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药寒热药性与方剂学的相关性首席医学网? 2008年11月21日 14:18:42 Friday 作者:丁舸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 【摘要】 从中药寒热药性角度阐述了其对方剂组成的原则、药物配伍的形式、方证结合的用药原则及治法的具体运用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目的在于说明中药药性理论与方剂学的缘由以及对方剂学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中药 寒热药性 方剂组成 方剂配伍 中药寒热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之一,是说明中药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1],其在方剂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与治法理论、方剂配伍规律及方剂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作用,是中医治病的主要形式。中药学作为方剂学的基础学科,中药和方剂在理论上一脉相承,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2]。其中中药寒热药性理论对方剂组成、配伍的确立,临床的用药以及治法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阐述如下。 1 寒热药性是决定方剂组成原则的基石 1.1 决定君、臣药的选择 方剂君、臣药配伍是方剂结构的核心部分,其综合功效决定该方的主要功效。其中君药是针对主因、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少的主药,其中药寒热药性能规定和影响着整个方剂的性能,当它本身及配伍、用量发生变化,全方的性能往往随之而变,所以一般选择针对性比较强,作用较全面,药力较大的药物作为君药。而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因此一首方中的君、臣药配伍,决定着一首方剂的药性之偏、主要功效和主治病证。如九味羌活汤的君、臣药配伍,体现了本方总体药性偏辛温,具有解表散寒,祛风除湿的主要功用,从而主治外感风寒湿邪为主,此证乃因风寒湿邪束于肌表,皮毛闭塞同时兼有里热所致。属表证、寒证、实证,故首选辛温发散之品羌活为君,以祛除在表的风寒湿邪;又选用辛温之防风、苍术,此二味药助羌活以发汗解表,祛风除湿,为臣药,君、臣药相伍,构成九味羌活汤的核心结构,针对外感风寒湿的主因发挥主要治疗作用。又如小柴胡汤中君、臣药的选择,是由柴胡和黄芩两药的药性特点所决定的。本方主治少阳病,此证既不在表,不可单纯用汗法,又不在里,不可用吐、下法,此为邪热在半表半里,为热证,半表半里证,治当清透半表半里邪热为宜,故首选苦辛微寒,轻清升散之柴胡为主,以透达少阳半表之邪热为君,又配以苦寒之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药,君臣相配,使邪热外透内清,构成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再如四逆汤主治阴盛阳衰,亡阳欲脱之证,为里证,寒证,阴证,本方以大辛大热附子、干姜君臣配伍,其中附子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二者气味雄厚,构成回阳救逆之剂的核心配伍,决定着该方的功效,从而实现对主治证的治疗作用。 1.2 决定反佐药的选择反佐药即药性与君药相反,起到相反相成作用的药物,通过反佐作用来辅助君、臣药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使方剂配伍结构更趋合理性。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之证,以大剂的苦寒药中略佐一味辛热药肉桂,制黄芩、黄连苦寒之偏,使无寒凉滞邪之弊,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故陈修园在《时方歌括》说:“肉桂之温是反佐法,芩、连必有所制而不偏也。”又当邪甚病重时,出现本质与表象不一致时,如见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证时,往往考虑反佐药的配伍,即在一派寒凉药中少佐辛温药,或一派温热药中少佐寒凉药,其结果不仅不会影响君、臣药的功用,反而助其作用。如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的猪胆汁的选择,由于本方主治阴盛格阳之重证,若单用纯阳之品,患者呕吐拒药,在辛热药中配伍性偏寒凉猪胆汁,取“甚者从之”之意,既防患者呕吐拒药,又达到诱导阳阴,益阴和阳之功。 2 寒热药性决定方剂药物配伍形式 2.1 同性药物的配伍,以增加药效通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伍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药性寒热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质,而性能功效的相类似首先应取决于药性寒热配伍的一致性。如石膏与知母的配伍,石膏辛甘大寒,既取其辛寒,解肌热透邪外出,又取其大寒质重清泻肺胃之热及甘寒生津止渴之功;知母苦甘而寒,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两药配伍,寒而甘润,清热生津,以治疗肺胃气分热盛,热盛伤津之证。再如羌活、独活的配伍,羌活味辛性温,气味雄烈,长于走上,有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主治身体上部风寒湿邪;独活性温辛散,性善下行,长于祛风除湿,散寒通痹,主治下半身风寒湿邪。两药性能功效相似,配伍使用,通治一身上下风寒湿邪所致病症。 2.2 寒热药物的配伍,以纠偏增效寒热药物配伍,通过药物的双方相互牵制而制约,以纠药物寒热之偏而增加药效。如大黄与附子配伍,大黄味苦性寒,具有攻下积滞之功,若用治寒积便秘证,本品虽具有较强的泻下通便作用,但其性寒不利于寒性病证,故配用辛热之附子,以制约大黄苦寒之性,舍其寒弊,“去性取用”,使大黄寒性去而走窜泄下之用仍存,更好地发挥两药温下作用。再如麻黄与石膏相伍,麻黄辛散温通,宣肺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泻肺热。两药合用,且石膏用量大于麻黄一倍以上,一宣一清,既可使肺中邪热得以内清外泄,又可使麻黄宣肺平喘而又无助热之虞,为主治表邪化热,邪热壅肺之咳喘的核心药对。再如黄连与吴茱萸二药组成的左金丸,具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作用,主治肝火犯胃之证,黄连苦寒之品,清泻肝火,吴茱萸辛热之品,辛散疏肝,降逆止呕,两药合用,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肝胃同治,使泻火而不凉遏,辛热而不伤津,如此肝火得清,胃逆得降,诸症自愈。 3 寒热药性是方证结合用药的准则 4 寒热药性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