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江山携手 2015-11-26
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首先,“人民”的一般含义是指普通百姓,从教育的角度上讲,是指学生、家长、教师及其社会各界人士。
       其次,“满意”的一般含义是指合意、快意。即满足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的心意。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特征。
       显然,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主体是人民,客体是教育。是客体对主体的教育作用,让主体得到满足,是教育事业的业绩对人民需求的满足。从宏观上讲,基础教育阶段最基本的满意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有学上”。即当地政府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创造条件,解决学生就地入学,着实减轻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家长、教师的交通和生活负担,让学生、家长、教师满意。三者都满意,就是社会满意。
      二是让学生“能上学”。即政府和交通部门要投入资金,修筑乡村公路,提高教师福利待遇,让乡村教师安心扎根农村教育教学,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三是让学生“上好学”。从学生层面看,教育要提高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幸福指数,要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很不快乐,他们就会把学习当作是为家长而学、为老师而学。由此产生厌学甚至辍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上个好小学、上个好初中、考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感受。因此,让学生幸福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标
        四是让学生“服好务” 。从社会层面看,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都与教育直接相关;社会各个组织强烈地呼吁培养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育要让社会满意,就是体现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有效地为自己服务、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
        显然,人民满意的教育,必然是体现学校教师的教育业绩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期望基本吻合或比较接近。
        二、教育只有永远改革,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概括地说,只有教育永远改革,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经历了八次教育改革。教育为什么要改革?因为当前的教育不满意,改革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人民群众获得满意的教育。英国桥国际考试委员会首席执行官沙利文说:“教育永远需要改革,否则不可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对于中国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沙利文表示了赞赏,但他同时认为,期望改革在某一天到位或是结束,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承认教育永远处在一个开发、改善的阶段,永远需要改革”。
       沙利文说,他每个月到不同国家,与不同国家的教育部门、专家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找到对自己的教学大纲、考试方法、学校教学情况感到完全满意的一个国家。即使那些受到全世界认可的教育水平高的国家,他们的政府和社会对于教育也不是完全满意的。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取得满意的教育的全面成功都是需要不断改革的,也就是说,教育改革、教育改善,没有一个最后的目的地。其原因是教育改革,到现在为此,并不存在唯一恒定不变的模范。
       终上所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比如说,一对孪生兄弟同时上了好学校,同时在一个好班,遇到了老师教,但一个成绩非常优秀,而另一个却比较差。作为家长,你是满意呢还是不满意?
       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是一种使命,是一种理想。它的实现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帮助。而且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是一个从一个高度达到另一个高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民满意的教育效果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要让人民群众获得满意的教育,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因为今天的改革,是为了明天获得教育的满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