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名师课堂学习什么

 江山携手 2015-11-29

在东莞研修实践期间,有了向省“百千万名师工程”的老师们学习的机会,特作此简记备忘。

一、邓德坚老师的《物体的质量》

1。故事(典故)结合图片引入。孔融让梨,他会让图中(图片展示两个大小不一的梨)的哪一个?为什么?这个故事人人皆知,引起学生兴趣,借此让学生初步涉及物质多少(大小)的概念。

2。流程清晰层层推进。“试一试,你能行”环节,先鼓励学生把物体分类。把大头针、钢螺帽、火柴棒、大木块、橡皮筋、车轮胎等分别分为木、铁、橡胶三类,在此基础上再思考:谁含的物质多,让学生理解得出质量是物体所含有的物质的多少的含义(建议:这一环节结合实物展示效果会更好),可算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3。归纳法的运用。如总结天平的使用方法一放二调三称三读五注意等。

二、陈宝莲老师的《物体的质量》

1。调节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缓解学生紧张情绪。可园中学很棒,可园中学的学生更棒!是不是?请给予我配合和帮助,好不好?这些能很好地达到了暖场的效果。

2。体现物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实物教学。出示柑桔铁钉、铁皮等,让学生分类或估测质量(建议此处加强教师的引导,以免学生作无谓的分类分散注意力和耗费时间);展示铁皮的弯曲伸直,质量大小改变了吗?出示烧瓶装的1L的水,这就是1kg的质量,让学生感受质量的大小。用直观形象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的参与。

3。过渡自然。估一下,一个桔子的质量是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等一会你们亲自测一下吧?那我们先认识一下它的测量工具。引入学习天平的使用这一环节。

4。敢于让学生犯错,使学生在错中学。天平的使用时,加减法码,拨动游码,让学生摸索,发现问题后再寻求解决办法。学生知道了“所以然”且印象深刻。

三、吴玉萍老师《探究物质的密度》

1。从两金条是否真金以及一段视频引入抓住学生注意力(建议进行缩减节省时间)

2。活动紧凑过程严密。设计、测量、记录、统计分析、结论。

3。利用电脑统计和图表功能处理数据。快速、精准、实时展示、可信度高,加深对物理现象的感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也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4。为学生搭脚手架。如对量筒的操作读数方法等基础且关键的技能作指导。

四、卢婉嫦老师的《探究欧姆定律的应用》

1。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一开始让学生观察桌面上的器材,问发现了什么?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表格。

2。科学方法的指导。间接测量法要会测,还要会算;如何设计实验表格(要包含测量数据、结果)

五、刘庆老师《密度知识的应用》

1。注重课堂的设计,有教师自己的东西且思路清晰。

2。从一中考题引入,针对性强。

3。多关注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学们有疑问吗?你们听明白了吗?要不要老师补充一下?充分上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画实验步骤,实物展示,还让学生说和解释)

4。注重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把课堂的重点放在设计上并让学生通过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关注科学的本质。

5。重视课本资源。阅读教材图表解决相关问题。

六、我的《密度知识的应用》

好的方面:1引入的处理得比较好。用我来自哪里叫什么名字两个问题来问学生,目的是减轻师生因陌生以及多老师听课而带来的紧张感,顺便表扬学生的观察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然后借奖励硬币引出另一个问题:硬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学了这一课,你就能判别它了。2对次要的知识查密度表的时间控制也较满意。3渗透科学思想方法教育。比如间接测量法,引导学生思考用桌面上的器材能直接测出密度吗?要测出什么量?为什么用细绳?4注重实验设计和初步涉及表格制作,发展学生能力。

 

不足之处:1各环节过渡不是很自然,教学过程不算流畅。2没能敏锐发现学生的问题和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实验中学生不会调节天平平衡,使用量筒时读数不当,实验步骤不合理等等。3课堂调控力不强。学生操作活动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指导?如何控制活动节奏?这些问题未得到解决。4学生缺少展示分享和深入讨论,学习气氛调节不起来。5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知识储备。比如应复习天平与量筒这重要器材的使用等。6学生实验的时间处理不好。主要原因是测固体与液体主要的区别是什么,这两个实验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学生操作的重点是什么等问题没有明晰,时间安排以及教师在每个环节应采用的措施这些问题没能很好地预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