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心亭看雪教案

 书香四溢书屋 2015-12-02

湖心亭看雪

 

一.        故事导入

师: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玉皇山)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传说如此美丽,当然吸引无数文人雅士,为西湖写下优美的诗文篇章。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独具个性的人物,张岱一起来西湖赏雪。

二.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湖心亭看雪。语文是听说读写的练习。所以今天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课文字词读音,及句子节奏。

同学们也来试一试,请大家在下面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尤其是大屏幕中的这些字词。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现在我来考考大家。谁能把大屏幕上的字给大家读一遍。字音解决了,那课文呢,谁可以勇敢的给大家读一读。

好,你读得字正腔圆,而且注意句子节奏。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好吗?请同学们坐好,拿起书本,老师起头~~~~~

二.        初步探究课文内容——释义课文

同学们我们大家读的好不好,有没有人可以做个简单的评价,我觉得还差了点,感情,要想知道课文句子包含的感情,我们首先得知道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课文的翻译解决了吗,字词的意思解决了吗,看来我们课前对基础知识的交流颇见成效,现在我来考一考大家,大屏幕字词的解释谁能帮忙解答。

 文章的翻译,老师想让同学们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我们像平时一样分成三人小组,每组确定一个人负责读课文,一句一停顿。另一个负责说明这一句中重点字词的解释,例如余   撑船  船。而最后一位负责此句的翻译。老师给大家三分钟,在下面做准备!请展示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找两组。

三.        探究课文内容解读张岱山水之痴,并初步了解白描

同学们在预习,翻译,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对课文的内容有疑惑的地方。问的好,问的妙,我们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其文,其人入手。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来评价一下张岱

师: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笨!呆!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的看一遍课文,文中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生:是日更定。

师!那是几点,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每晚八点开始击鼓报更,称更定。看来他看雪是上八点,真不可思议!还有吗?
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众笑)
生: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冬天的晚上,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字和

师: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
师:什么声音都没有。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生:万籁俱寂。

师:天气如何,也能用一成语来表达吗?
生:天寒地冻。
师:好。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答

师: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这一行为也说明了他是什么样的人啊!我们进一步探究看看是不是如此

师: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出来

同学们能否试着在底下试着读一读。我现在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我想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男生们请问你们认为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三个也要读得舒缓点。                师: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

师: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不是那么妥当吧!我改一改,你们看看好不好!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更好地表现了景物的渺小。

师: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师:这里有四个“一”,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第一个“一”是“全”的意思,后面三个就是数字“一”。

师:看来作者是有意而为之,这让人感觉到前面是宏大的,后面是渺小的。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一个人,身处这样浑沌一体的白茫茫世界中,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pí fú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看来,文中的“余”已完全与天地融为一体了,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山水之痴啊!

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张岱这段景物描写是否也带着情呢,知其人才能知其文,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张岱,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你收集到的张岱的资料。老师也想展示下我手里的资料。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年少时候是纨绔子弟十分爱繁华的场所,喜欢住漂亮的房子,爱美丽的婢女来服侍,爱有精神的书童,爱穿鲜艳华丽的衣裳,经常吃美食,骑骏马,家里装饰华丽的灯饰,爱观看烟火,喜欢梨园的生活,喜欢吹锣打鼓,爱好古董,喜欢种花养鸟,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纯洁清静的心境刚刚恢复。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

这两小段文字,是张岱对自己的总结和评价,在明朝灭亡,经历国破家亡之后,张岱毅然归隐上林,随之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师: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但是字里行间我们却能感受到作者的那份孤独,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把它放在心里,当成一个疑问。

现在让我们再来齐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感受那份孤独。

师:我们平时写作中曾描写过雪景吧,为了使雪景描写的更加优美,我们大多用一些修辞,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生:没有。师: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白描。

同学们我们其实早就接触过白描的手法,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 还有前不久我们学习的朱自清中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述都属于白描。寥寥数笔,勾画出了一个爱子情深的父亲形象,入情入景

本文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拉余同饮”

生:一个“拉”字,说明张岱开始是拒绝的,后来因为盛情难却吧,才尽力饮了“三大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引用资料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陶庵梦忆〉自序》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

是什么让张岱归隐山林痛苦不堪?思念故国的愁绪。又是什么挽救了张岱的生命呢?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请同学们再回到本文,看看文章的第一段 崇祯五年十二月  崇祯是谁,统治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现在已经是清朝,张岱仍然用明朝的纪年,说明了什么?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

文这段中还有一处特别的有意思:问其姓氏,他回答是金陵人,有些答非所问

师:金陵是南京,明朝开国之都,后迁都北京   可见张岱写这篇文章还有些什么情绪在里面呢?

师:故国之思,而这些表面看来痴似张岱的金陵人是否理解。生:不理解

所以无人理解的张岱内心一定很孤独。也时时刻刻萦绕着亡国的哀愁。

师:我们来看文章最后一句话。一起读。

生: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莫说”就是——生:不要说。

师:“更有”就是——生:还有。

师:串起来译一遍——生: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哪!”

师:结尾那舟子的喃喃自语,仅凭“外行看热闹”的眼力,就自作陪明,妄下断语,肯定令张岱暗笑不已,让张岱有自欣之意。愿来很高雅的赏雪之文,末尾添上一个俗人的评语,似拙非拙,给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而且,这里舟子的不解,也正好呼应了前文的“独往湖心亭看雪”之“独”

师: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极繁华生活的张岱,在湖心亭上看到的奇景,和一次小小的奇遇更勾起他的故国之思,引发他的淡淡哀愁!两个萍水相逢的金陵人,一个庸俗的舟子,如何理解张岱灵魂深处的千千结呵!如何知晓张岱的故国思!套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叫做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啊!

最后让我们再来感受作者,感受课文,再读文章,不过~~~同学们会读吗?

这样的好文章我们为什么不背下来呢?

作业背诵课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