶心呕吐,肠鸣下利。显然,从以上证候中我们找不出寒热虚实的征象来。


  再比如,一般认为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我们将《伤寒论》中大陷胸汤所治证候表现罗列出来,计有:脉迟或沉紧,膈内拒痛,短气烦燥,心中懊憹,心下硬痛,按之石硬,甚至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不大便五六日,日晡所小有潮热。同样,用现在的辨证方法可以找出热来,但找不出水来。


  因此,经常有学生和同仁问我,为什么说半夏泻心汤证是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又找不出寒热虚实的征象?为什么说大陷胸汤证是水热互结而找不到水的征象?这就是我们用现在的理论解释经典时遇到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其实,这就是学习经典的方法问题。


  第一,要读白文,熟读能背,读以致用。见到呕吐发热的病人,你就能背出《伤寒论》的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你就能开出小柴胡汤,病人服了就会热退呕止,这条经文你就算学会了。按照这个标准,你如果能将《伤寒论》中有关小柴胡汤的证治原文都记住能用了,小柴胡汤的运用你就算入门了。有了这个基础,你想解释原文就会很容易,即便是不解释也没有关系。


  第二,学习经典,首先考虑的不是用现行的理论去解释,而是考虑经典对现在的指导意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谓:“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这一条经文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是,短气可以由水饮引起,临证之际,对于短气的患者,如果用益气、宣肺等常规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从水饮论治;由此引申,对于短气的患者应注意有无其他水饮的表现。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有“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故冬不按蹺,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这条经文对现在的指导意义是,颈项部的疾病与肝有关,如果项强的患者从太阳论治(《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14条“太阳病,强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从湿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颈项强,皆属于湿”)无效者,当考虑从肝论治;引申言之,对颈项部疾病,应考虑肝病的可能。


  第三,对于用现在的理论无法解释的经文,我们可以转换思维方式。如前述半夏泻心汤证,呕、利、痞并见者,就是虚实互见,寒热错杂证。不必再去寻找是否有寒热虚实的表现。


  其实,现在说半夏泻心汤证是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是以方测证的结果。因为半夏泻心汤中用了半夏、干姜,所以说有寒;用了黄连、黄芩,所以说有热;因为干姜、半夏、黄芩、黄连都是祛邪之药,所以说有实;因为方中人参、大枣、甘草,所以说有虚。至此可以认为,凡是呕、利、痞并见者,其病机就是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就可以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以上是我学习、运用、教授经典的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本文摘自《肖相如论伤寒》之代序,由本书责任编辑授权中医书友会发表。转载注明“转自中医书友会公众微信”,并注明作者及来源。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