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理论体系的演变 神秘的东方医术

 老沈阅览 2015-11-24
中医理论体系的演变 神秘的东方医术 
    2015-11-21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340375
 

   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周杰伦和宋祖英以"英伦组合"的形式合唱了一首《本草纲目》,歌词里出现了16种古老的中药材名,让年轻人大开眼界,也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中华民族除了功夫之外,最能代表中国人传统文化的科学,中医。

   距今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繁衍。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斗争中,医药学也有了最初的萌芽。

   在远古时期,百姓以采食野生瓜果,生吃动物蚌蛤为生,腥臊恶臭对胃伤害很大,经常有人生病或者中毒死亡,寿命很短。相传,炎帝神农氏为使百姓益寿延年,跋山涉水,为民寻找治病解毒良药,他几乎嚼尝过所有植物,曾"一日遇七十毒"。神农氏在尝百草的过程中,发现了具有攻毒祛病、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为纪念他的功绩,先民封他为"药神"。

   在现实世界里,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等。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除此而外,《黄帝内经》还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理论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作为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的巨著,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论述了外感热病的辩证治疗方法,将理、法、方、药有机的结合起来,确立了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在西医是不可想像的,因为现在西医的治疗也不可能到几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根据。

   时间到了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历时29年编著了《本草纲目》。这部药典载入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是中国古代汉医集大成者,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巨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经过几千年世世代代的临床实践,中医中药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完善和发展。

   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文化的不同也使中西医存在某种矛盾。电影《刮痧》里,在美国居住的一家人,孙子因爷爷对其后背刮痧造成瘀红,使主人公不幸背上虐子的罪名,不得与孩子相见。这些在美国人看来触目惊心的“伤痕”,对中国人来说只是家喻户晓的自我疗法。

   那么应该如何辩证的看待中西医呢?打一个比方,中医看到的是模糊的整体,西医看到的是精准的局部。西医西药在生病期间确实能起到快速治愈局部的功效,而中医讲究“整体观”,因而诊断难度加大,耗时较长,却根治源头。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明治疗疟疾的新药物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青蒿素的原料青蒿正是中草药,屠呦呦吸收了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的精髓,意识到高温可能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于是她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试验,终于取得成功。青蒿素的成功,是现代科学技术配合的结果,更是尊重传统医药价值结果。

   中医学作为一门东方古老的医学,填补了西医的众多缺陷,对于现代社会很多西医无法根治的疾病,中医治疗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中医的现代化,给医学界增添了新的活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