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tingzhenghui 2015-12-11

《道德经》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空虚而作用似乎没有极限。
是那么渊深啊!像是万物的本源。
它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
是那么沉静啊!像是若有若无地存在着。
我不知道它是由谁产生的,好像在上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道”的作用似乎没有极限,像是万物的本源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意即:“道”,空虚而作用似乎没有极限。“冲”是虚的意思。“用之”是指作用,“盈”即满,表示作用似乎没有极限,反过来说就是很有作用,但无法界定清楚。
“渊兮似万物之宗”,意即:是那么渊深啊!像是万物的本源。朝这个方向思考,“道”就像是万物的本源,所以才会无所不在。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有些人认为是多出来的,没有存在的必要,意即:它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四句话合起来看,就是指非常温和、不给人压力,人确实有这种修养上的需要。一般人不喜欢锐气太盛的人,年轻人有时候趾高气扬,尤其是有才华的,初出茅庐,就让人感觉锋芒毕露。我年轻时也是这样,三十几岁刚从美国回来时,在学术会议上简直“盛气凌人”,一般人听到别人报告完了,会说:“听您的报告,我得到很多启发,这是一篇很好的报告,只不过我还有一点点很小的意见,提供给您稍微参考一下。”但是我却从来不说客套话,只要认为说得不够清楚,就会直接指出来,让发表论文的学者当场下不了台,自己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道”无所不在,又具有超越性
“湛兮,似或存”,意即:是那么沉静啊!像是若有若无地存在着。“道”虽然存在,却不同于一般的存在,所以这里用“似或存”来形容。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意即:我不知道它是由谁产生的,好像在上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一般人认为上帝最先存在,“道”则好像在上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象帝之先”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象帝,之先”,就是说“道”像上帝一样在前面。“帝”,王弼的注指天帝。古时候天是天,上帝是上帝,作用是一样的,但是王弼把它合成“天帝”。“天帝”合天与上帝,都是古人相信的造物者,在它“之先”,无物存在,所以“道”像上帝一样,也是最早存在的。不过,如此一来,“道”与上帝皆在最先,但最先只能有一个,既然有“道”,就不需要上帝。其实上帝或“道”,这两者都可以说得通。
第二个解释是“象,帝之先”,好像在上帝之前已经存在了。“道”是无形无名的,上帝是有“名”的,一提“上帝”二字就知道是什么,因此不足以与“道”相提并论。事实上,老子提出“道”的用意之一,就是想用它取代古人所信的天或上帝,来肯定“道”作为最高存在,表现究竟真实的超越性。
综上所述,本章对“道”的描述用了“或、似、似或、象”这些疑似词,虽为疑似但有迹可寻,给我们线索去了解,“道”好像是万物的本源,好像若有若无的存在,好像作用没有极限,好像在上帝之前就已经有了,四个“好像”等于提供了一个方向,可以去想象“道”到底是什么样子;经由“不盈”、“万物之宗”、“存”、“象帝之先”则可以觉察“道”的作用。
“挫其锐”等四句,在《老子》第五十六章重复出现,用来说明人生的修养,可见老子希望人效法“道”的作为。第五十六章谈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还有“塞其兑,闭其门”,接着谈为人处事应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代表要跟“道”学习。
有的学者把本章这四句话删掉,认为这几句话不是用来形容“道”的,而应该是第五十六章用来形容人的修养。事实上,我们还是可以用来形容“道”的表现,差别只在于人本来没有那种能力,必须学习才能做到,而“道”是本来就是如此。所以这个说法两章都可以保留下来,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将第四章与第一章相互对照,我们就能更明白“道”是怎么一回事。想要把“道”弄清楚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它无所不在,又具有超越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