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教在万州与万州慈云寺

 陆安桥1871 2015-12-06

上篇     佛源流长

第一章              中国佛教概述

第一节              佛教的起源

第二节              佛教传入中国

第三节              佛教中国化

第四节              佛教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章              佛教在万州与万州慈云寺

第一节              佛教在万州

第二节              万州慈云寺

下篇    慈云寺今昔

第三章              法脉长传

第四章              法难岁月

第五章              法昌盛世

第一节   佛殿巍峨

第二节   佛法慈心

第六章              慈云寺大事记

第七章              附件

上       篇

佛源流长

第一章

中国佛教概述

第一节

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之间的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释迦牟尼所创。

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是中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太子。

据传说,释迦牟尼天性仁慈,且聪明好学,文武双全。他觉得人生悲苦,世界外外粗尘细垢,人心充满妄想执著。为了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和摆脱轮回的困惑,他发下大宏愿:要探寻了人生痛苦和原因和找到消灭这种痛苦的方法。于是他抛弃王位继承权,抛妻别子,在伽阇山中苦苦修行。

在伽阇山中,他思索着世界一切真实的意义:世界从何出来?又向何处去?要知道过去的因,出要知道将来的果。 在经历无数诱惑磨难,苦修六年后。于那年的12月8日夜半时分,无想无念的释迦牟尼刹那间豁然大悟,悟彻宇宙人生的大道:证到了生死不灭,无挂无碍的涅磐境界,立地成佛。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悟道后,原不准将辛苦悟到的真理传授他人。在菩堤树下净思了三个七天,反复众生根基因缘,和一切烦恼所在,方决定为众生说法,普渡众生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于是以大慈大悲的胸怀,大精深的智慧,大无畏的精神,开始数十年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佛教由此诞生。

佛教诞生后,在印度以外的地区如斯里兰卡、缅甸及中亚、西域一带广为传播,终成世界性的宗教。

第二节

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何时传至中国,历来说法不一,除出一些荒诞不足信的说法外,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秦始皇时有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携佛经至咸阳城,却遭拘捕下狱,此说缺乏历史根据,不足信。

二、汉武帝时霍去病攻打西域,曾掳获金人一尊。武帝以为金人即佛,供奉在甘泉宫(另一说是张骞出使西域回国后华人始知佛教)。此说同样证据不足,难以令人信服。

三、汉明帝梦见佛陀而派人至西域求法,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8年),迦摄摩腾与竺法兰来华。

权威的说法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国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于东汉博士弟子景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比较可信的记录。

笼统地说,佛教是两汉之纪由印度经中亚西域一带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再传入中国内陆。

第三节

佛教中国化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有教无类不分阶级、贵贱的传教方式和一些浅显朴素的教义如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等和其宣扬的了脱生死,进入涅  正道跳出轮回的教旨与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相符,得到迅速发展。佛教不断与中国固有传统文化相互融和,产生了“佛教的中国,中国佛教化”的现象。经历千百年的发展,经过历代高僧的播种耕耘,佛教已深深根植于中土,繁衍枝叶,开花结果,成了流派众多,深入人心的中国佛教。

第四节

佛教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化的佛教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印度的原始佛教有了较大区别。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佛教已渗入方方面面,百行百业。无论是政治、经济、风俗、文学、艺术,或是普通的言、行、住,无处不见佛教的踪迹。

经历长久与中国固有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佛教已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历经数次毁灭性的法难后,佛教都能迅速复元,并不断壮大,走向昌盛。

第二章

佛教在万州与万州慈云寺

第一节

佛教在万州

(一)、万州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国时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即传入万州(时为南浦县),自此香火不断,法脉不绝。

宋建中靖国三年(公元1101年),诗人、书法家黄庭坚途经万州时,即于所书《西山碑》中盛誉著名佛教圣地“勒封院”曰:“夔州一道,东望巫峡,西尽存马,林泉之胜,莫与南浦争长者也”明清两代佛教兴盛,寺庙达100多座。

(二),据县志载:甘霖洞相传为宋朝报恩寺遗址;明洪武年间建有天圆寺;成化年间建方石寺;嘉靖年间建慈云寺(地址三镇埠)、紫云寺、灵山寺、扫苔寺;隆庆年间建圆通寺;万历年间建朝阳寺、回龙寺、隆福寺、凤皇寺、千佛寺、白燕寺、大佛寺、水仙寺、李家寺;明崇祯以下及满清一朝,寺院日多,香火日盛。

光绪十六年(公元1857年),县城内钟鼓楼处兴建弥陀院,为县内规模最大的寺院。全院占地面积341亩,有大小房屋102间。先后住过方丈11人,常住僧侣100多人。香火旺盛近百年,印度及东南亚、韩国、日本到峨眉山的客僧、信士均在此挂单。弥陀院为当时县内最大的建筑群。为西南一大丛林禅院,享誉长江中上游。是川东佛教的“十方丛林学院”,培养 了众多佛门弟子。院内济林、能缘、会泽都是有名高僧,能缘方丈于1953年被聘为四川文史馆馆员。

(三)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万县境内共有佛教寺庙150多座,各寺庵大小主持僧尼150多人,出家僧尼597人。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境内仍有20余座寺庙香火未断。其中以弥陀院,大佛寺、万寿寺等香火较旺。余有广济寺、罗汉寺、甘霖寺、燃灯古佛等。其时全县有僧尼250余名,住寺方丈、法师10余名。至万县解放时,仅有弥陀院和慈云庵尚余比丘6名,比丘尼15名。

解放后,县内佛教活动逐渐停止。1951年初,万州佛教僧尼多数被迫还俗。只有少数坚持其信仰,但无公开的佛事活动。至1959年,万州比丘尼仅余释洪圆及其弟子释胜德和慈云精舍的释宁安未还俗,使万州佛教得以续存。

第二节

万州慈云寺

(一),万州慈云寺座落于万州城西。依太白崖,邻乌龙池,俯视长江,与南岸群山中洄澜塔遥相对望。为万州传统佛教圣地和著名游览观光处。

慈云寺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系尼僧庙,由慈云寺开山祖师释崇莲所创。初名慈云庵,属佛教“净土宗”(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供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庙。据县志记载,当年慈云寺殿堂五重:殿宇轩昂、佛像庄严、梵音悠扬、花香鸟语、香客、游人接踵而至。建成即为万州名刹。

(二)释崇莲尼师俗名熊光月,万州人氏。生于1832年,小名熊三姑娘,熊氏16岁嫁与张姓。三年后夫亡,无子嗣,矢志守节,孝养翁姑。为乡邻所敬重,始潜心学佛。常步行朝峨嵋山,终拜峨嵋山佛家曹洞宗“广”字派师,即皈依三宝,剃度出家。

释崇莲回万后即请县内众法师寻址建寺。至城西现庙址时, 见群山环列,峰回谷抱,老松古柏,草茵竹荫,雾气蒸蒙,白云缭绕,可谓风凉景雅的清凉胜境,正宜礼佛清修。遂于此建寺,宏扬佛法。

(三)时县人感其贞德,敬其清誉,由县府于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上书清庭,请帝旌表。

清文宗咸丰帝即御赐“节孝金坊”(一说“旌表节孝”)龙纹黑金匾一方悬于庵。以彰其守节之贞、孝亲之志、礼佛之诚、扬善之德。至此,慈云庵名振四方,香火日盛,法脉绵绵。奠定了在万州佛教界的崇高地位。

“文革”时,“节孝金坊”匾与庙同毁。

封建社会时期,能得到朝庭嘉奖御赐牌坊是件了不得的大事。不但受赐者本人和家族,连受赐者所在的府、县都俱感荣耀。不仅府、县官员对受赐者礼敬有嘉,以示尊崇;士绅百姓更是敬仰非常,将之视为风气良好的象征和教育子弟的范本。

基于民众对忠臣义士、孝子节妇普遍的敬重崇拜,和释崇莲自身精研佛法、戒律精严。慈云寺庙宇规模虽小,却在万州佛教界及居士和普通的民众中享有良好的声誉,据有尊崇的地位,释崇莲亦成了享誉一方的一代名师。

(参考其它坊匾,请人设计一张旌匾图片)

下   篇

慈云寺今昔

第三章

法脉长传

开山师尼释崇莲,其师系峨眉山曹洞宗“广”字派。慈云庵虽为其手创,释崇莲却遥尊其师“广”字辈为开山祖师。庵成后即定法脉辈谱凡32代:广崇妙普、洪胜禧昌、继祖续宗、慧镇维方、圆明净智、德行福祥、澄清觉海、了悟真常。以期法脉长传、佛法昌盛,普渡众生同归彼岸。

释崇莲

慈云寺第一代祖师。俗名熊光月,万州人氏,1832年生。16岁嫁与张姓,19岁夫亡。无子嗣,矢志守节,孝翁姑,拜峨眉山曹洞宗“广”字派师。手创慈云庵,受清文宗咸丰帝御赐“节孝金坊”金匾褒彰。佛法精深,深受时人敬重。为万县一代名师。

释妙法

慈云寺第二代祖。收释普清等五尼为徒,平生事迹不详。

释普清

慈云寺第三代祖师。1870年生于万县农家。无文化,12岁(1882年)于慈云庵拜释妙法为师,剃度出家。平生唯念“阿弥陀佛”。1950年圆寂于慈云庵内。法体葬于太白岩下。

释普清有师兄弟四名,法名、事迹不详。

释洪圆

慈云寺第四代住持。1913年生,万县人。5岁入慈云庵,6岁出家,礼释普清为师。师释普清耳聋,得徒甚喜,即剃度。7岁时由师之佛门好友备费,携至忠县平山坝观音阁处读私塾,兼习佛课,凡6年,换三师,皆为佛门中人。13岁回慈云庵,专研佛法。16岁为住持。同年收释胜德为徒。在万州弥陀院由本玉大师授具足戒。

解放后为市郊清堰6队社员,历任扫盲班教师,幼儿班教师,医护急救员,《婚姻法》宣传员,身处红尘,不改信仰。坚持栖身于破庙残壁。落实宗教政策后历任慈云庵管委会副主任、慈云寺管委会主任、名誉主任,万县市(万州区)政协委员、四川省佛教界代表。

老尼师今年已93岁高龄,仍体健神清,耳聪目明。常随喜参与寺务,在徒众、居士中享有崇高的声望,视其为在世观音。

历经90多年的世象沉浮,和近90年的苦修妙悟,老尼师已深悟人世真谛。渐证无常正觉。她深知国家的昌盛和社会的稳定,是宗教生存发展的根本。“国乱魔生,民安佛存”,祈求“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认为无论在家出家,都应孝顺父母,“木本水源,不忘母恩”,“孝亲怜幼,即种善根”。指导弟子时,精深的佛学修为化作浅显易懂之词:“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随持平常心、悲心;乐观、随和、质朴。几近无挂无碍、不喜不嗔,渐入证觉圆通、空垢虚尘。

释胜德

俗名刘胜德,忠县人,1906年出生。为报母恩,一心向佛。屡次至书释洪圆,欲拜其门下为徒。释洪圆初时不愿,以徒大师7岁为由回绝。后见其确属真心礼佛,其志弥坚,想到传佛法有教无类,学佛不分年龄大小,一切都是缘法,方收之为徒。赐名胜德。

释胜德入庵后,诚心礼佛,坚守佛法。因生性慧敏能干,深得其师嘉许。在信仰不自由的岁月中,不改向佛之志。与师同苦同难,历尽磨难,伴师守庵。以坚忍无畏的大定力,视贫穷病痛,烦恼逆境为进入正觉涅   的历练。佛心恒持,风雨苦修几十年。至于1986年,无想无念,静坐圆寂。法体葬于太白岩下。

释胜德曾收一徒,法名禧文。1916年生,奉节人。1959年其兄至庵,见祖孙三辈生活太困难,为减轻释洪圆、胜德师徒负担,遂将释禧文接回家中。据称,禧文回家后亦未还俗,于家中清修。

释胜智

俗名王伦志,1971年5月6日生于四川宣汉农家,初中文化。1988年4月至91年4月在达县真佛山修习佛法。1990年5月至万州慈云寺出家,礼释洪圆为师。1993年10月在成都文殊院受具足戒。1995年,实际负责寺务工作。成为慈云寺第五代住持。1998年任慈云寺管委会副主任,2004年任管委会主任。2003年被万州区宗侨台办评为“五好宗教教职人员”。现任万州区政协委员、妇联委员、重庆市佛协副秘书长。

释胜清、胜净

释洪圆弟二、第三弟子。释胜清,俗名任大翠,1977年生,开县人。1993年礼释洪圆为师。2004年为寺管委会副主任。释胜净,俗名范昌燕,1971年生,梁平县人。1994年礼释洪圆为师,现云游它寺。

释禧庆、禧莲

为慈云寺第六代弟子,分别礼释胜智、胜清为师。

第四章

法难岁月

一.   历史变迁,战乱频繁,帮会横行,天下大乱。虽曰出家,却仍修行在世,形势的动乱自会影响到佛门中人。民国34(1945)年后,万县境内寺庙多被军队或帮会占据。僧尼或离寺或还俗,消散大半。至万县解放,城区及市郊仅余破败的弥陀院及慈云庵香火尚存。计余和尚6人,尼姑15人。

此段时间慈云庵居女尼4代4人:释普清、洪圆、胜德、禧文。庵仅山门、天井式殿堂、厢房,供佛像五尊,面积约三百多平方米。寺无庙产,师徒租田自种,吃水尤难。师徒相伴互励,坚难度日。仍晨钟暮鼓,每日做早晚课不断。

二.   解放初期,在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佛事被取缔。慈云庵佛像被毁,钟、鼓、磬等所有法器尽被搬走,庵里一空如洗。

1950年,释普清圆寂后,释洪圆师徒为市郊清堰六队社员,但始终不离庵内,农活余仍自学佛。1958年底,慈云庵被清堰六队占用为公共食堂,入住5户社员。1959年,禧文被其兄接走。释洪圆师徒仅居庵内一角落,暗中礼佛如常。

1966年,“文革”来临,庵中残破殿宇被彻底毁坏,僧服、戒牒、经书,以及桌凳、康熙字典均作为罪证被抄出、销毁。师徒2人勉强栖身于庵内一改建土房中,唯有心中念佛。

从解放初期至1984年,释洪圆师徒除了参加生产队各种劳动外,释洪圆还先后担任过幼儿园、扫盲班教师,医护急救员,《婚姻法》宣传员等,并多次获奖。文革后以做针线活为生。师徒俩长期的佛学修养得以印证,以平常心坦然面对法难。始终不改向佛之心,坚拒还俗嫁人。栖身陋室坚守庵址。终至佛脉得续,寺庙得存。

1984年,落实宗教政策时,慈云庵仅几段残壁断殿,在一些居士的捐款帮助下,释洪圆建了两间小房,一住,一供佛。佛仅为纸画的西方三圣像。香火重燃,梵唱再闻。

第五章

法昌盛世

第一节

佛殿巍峨

一.1984年落实宗教政策后,清堰6队于当、次年陆续归还慈云庵山门、破烂大殿及厢房2间。

1989年3月,利用四川省宗教局贷款3万元,重建了原山门、大雄宝殿。

修复后的山门为牌坊式建筑,简朴典雅,护卫大雄宝殿。山门上方竖嵌寺名。门边联曰:

          慈航普渡解脱众生疾苦

          佛土洁纯净化人世污浊

山门副墙嵌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字,端庄凝重。门内设龛,背向供着阿弥陀佛、韦驮菩萨。

大雄宝殿宏伟壮观,气象森严。为两层仿古建筑,飞檐凛凛、殿宇煌然。殿外雄峙护殿山门,殿门有联曰:

          慈云护神州春为人间兴乐土

          春风布法雨好从佛地种福田

殿内主供佛祖释迦牟尼,佛颜如生,慈悲庄严。有联赞曰:

          充慈念持慈悲灵山此去无多路

          洗尘心悟解脱佛法从来不二门

佛祖像背配供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龙女随侍身后。

殿内左右陪供地藏菩萨、药师佛。

大殿二层为方形回廊式样。正面横匾大书“法王大宝”,中央端居燃灯古佛。有联礼赞:

          一灯照日月   万象赴楼台

随后几年内,相继建成二山门、新大门及法物流通处、慈云图书馆。在一系列建设中,除修综合楼收到重庆市财政局拨款2万元外,全凭自筹资金。主要靠功德捐款和自养事业,以重大节日收入为主,从未向外化过缘。

新山门巍峨古朴,为重角多层飞檐、彩绘仿古建筑。山门横额黑底金字,上书“慈云寺”(1990年底,慈云庵正式更名为慈云寺)三字,苍劲稳健,系赵朴初手笔。山门两边撰联曰:

        莲座拥祥云名刹宏开登净域

        檀林施法雨慈航普渡指迷津

二.1996年底新征土地4.6亩。历时3年耗资百余万,建成了圆通宝殿(观音大殿)、念佛堂及厨房。

圆通宝殿气势恢弘轩昂,殿门两边联曰:

         真实不虚大慈悲度一切苦厄

         意识无界空色相观五色光明

殿内气氛肃穆,梵唱悠扬,清心净性,忘尘消俗;大士金像端坐莲台,宝像端庄、慈眉善目、祥和满面。坐旁一有联赞曰;

         三十二应现身说法普化群迷入智海

         百千万劫悲智双运度诸有情趣觉岸

金像背面供24臂缅甸玉观音。环堂塑32尊观世音化身幻像,喻赞大士化身万千、普度众生之盛德。

三.2003年6月,综合楼竣工。该楼总面积2300平方米,围墙面积337平方米。高9层,一应现代设施。古寺融入现代文明气息。主设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寝室、洗浴间、素食厅、焰口寮等。

自1989年3月重建寺庙至综合楼竣工,一系列的修建工程耗资近500万元。

随着市政建设的不断扩大,现慈云寺已处万州区闹市。寺依山而建,参差起伏、错落有至、环境优美;现占地面积8亩,殿宇重重、巍峨轩昂、佛像庄严、宝光流动、钟、鼎法器肃然;寺内经声悠悠、梵唱袅袅;信徒众多、香火旺盛。已成为万州区最负盛名、最具规模的佛教圣地和著名的游览观光处。

第二节

佛法慈心

一.寺内佛寺活动有讲经说法、传授皈依、早晚课诵、净土宗念佛七(念佛七天,包括拜、坐、绕等形式)、禅宗禅七、晨钟暮鼓等等。

每日朝暮4时,上殿诵经,晚上11时准时熄灯。精进修行,严持戒律,以戒、空、慧三无漏学净化身心;因戒生定、由定生慧,发掘人身本能,乃至于圆满觉悟,透彻宇宙人生,了脱生死,自利利他,觉行圆满。

二.爱教必先爱国,了解关心时政。各殿内外和寺内院墙上,随处悬匾,以格言、箴言的形式劝人爱国、爱家、孝顺、慈爱、惜生、惜时,以及怜孤、谦和、戒杀、戒妄、戒赌、戒怒和一些宜智、公德、敬老、诚信、恤贫的短文。佛陀善心,教化众生。

1998年成立“慈善功德会”。以为赈灾捐款、资助贫困学生

捐资敬老院、孤儿院、解厄渡灾为宗旨。2004年即为开县、万州洪灾捐款1万元,为东南亚海啸大灾难捐款5000元。并做法事超渡亡灵。佛心慈善、悲怜世人。为社会分忧。

三.国家的安定、信仰的自由,以及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慈云寺自身位于市区的地域优势,归依的居士、来寺烧香观光的信士越来越多,现有皈依弟子二千余人,信众五万多人。平时每日都有居士、信众来寺烧香礼佛,逢佛教的重大节日如佛祖、观音的圣诞日、出家日、成道日,和每月初一、十五、七月半盂兰会时,更是信众云集。佛法弘扬、盛世法昌。

   1996年开始为香客提供点灯供佛项目。以祈佛力加持,满足香客消灾免难、和顺吉祥、明心益智、健康长寿之愿。菩萨灵光,护佑芸芸。

98年,胜智法师组织成立念佛团,集中居士每周日到观音大殿供修佛法。开放慈云图书馆,馆内有《大藏经》两套,两千多册佛教书籍和数百本佛学及扬善、励志类的杂志、光盘等。信众游人可在馆内清修,也可借回参悟。佛光普照,善感世人。

每年重大活动日,都要举行隆重、虔诚的放生法会。广购动物放生。佛经声中,重生动物重归自然。保护环境生态平衡。佛法普渡,众生平等。

第六章

慈云寺大事记

(请复印原资料大事记,并增加96年提供香客点灯供佛、98赈灾、东南亚海啸条目)

第七章

附件

(请复印寺内戒律、管理、章程、工作计划等,有关文字,考虑复印历年捐款  善士名单,按寺志内容配照片,分为寺、殿外貌、法事状况、信士礼佛、香火盛况、放生活动等)考虑从县志上复印万县寺庙记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