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诗词十五年”专题】披云| 浅谈网络诗词的艺术困境

 百城主人 2015-12-13



网络诗词十五年,在南京召开座谈会。蒙嘘堂、晚成二位兄长盛情,邀请参加。但因手头在赶上海书展的一些事,最终未能成行。


自己在网络上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多是作为一个阅读者。但嘘堂兄邀请函中“远山近渚,凡我同志”八字,真令我感动。重新审视自己,虽有琐事缠身,似乎也还抱一份理想。如此,就说几句琐碎的思考吧。


现代人写文言诗,慢慢地也不算什么稀奇事了。甚至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件中,也将中学生了解格律常识列入其中。甚至甚至,就在昨天,一个小学老师还打包一口气发了三百首他的学生作的文言诗给我,这是他们地方上教改的成果。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下谈困境,似乎不合时宜。但繁茂水草之下,很可能就是沼泽。真揭开了说,问题也就这么几个。


首先,当代网络诗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文精神的衰微。这个问题很大,恕我避重就轻,在此不予展开。


其次,在特定的艺术或称技术层面,网络诗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俩个:第一,文言语境的丧失;第二,现代象征体系难以建立。


第一,但凡写作,都需要语感。当代人主要生活于白话语境,若要进行文言写作,惟有靠强大的阅读量来保证文言的语感,一旦失去强大阅读量的支撑,其诗歌必然气息孱弱。


第二,诗歌通常是需要通过意象来表达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诗歌中必然有新的意象到来。古人写“啼鹃”,读者便知用望帝之事;古人写“蝴蝶”,读者便联想到庄周之事。不但借此等意象,可创造优美之意境,也可以令表意更加简洁、鲜明。传统的诗歌与意象,已历经数百年来无数优秀诗人的实践,建立起了一个自身特殊的象征体系。但是,今人写诗,如果用“冰箱”、“彩电”等物什,则冷冰冰地无任何内涵,即便“玫瑰”、“车站”等意象,虽知其所指,亦嫌表意单薄。因为一个尽人皆知的默契的象征体系远未建立。

但是,虽然有这两个巨大的困难,但我对网络诗词的未来仍抱希望。首先,诗人对经典的反复咀嚼,可以解决语感缺失之问题。但凡经典,都是常读常新的。惟有反复细读,方可其意自见,而在此过程中能存留语感。其次,之于后者,则有待于伟大诗人和特殊时代,来新建或深化某一个象征体系。如东晋陶渊明“菊花”意象的树立,明清易代之际顾炎武、陈子龙等一批诗人对“精卫”意象的深化等等。



附录


清明诗书《清明粿》文后

作者:披云


清明阙一日,古人谓寒食。

吾乡无此风,采办秉遗则。

猪头啮其尾,红纸覆鱼翼。

麻园青蓬盛,童孩颇相忆。

风摆野杜鹃,炊烟裊无极。

时有远人归,言笑菜花陌。

讶问同社公,少小不相识。

田畴论字辈,重礼叔与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