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慢性肝炎--名医屡效方

 程宇宏 2015-12-10

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方(巫百康方)

    (组成)茵陈15~30g,郁金10~15g,板蓝根15~20g,大黄5~10g,田基黄15~20g,败酱草15~20g,生麦芽15g,佛手干10~15g。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疏肝理气,通腑利胆。症状:疲倦乏力,恶心纳呆,脘腹胀满,厌食油腻,口渴不引饮,或口苦口干欲饮,尿黄,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目发黄,或无黄疸,初起多有畏冷发热,或往来寒热,胁下痞块,按之则痛,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加减)随症加减:初起有表证者暂去大黄、败酱草,加金银花10~15g,连翘10~15g,赤小豆30g,薄荷6g,青葛根10g,兼以辛凉透泄。若身目发黄,里实热(即热重于湿)者,重用茵陈、加栀子10g,川黄柏10g,龙胆草6g,以清热泻火。若湿困便溏,小便不利(湿重于热)者,去大黄、板蓝根、败酱草加兖州卷柏(龙兰草)15g,滑石15g,佩兰5g,连翘10g,白豆蔻6g,芳香化湿,也可以服用中成药甘露消毒丹,每次9g,每日3次。若平素有胃肠消化不良病史,得病后脘腹胀满嘈杂而痛,嗳气吞酸,大便次数增多,滞下不爽等,舌苔厚腻,脉弦缓者。辨证属于湿热积滞,气机失调,方应改用茵陈保和汤合五金汤加减(郁金,金铃子,鸡内金,马蹄金,金钱草),以清热利湿,消导理气。若湿遏热伏,胆失通降,胃脘痞满,右胁闷痛,口苦呕逆者去板蓝根、败酱草,加金钱草15~20g,半夏6g,黄连6g,竹茹10g,以辛开苦降利胆。

    结合检查化验项目指标加减。①降谷丙转氨酶方药:若肝胆火旺者。如龙胆草6~10g,栀子10g,黄芩10g,一见喜10g。若舌尖芒刺(红点),心经热毒者,应泻火解毒,另用黄连5g,甘草5g,开水泡3遍,每遍100m1。三餐饭后各饮1次,半个月为一疗程。亦可结合服用福建漳州制药厂出品的“片仔癀”,每次0.6g,每日2次,一疗程为1~2周。若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去大黄、败酱草,另用兖州卷柏(龙兰草)20~30g,白毛藤(白英)15~20g,竹茹9g,白茅根15~20g,冰糖适量水煎代茶饮。

    ②退黄疸主药:郁金、黄连、绵茵陈均有较好的退黄作用,临床使用要根据黄疸指数的高低来应用:黄疸指数在50~100U者,茵陈用量在30~50g,黄疸指数在100U以上者茵陈用60g。茵陈布包,先用水浸后入,或另煎后与原方药汤兑服。郁金与黄连配伍,利胆退黄效果甚佳,郁金用量一般15g,黄连5~10g。

    ③降麝絮、麝浊方药:属湿毒内蕴者,败酱草30g,苦参根15g。瘀热互结者加丹参15g,丹皮10g,焦栀子6g,田基黄20~30g,生地黄10g。

    ④急性乙型肝炎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下列药物:黄连、川黄柏、虎杖、连翘、黄芩、生地黄等,有促进HbsAg转阴的作用。

    (方源)《巫百康临床经验集》

    急性肝炎——章氏肝炎汤(章莲棣方)

 第26章 内科病证(26)

    第6章内科病证(6)(4)

    (组成)茵陈30g,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焦山楂、炒麦芽、神曲各20g,生甘草、泽泻各15g,大枣5枚。

    (用法)日1剂,水煎2次分服。15天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治愈。

    (功效主治)用于急性肝炎。

    (方解)方中茵陈、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生甘草、泽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降转氨酶;焦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导滞,助脾运,化湿滞;大枣合甘草和胃。组方严谨,证之临床疗效满意。

    (加减)若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15g;湿重者加茯苓15g;舌质紫暗或肝脾肿大者加丹参、莪术各15g。

    (验案)陈某,男,33岁,工人。1993年7月2日初诊。患者目黄、身黄、尿黄1周,伴纳呆疲乏,腹胀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查体:肝肋下2指,有压痛,肝区有叩痛,脾肋下未触及。查肝功能:总胆红素75mol/L,直接胆红索48mol/L,白、球蛋白正常,TTT12U,A1T>200U,HBsAg阴性。B超示:肝肿大,胆囊萎缩。遂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考虑是证黄疸热重于湿而夹瘀,故在章氏肝炎汤的基础上,加生大黄10g(后下),丹参、莪术各15g。日1剂,水煎2次服。服5剂后,腑气通畅,黄疸消退,余症亦减。又服5剂,诸症消失,小便色清,查体肝脏回缩,无压痛,肝区叩痛消失。再服5剂,复查肝功能、B超正常而告病愈。后于1994、1995年两度复查肝功能正常。

    (按语)章氏肝炎汤是本院章莲棣副主任医师的经验方,屡屡用于急性肝炎的治疗,疗效肯定。一般服药30天,复查肝功能、B超而证实病愈,亦有15天治愈者。服用本方时,无需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嘱患者注意休息,注意饮食宜忌,但本方对HBsAg阳转阴疗效不肯定。其用于慢性肝炎,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疗效亦佳。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300例,治愈285例(占95%),无效15例(乙型肝炎21例中,HBsAg未转阴者15例)。

    所举案例属于典型的阳黄证,因于热重于湿,大便秘结,故加大黄通腑泄热退黄;因肝肿大,胆囊萎缩,舌质暗红,湿热夹瘀,故加丹参、莪术活血化瘀。药证得当,故获捷效。

    (方源)李春林,周志龙.章氏肝炎汤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300例.陕西中医,1998,19(3):102

    肝炎——清营凉血汤(韩哲仙方)

    (组成)犀角1.5~3g(或广犀角3~6g,或浓缩水牛角粉4.5~9g),赤芍9g,牡丹皮9g,丹参9g,黑山栀子9g,白茅根30g。

    (功效主治)凉血止血,消瘀退黄,清营醒神。用于肝病血热所致的吐衄出血,斑疹,发黄,高热,昏谵,舌质深绛,脉细数等。

    (方解)犀角凉血解毒。凡热毒壅盛,深陷血分,而见发黄、发斑、惊狂、谵语、鼻衄、吐血,非犀角解毒泄热则不为功。惟犀角物稀价昂,极难觅寻,常代之以广犀角、水牛角等。赤芍、牡丹皮、丹参、白茅根凉血散血,清热消瘀。合方以治出血发斑、黄疸、高热昏谵诸证。

    (验案)黄某,男,45岁。1987年9月17日会诊。1987年8月由河南转上海住院,2周来黄疸激增,腹水渗出,诊断为亚急性重症肝炎,2次发病危通知。西医师以大剂量山莨菪碱、血浆、抗生素以阻断黄疸上升趋势,然患者大小便涩结不通,腹胀发热,烦躁几绝。遂请中医配合治疗。症见:面色暗黄,如灶心之土,巩膜泛绿,如新汲之茶;腹胀如鼓,脐平微突,腹壁青筋显露,皮肤枯黄,疖子颇多,瘙痒难忍,身热38℃,焦躁不安,小便浓黄涩少,大便干结不通,苔黄燥,舌焮红,脉弦滑数不清。

    中医辨证,疫毒壅盛,侵入营血,瘀热熏蒸肌肤,邪水充斥三焦,属急黄、疸水重证,若有出血、昏迷之变,危殆立至。急用凉血消瘀、清营泄热,利疸通腑,逐水消胀合方,配合西医抢救。方用:犀角1.5g(研吞)(或广犀角5g代),赤芍15g,牡丹皮15g,丹参15g,茵陈30g,焦山栀子9g,生大黄9g,川厚朴9g,槟榔9g,大腹皮9g,车前子60g(包),白茅根30g,葫芦60g,禹功散30g(包),酌加片仔癀、安宫牛黄散吞服。每日1剂,2次煎服。上方4剂后,得宿粪燥屎大量,小便通畅,腹水消退,危象得以扭转,遂减去逐水消胀药物,重用凉血消瘀,利疸通腑,2周后胆红素总量下降较多,撤消病危通知,13周后胆红素复常,119天肝功能全部正常出院。

    (按语)韩老认为,清营凉血法之功能,根据肝病临床应用,大抵有三:

    1.凉血止血血证成因,有寒热虚实之分,但以热为主。如宋·严用和曰:“夫血之妄行者,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而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故肝病凡见出血量多,色鲜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者,不论吐血、衄血、便血,皮肤发斑种种,均系热毒炽盛,迫血妄行所致,宜以清营凉血汤酌加生地黄、大青叶为宜,以清营解毒,凉血止血,改善出血倾向。

    2.消瘀退黄重度黄疸,或黄疸持续不退者,与血热瘀结有关。《伤寒论》曰:“太阳病发黄、脉沉弦……血证谛也”,《诸病源候论》曰:“此由脾胃大热,热伤于心,心主于血,热气盛,故发黄而动血。”均说明热毒炽盛,瘀结血分,熏蒸外发可致黄疸(或出血)。应用凉血清营方加茵陈蒿汤加减以凉血消瘀,利胆通腑,多能取得重症肝炎或淤胆型肝炎的重度黄疸或持续黄疸的消除,有利于肝功能恢复,对肝脏病的治疗影响甚巨。

    3.清营醒神严重肝病(包括重症肝炎与肝硬化晚期)。由于肝功能严重损害,不能清除血液中有毒代谢产物,致使透过血脑屏障,形成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出现肝昏迷。此瘟邪疫毒侵入血分,不仅可见到出血发斑、黄疸,也可见到发热、烦渴、谵狂、昏迷,舌质红绛,脉细数或弦数等表现,称为“热入营血”。清营凉血汤中犀角为除大热、解血毒之专药,对热入血分之惊狂、谵语,非犀角不为功。同时还常以神犀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含犀角成分之丸散加入,以选到解毒泄热,清营醒神,其效益速,常可救治一些危恶证候。

    (方源)《韩哲仙治肝经验录》

    肝炎转氨酶长期不降——复方降酶汤(张海峰方)

    (组成)柴胡6~12g,炒白芍10~14g,枳实6~10g,炙甘草3~6g,土茵陈6~12g,川郁金10~12g,龙胆草10~12g。

    (功效主治)用于急慢性肝炎转氨酶长期不降并持续升高者。症见两胁胀痛或隐痛,食欲不振,四肢倦怠,口苦,心烦易怒,大便黏腻不快,尿黄,舌红体胖、苔黄薄腻,脉细弦。

    (方解)本方由四逆散加疏利肝胆湿热之品相合而成,古方和自拟方融为一体。

    (加减)如湿热偏重者,可重用龙胆草至20g,并加虎杖20g;肾阴不足者,加枸杞子、五味子;腹胀者,加厚朴;纳差者,加白豆蔻;肝肿大者,加酥鳖甲。

    (验案)段某,男,23岁。患慢性肝炎1年余。症见:胁痛脘闷,寐差神疲,纳呆口苦,心中郁闷,大便黏腻不畅,尿黄量少,舌苔黄腻,脉弦细。肝功能检查:GPT450U,表面抗原阳性。肝区有触痛。证属湿热久羁,肝胆气滞。用复方降酶汤,重用龙胆草20g,加虎杖20g,栀子5g,黄连5g,连服30余剂,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随访5年未见复发。

    (按语)服药期间,忌食鱼虾、鸡及其他生冷油腻之品。

    (方源)《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肝炎——茵陈蜜煎(邱德锦方)

    (组成)茵陈300g,金钱草150g,柴胡150g,龙胆草150g,五味子(单包)100g,蜜1000g。

    (用法)①将茵陈、柴胡、龙胆草、金钱草4味中药,放沙锅或铝锅内加水煎熬。头煎加水3500m1,中等火煎成药汁1000m1。二煎将药渣加水3000m1,中等火煎成药汁1000m1。2次共得药汁2000m1。②将五味子打碎,放沙锅或铝锅内加水、酒合煎。头煎加水900m1,60度白酒75m1,中等火煎成药汁500m1。二煎将药渣加水750ml,60度白酒75m1。2次共得药汁1000m1。③将以上2种药汁混合之3000m1中,加入蜂蜜1000g,慢火煎成1000m1即可成茵陈蜜煎剂。④将煎成之茵陈蜜煎剂,贮藏于干燥清洁的玻璃瓶内,不可使之接触生水、唾液及其他药物。⑤服法:成人1日3次,一次15~20m1,饭后半小时服药,儿童酌减。⑥每3剂药为一疗程,约服2个月。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养阴柔肝。用于肝炎。

    (方解)方中茵陈、金钱草、龙胆草三药,清热除湿、利胆退黄为君;重用蜂蜜甘以入脾,脾旺则肝血充盛,以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也,以为臣;柴胡苦平入少阳,疏肝解郁,生发肝气以为佐。然柴胡性偏走表,故加五味子酸以收敛。

    (按语)肝炎一病,不论甲型、乙型,均为湿热病毒所致,湿性黏滞,故不易速愈。热伤阴津,肝血最易亏损。因此清热利湿、养阴柔肝为贯彻整个疗程之大法。

    余自1962年创制茵陈蜜一方治疗肝炎以来已20余年,此属一证一方之列,无论对甲型、乙型肝炎,均有较好疗效。累计病例已超过500,但均系门诊病历,观察不全,随访困难,且各项检验项目,前后方法不周,难以统计比较。1970年以前资料又遭火焚。故一直未于整理。现仅将茵陈蜜一方,公诸于世,可资同道临床参考。

    (方源)《内蒙古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粹》

    肝炎——兰花汤(丁济民方)

    (组成)野菊花10g,金银花15g,红花5g,紫花地丁30g,甘草5g,滑石1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渗湿。主治无黄疸型肝炎湿热为患之偏于热者。见有轻度疲乏,肝区隐痛,口干,大便不畅,尿黄,脉濡,舌红等症。对黄疸型肝炎热重于湿者也有较好疗效。

    (方解)野菊花有清热解毒、凉肝消肿之功,有显著抗病毒,消除炎症,修复病损组织作用;金银花也为清热解毒之品,能清络中风火湿热;红花为活血祛瘀之品,可入肝通络,消肿止痛,有改善肝血流作用。再配以紫花地丁、滑石、甘草以增强其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力,故本方对于肝炎证属热重湿轻者甚为有效。

    (加减)若为黄疸型肝炎,可予本方加茵陈15~30g,山栀子10g;若属湿热并重者,也可予本方加苍术10g,猪苓10g,泽泻10g。

    (验案)王某,男,26岁,肝区隐痛,神疲乏力,胃纳尚可而便秘溲黄,口渴喜饮,肝在胁下2公分,谷丙转氨酶异常,已3个月余,经用多种中西药物未见著效。丁氏给予野菊花10g,金银花15g,红花5g,紫花地丁30g,焦山栀子10g,滑石30g,甘草5g,加减连服2个月,诸症均消,肝功能恢复正常。随访2年,未见复发。

    (方源)《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第27章 内科病证(27)

    第7章内科病证(7)(1)

    乙型肝炎——乙肝汤(陈伯咸方)

    (组成)醋柴胡10g,全当归10g,杭白芍15g,云茯苓10g,生白术10g,鸡内金10g,大砂仁6g,血丹参15g,炒川楝子10g,醋延胡索10g,炒枳壳10g,绵茵陈20g,广陈皮10g,炒谷芽10g,炒麦芽10g。

    (功效主治)养血疏肝,健脾和中。适用于迁延性、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症见胁痛酸胀,食欲不振,面色无华,乏力便溏,情志抑郁,肝功反复异常。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弦等症。

    (方解)乙型肝炎其病毒深入营血,潜隐定位于肝,往往木郁土虚,代谢滞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正不胜邪,故肝功能反复异常,多呈慢性化发展。方中柴胡辛苦微寒,独能疏木化土,调和肝脾;当归、白芍乃动静相配,甘酸化阴,补血和营,养肝补虚,“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集砂仁、白术、云茯苓、鸡内金、陈皮、谷芽等多种益气健脾和中之药,庶得脾土健运,化食谷为精微以养肝;乙肝者气滞血瘀乃是必然,使用丹参、延胡索、川楝子、枳壳宣通气血而贯穿始终;茵陈苦平疏利,清肝利胆,促进代谢。诸药协同,养血疏肝,健脾和中,理气活血兼清湿热,俾肝得脾养,脾得肝助,藏泄并举,运化升降自如,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自我调节、自我康复之目的。

    (加减)肝郁化热者加牡丹皮;神倦乏力甚者加黄芪;不寐者加酸枣仁、焦远志。

    (按语)乙肝病毒并非人体之所有,一旦感染,也应视为异常。当劳倦过度,体质虚弱时便会发病。用本方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可收转阴之效,不妨一试。

    (方源)《陈伯咸临床经验荟萃》

    肝炎谷丙转氨酶持续不降者——垂盆草方(丁济民方)

    (组成)干垂盆草60g(鲜者250g),当归10g,红枣5枚。

    (用法)水煎2次,每次煎40分钟,分2次服,每日1剂。本方可连续服数月之久;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范围以内,一般仍需再服数周为宜。

    (功效主治)清热消肿,和肝健脾。主治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谷丙转氨酶持续不降者。

    (方解)垂盆草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全草,味甘性凉,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有显著降转氨酶作用;配以当归和血柔肝,大枣健脾和胃,可促使肝功能恢复。

    (加减)药后若见便溏者,可减当归,而加茯苓15g,炒黄芩10g。

    (验案)李某,男,22岁,患迁延型慢性肝炎2年,肝区时痛,脚酸乏力,谷丙转氨酶异常,曾用各种治疗方法无效。丁氏给予本方加川楝子10g,枸杞子12g,八月札12g,服药3个月,诸症渐除,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范围。续服半年,未再升高。随访3年,未复发。

    (方源)《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重症肝炎——消黄汤(丁济民方)

    (组成)茵陈60g,黄芩15g,黄连10g,黄柏15g,枳实12g,山栀子15g,大黄10g,半夏12g,全瓜蒌30g。

    (用法)水煎2次,每次30分钟,分2次服;每日1剂,服至危象解除。

    (功效主治)利湿泻火,清热解毒。主治重症肝炎。症见黄疸迅速增深,恶心、呕吐持续,纳呆,精神萎靡,甚则出现肢肿、腹水等症者。

    (方解)本病系热毒太甚,湿邪郁积化火,伤津劫液,肝阴耗竭,直逼血分,病势危重,故投以利湿泻火之重剂。本方由茵陈蒿汤、泻心汤、栀子柏皮汤三方组合变化而成,对早期重症肝炎,可阻止病情迅速发展。

    (验案)苏某,女,34岁,患重症肝炎,面目深黄,尿色红赤,大便秘结,频频恶心,不思饮食,精神烦躁,肝功能迅速恶化。丁氏予服茵陈60g,黄连10g,制川军12g,姜竹茹10g,姜半夏10g,焦山栀15g,田基黄30g,平地木30g,鲜茅根30g。服药1周后黄疸渐退,大便已调,恶心止,能食少量半流质;续服3周,诸症明显改善,病情即趋稳定。

    (按语)由于本病十分险恶,若已出现烦躁、昏迷、出血等症者,则当以中西医结合方法尽力抢救。

    (方源)《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肝病——韩氏肝病外用方(韩哲仙方)

    (组成)寒水石12g,黄升12g(一方加红升6g),雄黄3g,生川草乌各3g,炙乳没各6g。

    (用法)共为细末,加2枚鸡蛋清调敷患处,4小时后取下。另备活蟾皮1张贴于患处。

    (功效主治)消癥散积,解毒止痛。形容憔瘦,胁下癥块,突发剧烈疼痛,舌晦滞或质红光,脉细弦涩等。常见于肝硬化恶变前期或肝癌突发时。

    (方解)寒水石泻火解毒,红、黄升透毒消痈,雄黄解毒散肿,生川草乌温里散积;炙乳没化癥活血。合方消癥散结,解毒止痛,有一定的麻醉作用。再用活蟾皮外用,散肿解毒之功,则其效更显。合治肝脏之毒瘀癥积疼痛者。

    (按语)肝病外用药是韩老自拟治疗肝硬化恶变前期及肝癌突发剧烈疼痛之有效验方。参照华陀麻沸散之意,取其麻醉止痛之功,方由寒、热性质不同之草药与矿物甚至化学合成的中药组成必解毒、散癥、消积,符合治疗毒瘀癥积之特长,其用法先将药末加2枚鸡蛋清调敷患处,4小时后取下,再用活蟾皮1张贴于患处,以毒攻毒,消肿止痛,加强药效,对肝硬化恶变前期疗效奇佳,可阻断其恶变进程;对某些初次出现剧痛发现有肝脏肿块者也有较好的疗效,极受病家欢迎。

    (方源)《韩哲仙治肝经验录》

    肝病——新方黄病丸(韩哲仙方)

    (组成)针砂60g,绿矾120g,茵陈60g,蔻仁3g,陈皮3g,赤茯苓9g,甘草3g,米仁12g,泽泻9g,面粉1000g。

    (功效主治)磨坚散积,涤痰杀虫,健脾燥湿,补血退黄。主治:面色黧黑,巩膜微黄,疲惫消瘦,胁有癥块之慢性肝炎、淤胆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或萎黄无力钩虫病贫血患者。

    (方解)绿矾生面裹煨涤痰祛痰,针砂煅熟消积平肝,均有祛瘀生新之功。以面浆水,茵陈、蔻仁、米仁、陈皮、赤茯苓、泽泻、甘草煎汤代水泛丸,取其和胃健脾,化湿退黄之效,全方可治痰瘀凝结,血气虚损之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贫血萎黄等症。

    (按语)古方黄病丸仅针砂、绿矾二味,专治脱力黄病——即钩虫病失血所致黄肿病。用针砂、绿矾荡涤瘀浊,消积杀虫,兼有平肝补血(二药均含有硫酸亚铁)之功,为韩氏100余年来自制行销上海城乡之良药,颇具令誉。自韩老悬壶以来,认为该方对脱力黄病虽效,但多见消化道症状,而且治疗之范围较窄,遂加入茵陈、蔻仁、米仁、陈皮、赤茯苓、甘草诸味,煎汤代水,水泛为丸,不仅改善了消化道症状,还扩大了治疗范围,对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之黄疸不退,肝脾肿大之本虚标实者,其消痰祛痰,健脾化湿,补血退黄之功,均为中的。由之而发展;若黑疸而腑行艰结者,瘀浊极甚,可加入硝石以破坚散结,而急性肝炎后残黄久不退者,也属痰瘀阻结肝经,用以青黛、明矾,清肝火,消痰瘀而常获良效。总之消痰化瘀法是治疗肝病黄疸长期不退之要法,能改善症状与肝功能。

    (方源)《韩哲仙治肝经验录》

    肝病——益肾解毒汤(韩哲仙方)

    (组成)党参9g,黄芪15g,熟地黄15g,巴戟天9g,仙茅9g,淫羊藿9g,黄柏9g,虎杖30g,六月雪30g,狼巴草30g。

    (功效主治)益肾壮阳,解毒清热。神疲乏力,腰酸畏寒,大便溏薄,苔薄白,脉沉细及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长期阳性者。

    (方解)党参、黄芪、熟地黄、白术、巴戟天、仙茅、淫羊藿等益气温肾壮阳,六月雪、狼巴草、虎杖、黄柏泄肾中相火热毒,腹泻可加入香连丸理气解毒,诸药协用,可益肾脏精气,泄相火邪毒,而使乙肝病毒抗原转阴。韩老认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的脾肾阳虚型患者,一般有疲惫无力,大便溏薄,腰膝酸软,不耐久劳的特点。即使肝功能检测正常,在肝穿刺中常可见到轻微的肝损害,运用益肾壮阳施治,可促进蛋白合成,加速肝细胞修复,佐以六月雪、狼巴草、虎杖、黄柏清除病毒,香连丸解毒止泻,可以达到增强体质、从而使乙肝抗原转阴的目的,符合中医扶正以祛邪的原则。

    (按语)若见到脾肾阳虚证象者,可推导为肾精已耗,疫毒内伏,无力化解之故,用益肾精以解邪毒,可化邪于未发之先;肝硬化晚期,命火衰微,《医学正传》谓:“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以益肾补火救之,庶几可挽回若干危厄之症,然也仅冀其带病延年耳。

    (方源)《韩哲仙治肝经验录》

    慢性肝病——养阴柔肝汤(韩哲仙方)

    (组成)北沙参9g,川石斛9g,麦冬9g,白芍9g,枸杞子9g,女贞子9g,墨旱莲9g,郁金9g,川楝子9g。

    (功效主治)柔肝养阴,软坚散结。主治:形体消瘦,口唇干燥,神疲烦躁,肝区隐痛,或有癥癖,脘腹撑急,或见龈血,舌红质干,脉细弦带数,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之阴虚阶段者。

    (方解)沙参、麦冬、石斛、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白芍养阴濡肝,佐川楝子、郁金等苦辛寒、疏肝理气合治热毒灼烁肝阴之胁痛脘胀诸证。癥积加鳖甲、穿山甲、牡蛎等柔肝软坚,耗及肝血加当归、生地黄以濡养肝血。

    (验案)聂某,男,35岁。1984年2月21日就诊。肝区疼痛,腹胀乏力2年多。超声波示:肝脾大。甲胎蛋白(-),谷丙转氨酶40U以下,麝浊8.5U,锌浊13U,白蛋白/球蛋白:4.25∶2.54,无肝炎及血吸虫病史。嗜酒,每日白酒150~200g。西医诊断:酒精性肝硬化(早期)。症见:精神疲惫,头晕目眩,内热口燥,胁痛隐隐,舌质红,脉细弦数。中医诊断;酒毒瘀热,消烁肝营,阴液耗伤,激伤经脉。治则:养阴柔肝,清营和络。方用:川石斛9g,北沙参9g,麦冬9g,丹参15g,甘菊花9g,枸杞子9g,制女贞子9g,赤白芍各9g,金银花9g,连翘9g,川楝子9g,白茅根30g。每日1剂,2次煎服。坚持服药1年半,肝功能检查正常,胁痛消失,继服成药六味地黄丸、鳖甲煎丸等调理。

    (按语)热毒灼烁肝阴,变生癥结、臌胀等证,是慢性肝炎、肝硬化,乃至部分肝癌的重要病机,应用柔肝养阴,软坚散结等药,滋养肝体,使肝组织纤维化得以改善,长期应用能使肝质硬化减轻,故为慢性肝病的重要治法之一。

    (方源)《韩哲仙治肝经验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