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型教师的特征与培养

 雨佳西贝 2015-12-15

创新型教师的特征与培养

                                  霍克林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就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而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关键在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

一、创新型教师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有创新型教师。那么,创新型教师具有那些特征呢?根据有关研究,可将创新型教师的特征概括为四方面,即思想特征,人格特征,智能特征,行为特征。

(一)思想特征   

传统的教育观念,也可以说是传统评价学生的标准是“高分加顺从”。这种教育观念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首先看高分与创造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分数标志着掌握知识的情况,高分意味着掌握的知识比较多。知识是创造的基础,但不是说知识多创造力就强。美国学者霍兰·阿斯逊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写了一个颇具影响的报告《预示优秀学术能力的大学生在学术、艺术、科学和社会等方面可能获得的成就》,其中说:“在学院获得好的成绩与以后的工作成果关系不大。在某些学院,学生成绩越好,反而其创造性越差。”最受日本人赞誉的发明家田熊常吉,文化程度很低,但他利用小学学过的“血液循环”知识,革新了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英国锅炉,使锅炉的热效率提高了10%,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这说明创造的关键是灵活地运用知识。我们认为:必须在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创新需要敢想、敢干、敢于冒险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而顺从的人缺乏这些品质,是不会产生创新热情和行为的。

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于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意识。因此,作为一个现代教师,只有扬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和开拓精神,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等现代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

(二)人格特征

创新行为不仅依靠智力活动,而且还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制约。如某些创新能力强的人,他们的智力与其它正常的人差不多,可是却有一定的创新业绩。这就说明,创新行为的实现,既依赖于认知过程的各种能力品质,也与个体的动机、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因素有关。可见,创新型人格强调个体创新行为中的人格因素所起的作用。创新型人格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创新型人格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动机、兴趣、性格、气质、能力、信念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因素在创新型人物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这种有机的组织整体使人的创新行为带有不同色彩,形成不同的风格和类型,表现出差异性。

戴维斯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提出了10条创新型人格的品质:1、独立性强;2、自信心强;3、敢于冒险;4、具有好奇心;5、有理想抱负;6、不轻易听从他人意见;7、对于复杂奇怪的事物会感到一种魅力;8、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9、富有幽默感;10、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根据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创新型人格的明显特征有以下几点:1、有创新意识,这是。这是创新的出发点;2、勇敢坚定,有恒心。创新是作别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做成功的事,创新的过程是非常艰难、曲折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恒心,缺乏勇敢、坚强的品格是不能坚持到底的;3、冒险精神。创新是做他人没做过的事,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的概率的是一样的。因此,有可能犯错误,甚至大错误,没有冒险精神是不行的;4、独立性强。创新必须独立思考、钻研和探索,人云亦云是不可能创新和标新立异的;5、有乐观主义精神和幽默感。乐观可以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充满信心。这是创新不可缺少的品格。这些特征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可能全都具备,每个人具有的品质都有可能不一样。但是,作为一个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特征是:(1)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有好奇心和求知欲;(3)敢想、敢干、不怕失败,敢于作别人没有做过的事;(4)有乐观主义精神和幽默感。

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从人的诞生就开始了,延续人一生的发展过程。教师只有具备这种品格,才能影响学生,培养具有创新人格和能力的学生。

(三)智能特征   

创造型教师的智能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广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也包括经验)是创造的基础,一个人若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就为创造打下了基础。作为创新型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还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创新型教师应具有师范性知识和学术性知识。师范性知识可称为专业知识,是教师劳动的特殊需要专业知识。它包括教师执教的专业学科、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学术性知识又可称为教养知识,是教师劳动的一般性的规定需要。它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人格和能力的学生。

2、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与经验是创造的基础,一个人若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就为创造打下了基础。但是有了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未必就有创造性。要有创造性还须有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思维要有灵活性,批判性。每个人的思维都有灵活性,批判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教师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有意识地通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批判性,也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3、创新型教师的智能结构。一般地说,创新型教师的智能结构应包括:(1)设计能力,(2)认识能力,(3)交际能力,(4)组织能力。

4、有创造性教学和管理能力,有发现和开发学生创造性的能力。

(四)行为特征 

创新型教师的行为特征是其思想、智能、人格等特征的外在表现。一个创新型教师不仅有创新意识,还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显示出来。这样才能影响学生。创新型教师的行为特征体现在教师的职能特点上。托兰斯认为,创新型教师的行为特征,即职能特征在于:1、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2、建立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3、与学生有共同的感受;4、了解学生的能力与特点;5、不是采取控制学生的态度;6、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各种表现;7、不压制集体意志和个人意见;8、启发学生探究事物的真谛;9、创造宽容诚挚的气氛。斯通认为创新型教师的行为特征即职能特征在于:1、利用各种学习原理促进学生创造力性的发展;2、以身示范激励学生创造性的发展;3、利用各种经验,概念及技能作为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基础;4、创造民主环境刺激学生创造性的发展;5、对学生创造性结果及过程给予正确的评价;6、以问题解决法作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基础。

从管理的角度说,创新型教师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面向班集体的;第二方面,是面向个人的。研究表明,与专断型、仁慈型、放任型的教师比较,民主型的教师更能给班集体带来安全感,能诱发学生创新动机。我国台湾学者贾馥茗指出教师与学生交往需要注意10点:(1)使学生相信,教师不是具有最高创造力的人;(2)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3)对敢于提出意见的学生表示赞许;(4)对学生提出的新奇意见应予重视,并鼓励学生对其独特之处进行分析;(5)对学生自发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先行解答,而应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共同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法;(6)鼓励学生互相讨论问题,制止学生间相互攻击、嘲讽和贬损的态度;(7)适时地参加学生讨论,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交换看法;(8)对于爱好表现的学生,一方面肯定他们帮助他人和与人合作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向他们指出,应该给别人留有表现的机会,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吸收他人精华,改进自己思路;(9)对不希望表现的学生,应尽量利用各种时机,鼓励其进行创造性的表现,使其有同别人相等的表现机会;(10)教师还应注意避免因鼓励学生独立、自由的思考和表现而使整个集体处于涣散、松懈的状态。

二、创造型教师的培养

我们现在创造型教师比较少,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观念保守陈旧,学校管理不利于创造型教师的发展。因此,培养创造型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建国五十年来,我们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思想逐渐替代了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但是,封建社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封建社会的文化(包括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积淀潜存于人们的思想中。因此,教师的教育思想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如,对学生的评价(即什么是好学生),按理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好学生,可在一些教师的潜意识里,只有分数高,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也就是说,高分加顺从才是一些教师的好学生的标准。这样的标准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吗?不能!道理前面已论述过了,这里不在赘述了。要做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学习理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立地”就是深入实际,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顶天立地”就是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应该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其它国家的先进教育思想。这样,才能使教师从创新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代新人。

(二)平等待生,民主管理,

创新是需要一定的氛围的,勒温(K.lewin)等心理学家曾对此进行过研究,赞科夫的教学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根据布拉弗德和李波特的研究,不同类型的教师会造成不同的课堂氛围,只有民主型教师才会给学生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学校要教育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扬民主,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教师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创新。   

(三)学习理论,搞好科研    

终身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更应该不断地学习。前面提到,教师不仅要学习所教学科、心理学、教学法等知识,还要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这样,知识领域宽了,思想就会开阔,看问题就能接近客观、全面。有利于教师正确看待那些有一定创新精神而不太顺从的学生。当前,很多教育现象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要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一要学习理论,二要搞好科研。学习理论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活跃我们的思想,用现代教育思想替代传统教育思想。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奠定基础。通过教育科研,可以探索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的方法和途径。

(四)利用教材,强化训练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否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力。

(五)改革评价,鼓励创新

当前,教师的评聘制度是不利于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因为,整个教育都是沿着“应试教育”的轨道行进的。这是客观存在的,尽管人们都在喊实施素质教育,其实,那不过形势的需要和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罢了。当前,我们评价教师的依据基本上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就拿职称评聘来说吧,就不利于培养创新型教师。可以说,这种职称评聘办法,使得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受到压抑。致使教师为了职称,不得不去适应这种保守的、传统的职称评聘做法。如果,这种直接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评价制度和方法不改变,那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不过是空谈而已。

 

    参考资料

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吴光威、刘潮:关于创造型教师《外国中小学教育》1988年4期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