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院风骨:吴晓懿

 田牧 2015-12-01

学院风骨—当代书法专业博士吴晓懿

点击↑标题↑下面蓝字【广州启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吴晓懿

简介:

吴晓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中山大学古文字学博士,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篆刻硕士,主要从事古文字、书法、篆刻和国画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翰墨薪传工程专家,广东高校书法学术委员、中国书画等级考试广东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


五十余篇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中华书画家》《中国历史文物》《中国美术教育》《书画世界》《文化遗产》《西北美术》等刊物;六十多幅书画作品登载于《中国书法》《书法》《书画世界》《书画艺术》《美术大观》《江苏画刊》等杂志,部分作品被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编写的教材有全国高中美术新课标《书法》和《篆刻》卷,《中国书画等级考试攻略》,出版专著有《战国官名新探》等,曾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岭南论坛理论奖”。


金文楹联(200×28×2)

出版著作:

1.《战国官名新探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5

2.《文心之寄·北大清华博士后查律、吴晓懿、林书杰书画作品集》 华艺出版社 2014/05

3.《中国书画等级考试攻略》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9/05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书法》(第二作者)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07

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篆刻》(第二作者)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07



鹅池忆羲之(180×90)


主要发表的论文:

1、从《西冷印社记》看吴昌硕的古文字学视阈 《中国书法》 2015/10

2、战国毛笔形制及其对简牍书风的影响《中国书法》 2015/7

3、战国齐系书法艺术探赜 《书画世界》2015/7

4、超逸入神的《蜀素帖》《中国书法》2015/4

5、战国简牍书法与题铭艺术的字体探赜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2

6、载文韫艺的十个石鼓《中国书法》2014/11

7、容庚印学思想探研《美术学报》2014/7

8、战国至秦代蜀地书迹探研《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6

9、战国至秦代蜀地书迹探研《古文字论坛》2014/4

10、战国简牍书法笔法探研《书画世界》 2014/4

11、古文字对二十一世纪书法学的影响《人民艺术家》 2014/2

12、楚简书法的形制与款式研究《美术与设计》 2014/2

13、战国简牍书法书写群体初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2

14、东周晋系书法艺术探析《西北美术》2014/1

15、南越国书法艺术探析《第四届中国书法.岭南论坛》 2013/12

16、战国书法研究综论《艺术》2013/8

17、涡流现象与涟漪效应——全国历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的书风嬗变刍议《艺术》 2013/6

18、书法创作的用字问题《寻根-汉字之美》 2013/5

19、战国时期书写群体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4

20、独上高楼闲滋味一一黎向群先生书学摭谈,《河源日报》2013/5/5

21、战国工官题铭与文字装饰《文化遗产》 2013/5

22、战国书法艺术探析《书画世界》2013/1

23、大风起兮——曾鉴书法之秦风汉韵《书镜》2013

24、书声画意 众攸妙归《中华书画家》 2012/11

25、邹鲁书学成就摭谈《广东文艺研究》2012/9

26、胸中自有奇骨格 愈经风霜愈精神《中华书画家》2012/8

27、出土简帛与书法研究《书法报》2012/5

28、韬光俟奋风云 卓荦不群犀厉笔《中华书画家》2011/11

29、邹韬奋书法《中华书画家》2011/9

30、张宗祥书法《中华书画家》2011/7

31、出土简帛与书法研究《书法报》2011/5

32、战国文字所见“广”部官名辑证《简帛语言文字研究》 2011/1

33、上博简·四所见官名辑证《简帛》2010/12

34、九届书法国展评述《广东文艺研究》2010/9

35、秦简封泥所见秦厩官名《中国历史文物》2010/6

36、方寸之间盈乾坤《广东教育》2010/2

37、搜尽奇峰 精研探微--岭南历代书法名家耑读《广东教育》2009/2

38、试从唐代科举开设明书科看唐代的书法教育及其延续 硕士论文 2006/6

39、广东历代书法展览综述《书画世界》2004/4

40、日本硬笔书法的审美价值《中国硬笔书法理论研究会论文集》2002/8

41、沉雄激昂 婉丽雅致《中国钢笔书法》2002/7

42、中国书法的文人情愫《中国钢笔书法》2001/11

43、纸文化和纸的使用艺术《中国钢笔书法》2001/2

44、书谱的情感化教育学说《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9

45、中日硬笔书法的交流《中国钢笔书法》2000/6

46、充满情趣的艺术熏陶《美术报》2000/5

47、出新意于法度外《中国钢笔书法》1999/12

48、天道酬勤 笃学力行《中国钢笔书法》1999/5

49、情感化的书法教学《美术报》1996/6

50、美术欣赏的画外音《中国美术教育》1995/12



宋诗三条屏(168×32×3)

01
中国书法的文人情愫


文/吴晓懿

书法作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国粹在诗意般的国度中延续了几千年而繁衍不辍。她以广宏而灵动的抽象线条熔铸了充满憧憬和浪漫的民族审美情愫,孕育了粲若星辰的文人墨客,积淀了深厚的艺术底蕴,至今还散发着远古的幽香,并以巨大的艺术感召力唤起书法家精神情操之升华而感悟人生,臻达“意与灵通,笔与冥运,神将化合”的艺术境界。


追溯中国汉字的滥觞时期,聪睿的先民就用卓越独特的慧眼从无垠的星空之中寻觅到表现神秘奇妙形式的文字符号,奠定我国文化艺术之基础。这伟大的创举使人类的思想火花得以薪传。激昂情感得以抒发,由此被历代文人奉为圭臬而顶礼膜拜。中国书法也是构筑在这种尊字的民族文化心理上,从一点一画精研探微到一字一形的细致推敲乃至一行一幅的苦心经营,无不表现出人们对汉字的崇拜而充满了炽热的艺术激情。历史上有无数书法家花费毕生的精力,乐不知倦在书法领域中探幽揽胜,都是为了真切地体会书法线条的微妙变化之奥赜。


传说汉字是在邈绵悠远的上古时代,由黄帝的史官仓颉通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而广泛概括精心创制出来的。张彦远《历代名画》阐释仓颉造字传说时说:“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这阐明了汉字的雏形是暗合自然之造化而得天地精蕴,以至汉字作为殷商时代文化的核心,出现了线条刚锐,遒劲古拙的甲骨文书法,粗朴浑厚的钟鼎文字书法,后来由文人士大夫李斯、程邈、蔡邕、王羲之、钟繇、张芝把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发展成法度完备,使中国的书法长河源远疏长,蔚为壮观。


中国古代文人一面积极维系传统的尊字意识,保护汉字独特的结构不致于脱化象日本假名文字一样为了表音放弃了造型的完整性,同时保留线条的抽象性,简洁化而不被绘画所同化或淹没。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走向自我解放,张扬个性的阶段,把实用性文字上升为抒写性灵的书法艺术。既不脱离汉字稳定的造型,又能通过线条的穿插,揖让,顾盼,排叠,连断,收放,长短,虚实,疏密,顿挫,提按等自由组合,浑然天成来表现各种书法意态,可谓是中庸之道的最佳表现。纵观历史,目赌现状,无不奇讶。书法艺术萌生在意蕴深邃的文字体系之中,是历代文人澡雪精神,磨砺意志,妙悟人生的一种修炼工具。


汉代蔡邕在《笔论》中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唐太宗在《笔法诀》云:“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下气和,则契于玄妙。”这强调了书法家作书对要保持淡泊明净,守静笃妙感机微,超然于物象外,才会真正体悟和感知到自然、生命的本体真谛。古代文人在直契自然之后追求技与道并进,法与理相融,心与手相应的阶段,进而希望达到澄怀涤滤,会通妙合的艺术境界。


历代许多书法家都凭藉着对生活之体味入微而悟出线条变化的各种形态来丰富书法艺术,握管潜万勿,挥毫扫千心,引发心灵,会通自然的契机,荡涤心胸,使抽象的线条更具有娇变灵动的艺术生命力。王羲之从行军布阵悟出结字的规律;怀素观夏云如奇峰感悟出草书用笔的道理;苏东坡从人的血肉筋骨理解到书法用墨之奥妙;雷简夫闻江流涛声而会通书法气势的磅礴。还有大量从自然形态中直接而宽泛感悟的书法现象,如“印印泥”、“锥划沙”、“折股钗”、“屋漏痕”、“棉里裹针”等。正因为书法的线条灌注了自然的灵气,折射出书法家的智慧之光,把喜恕哀乐的情感形于笔墨间,使书法不再是简单实用性文字的载体,而是传情达理,澄神静思,怡养情性的艺术工具。


用富有弹性的毛笔在晶莹洁白的宣纸上划行产生一道道乌黑发亮的墨迹,令人悦心赏目,但是要真正掌握驾驶中国书法线条运用之技法,则要经过长期临池不辍,反复锤炼才能做到下笔无滞,心手无间。虽然书法运用的工具简单,色彩由白墨对比产生变化比较单调,但线条的质感则要比绘画高得多,具有方圆曲直,抑扬顿挫,提按起伏的力度和节奏美感等因素才能拨动欣赏者的心弦进入情绪高涨的审美活动中去。所以书法家在进入创作状态时,要全神贯注,心情愉悦,使心眼手与纸笔墨完美地结合起来,把娴熟的笔墨技法配合自己才华情思溢洋在渗化的宣纸,才能具有笔墨酣畅,真气淋漓的艺术效果。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让学书者明白只有心神合一不断地探求用笔用墨的道理,运挥时才会将书法的结体造型规律谙于胸襟,契合神悟,无间心手,下笔有神。假如平时心疲手倦,浅学辄止,则难以体会到书法线条疏朗跌岩,沉着痛快的艺术感受。


古代文人在追求精熟完善的技法之后,则复归平静,想摆脱传统技法之约束,任情恣性,信笔游纸,无拘无束。正如苏东坡自云:“我书意造本无法,信手点画烦推求。”纸张笔墨俱备于我时,一切技法都务主体创作,不必考虑工具的作用,才是自我精神的高度释放。如苏轼作《寒食诗帖》时从不缜虑工拙,笔墨是否精到,而是一泻千里,逸势雄状。《庄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书法艺术沉浸于一个虚灵变幻的精神世界里,众多的书法家积极追求形简神丰、萧散淡远的书风,使书法除了具有笔墨情趣外,还具有天真烂漫是吾师的返朴归真之崇高的哲学境界。


甲午初春于清华大学澍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