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

 江山携手 2015-12-04

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

 

    一天晚上,有位同学找到办公室,说,实在很抱歉,这么晚了才来找老师,理科作业太多了,刚刚完成;本应当让老师休息的,但是很想谈谈,不知是否方便。我喜欢有礼貌的学生,况且这样的谈话对学生来说往往很重要。

 这位学生是个有趣的人。历史组要在年级搞活动,想请一名学生朗诵一首诗,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遇难同胞,要各班推选几位同学去试一试。他中午到历史老师那里,刚刚朗诵了两句,老师就惊喜地说“行了,行了!太好了!太好了!就是你了!”这位同学愣了一下,随即有风度地对老师说:“老师,诗是不能中断的,请让我把这首诗朗诵完。”说罢,旁若无人地诵读那首诗,一直读完。在场的其他学生告诉我这件事,我说,这才是懂诗的人,这就叫作有个性。是否会被老师选中,在他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读这首诗。

 今天,他要对我说什么呢?家长会的当晚,父母找他谈话,教导他以后的“生涯规划”。无非是勤奋读书,选择一所名校,进入热门专业,以后就业顺利,能有一份比较高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父母的爱心、耐心与苦心,溢于言表,可是那些话让他流下了眼泪。这位平素刚强的学生伤感地对父母说:世界上有比这些更有价值的东西,人活着要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能抚慰人的心灵,能让世界变得美好,譬如诗。“爸爸妈妈听了你的话后,说了什么吗?”我问。“没有。他们沉默,后来就回房间了。”他直起腰来,如释重负。

 听他说完,一时想不出什么话,只说了一句,人生如果没有梦想,生活如果没有诗意,也很无味的。如果人人都理解你接受你了,也许你已经很庸俗了。

 关于教育的诗意,我在《吃你的馒头去吧》一文中说了自己的意见,我愿意在这里把话再说一回。针对“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是诗,应试教学是吃馒头,只有吃饱了馒头才能做诗”,我的意见是:教育是富有理想的事业,从事教育的人一定要有理想;鼓吹只吃馒头的人,是知道不吃馒头会饿死,这当然也没错,但他并没有看到只吃馒头不读诗,是另外一种死法。——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并不代表这种理念本身有问题;单一应试教学的后果,教育界和社会不可能没有看到,只不过得过且过,大家还得维护一团和谐,不愿多说而已。

语文教育除了教学生能正确使用母语,还应当有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在创造性地使用母语和发展母语文化的过程中,懂得爱,懂得美。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语文学科也就不成其为基础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高三年级学生在背诵古诗名句,因为高考试卷中有一项“名句填空”,有6分(江苏省这一题为8分)。为了“拿下这6分”,教师和学生都很来劲。教师的鼓励是这样的:哪一句有可能考到,根本说不准,为了不丢这一分,尽可能地多背,而且不能写错一个字。学生是这样思考的:万一考到这一句,默不出,就丢一分;万一就差这一分,“一本”会变成“二本”,“二本”变专科,专科变落榜;或者就因为这一分,多交几万元。——于是一时间众人背得天昏地暗。因为是趋利,高考结束,那些诗句也就忘得干干净净,烟消云散。

 诗也许是梦,梦也许就是明天的诗,可是时下的教育似乎并不想让孩子做梦,一切都要讲“实惠”。什么是“实惠”?当然是考取大学,考取名牌大学,高职,高薪,高物质水平的生活,——总之,高人一等、高高在上就行,这比读诗实惠得多。

 我们思考问题不应当脱离实际,我们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利益,这是不需要争论的。语文学科的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生长远的甚至终生的利益和精神追求,这一点也不应当有什么分歧。遗憾的是,极度功利的教学观往往在左右评价。当今之世,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他的教学富有诗意,未必会受到敬重,经常受到的却是批评或嘲笑。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课,课间和几位教师闲聊,随意说到普希金,有位教师疑惑地问:“这个不可能考的吧?”一时便不知说什么是好。

 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语文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但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