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好发于冬春,不小心着凉,再没及时治疗,很可能接下来的几天就需要与咳嗽相伴了。另外有一些朋友,尤其是老年朋友,似乎与咳嗽有个约定,每年冬至前后,咳嗽总会按时发作;而且每次都好好坏坏,一拖就是两三个月。又有一些小朋友,一年四季都会感冒咳嗽,一两个月就会发作一次。咳嗽一旦起来,胸腔震荡,痰浊不去,辗转难眠。咳嗽如此难缠,到底为什么会咳嗽?该怎么办?该注意些什么? 在中医看来,所有的咳嗽都与肺直接有关。肺在五行属金,再看肺的形态和位置,正像一口大钟,罩在其余的脏腑之上。中医于是形象的把咳嗽描述为“钟鸣”。当人体经受外邪侵袭,邪气敲击大钟,钟即鸣响;当人因为愤怒不平之事,郁郁成火,也可以出现咳嗽,称为“木叩金鸣”。实际上,咳嗽是人体受到邪气侵扰后,做出的防御反应,旨在将入侵的邪气,通过咳嗽的方式,驱出体外。最常见的邪气是寒邪。 冬季滴水成冰,寒风刺骨,是一年中寒气最盛的时候。候鸟南迁,昆虫冬眠,整个自然界都变得寂静无声。此时,人原本也该遵行自然的规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不该再冒着严寒,迎着风雪,走在通往医院的道路上。如果不小心,或不得以,感触、冒犯了风寒邪气,接下来会发生的,大体就是下面的过程。 首先,人体内负责保卫防御的卫气,发现有寒邪入侵,迅速集结部队,准备与外邪作战。而寒邪有一个特点,“性收引”。当进入体内的寒邪“收引”时,皮肤毛孔就被闭合住了。通常状态下,我们不会对体表皮肤有特别的感觉。因为当卫气出入体表的途径畅通时,卫气会自动调节人体内外的温度,使之始终维持在一个最佳温度区间内。但现在寒邪收引,将卫气出入体表的道路闭塞住,体表的皮肤,与闭阻在体内的卫气失去联系。在寒邪对阳气的破坏作用下,体表皮肤于是出现明显的冷的感觉,即所谓“恶寒”的症状。如此的过程,中医称之为“寒邪束表”。 接下来,正式的作战行动就开始了。寒邪入侵,希望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存活下去;卫气作为人体内的国防部队,奋起反抗,誓将敌人驱逐出本国领土。战争一旦开始,往往迅速进入白热化状态。敌我刀兵相见,厮杀驰骋。大规模的军事活动,让能量在短时间内迅速释放,产生了大量的热。而此时,体表通路仍被寒邪所控,热量无法通过出汗的形式,从体表排出。越来越多的热在体内郁积,出现了第二个症状“发热”。此过程,中医称为“正邪交争”。 作战的结果,不外以下三种情况:一,正胜邪退;二,僵持不下;三,正衰邪胜。以下分述之。 如果正气强盛,而侵入的寒邪势力不强,那么经过一番激战,正气可将寒邪驱出体外。表现为恶寒不甚,发热不甚,随后体表微潮,热退神清,不药而病已。这种情况,通常不会引起咳嗽,有的话,也是比较轻微的。其发生咳嗽的过程,在下一段中一并介绍。 如果正气强盛,而侵入的寒邪也很盛,二者势均力敌,那么病情的发展就不会像上面那样顺利了。问题往往先表现在肺,这个问题稍微有一些复杂。在中医理论中,除了一种实在可见的联系外,人体不同组织结构之间还存在一种虚的联系,就是所谓的“相合”。在这一“相合”理论中,与皮毛相合的脏,是肺脏。实际上也不难理解,人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组织,在外即是皮毛,在内便是肺脏。二者都时刻保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两者间功能上的相通性,位置上的相似性(皮毛在表属阳,肺脏居上亦属阳),使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的“固有频率”。而固有频率相近者,在有变动发生时,更容易出现共振。当盘踞体表寒邪短时间内被驱逐,这样的共振便无机会发生。而一旦时间持续较长,体表发生的振动越来越剧烈,体内的肺脏就容易受到感染,出现同样的病征表现-肺热。当肺脏本身出现问题,肺脏首先想到的,与运行于体表的卫气一样,就是驱邪外出。不同的是,卫气采用的办法是与邪相抗,而出现发热;肺脏采用的办法,则是通过咳嗽,直接将邪气排出。上面我们还留了一个话题,就是如果外袭的寒邪不重,通常不会引起咳嗽,但也偶有出现。发生的道理,与上面过程相似。不过触动肺脏发生共振的,不是热邪,而是刚刚侵入的寒邪。 除肺脏受到影响,出现咳嗽外,此时盘踞体表的寒邪,经过一番激战,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过程,大体是这样发生的。首先,寒邪并非一种固定不变的有形邪气,而只是一种“虚”的,无形的气。激战中产生的热,会不断减弱寒气的势力。当最后的寒气被热气所取代,卫气通达体表的途径被打开,最初因寒邪束表所引起的恶寒症状便即消失。这就是为什么感冒初期怕冷,之后病没有减轻,却不再感到怕冷的原因。或有疑问:既然寒邪已经不在,疾病不是就好了吗?实际上,疾病在此时往往并未减轻,反而是加重了。原来正邪交争产生的热量,此时已经汇集成一种新的邪气:热邪。而这一驻守体表的热邪,又得与上面讲到的肺脏中的热邪相互鼓动,发生共振。单一的邪气相对比较容易处理,而一旦发生内外勾结的现象,处境往往就比较凶险了。譬如对外战争打响后,己方部队的内鬼将作战计划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敌人那里,情况相当危急。这个从寒邪演变为热邪,且肺热渐盛的过程,中医称为“寒邪入里化热”。 除了肺脏的变化,寒邪性质变化以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变化,这里需要简单提一下。人体在正常状态下,脏腑各司其职,有条不紊;譬如和平时期,百姓安居乐业。而当外感病发生时,卫气调集了体内大部分可被征调的气,组织抗邪战争,此时人体内既有的节奏会被一定程度上打乱;譬如战争爆发,国内人心惶惶,能打仗的都上前线去了,家里的妇孺老幼也开始为战争忙碌,缝衣做饭,站岗放哨,救助伤员。如果人体原本各脏腑的功能较好,面对如此的乱局,尚可从容不迫。但如果某一或某几个脏腑原本即有不足,比如脾气不足,肾阳不足,经此大变,以前隐藏不见的问题,此时可能会一下表现出来。这使得战争的形势变得异常复杂。这里不便继续展开,仅点到而止。 以上是正邪势均力敌时常会出现的病理过程。那么如果外袭的寒邪强盛,正气不支,接下来的情况又会如何呢?首先的不同,表现在发热上。如上文所讲,发热是正邪交争的表现。如果正气不支,无力抗邪,热也就发不起来了。常见到一些老年人,以及一些久服寒凉药的青少年,每遇外感,发热不高,家人或谓病情不重,岂不知是正气不足之故。又有一种正气不足,体现在阴津方面。通常正邪交争后,如果正胜邪退,往往会见到汗出热退身凉神清,邪随汗液排出体外。如果阴津不足,无力作汗,就会表现为热虽不高(阴津精血不足,气总是不足,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零起点》中详细讲过),但经久不退;或发热如潮,按时而至。 正气不支时,肺脏同样也会出现问题,但更多的不是肺热,而是肺寒。气不足时,人本来就容易感到寒冷,四肢不温。现在体表皮肤被寒邪所制,而无力发热,肺脏感其寒,进而通过咳嗽来驱逐邪气。此时的咳嗽,往往声低无力。同时,患者出现其余脏腑,如脾、肾等同时发病的几率也大为增加。 以上就是寒邪从外侵袭人体时所发生的。咳嗽,是人体感邪后,肺脏希望驱逐邪气所做的努力。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