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做诸葛亮式的学校领导
河北省南皮县鲍官屯镇中心校 吴洪昌
诸葛亮在中国人心中是智慧的化身,他通天文、知地理、明政治、晓军事,成了人们心中的“智慧之神”。人们往往给那些思维敏捷、能力出众的人赋予“小诸葛”、“赛孔明”的雅号,来表达对他们的赞许。但我认为,学校领导在管理学校时还是不要做“诸葛亮”比较好。
诸葛亮不好当。诸葛亮的个人素质极其高,无论多么棘手的问题,在他眼中都是小事一桩,可以轻松化解。正是这样的出众才能,才保证了他能在浩大繁杂的事务中日理万机,仍能够做到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我们的校长大多非常优秀,往往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但能否保证学校管理从教学、政教到后勤,都能事事精通、样样明白,即使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又能否做到事事都高人一等、略胜一筹?如果不具备这样全面的综合能力再大权独揽、处处插手,是不是会出现政策不灵、方法不当的现象,是不是会出现瞎指挥、乱掺和的局面?
诸葛亮不敢当。诸葛亮为了蜀国的事业呕心沥血、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过于身心劳累导致他英年早逝,给后人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慨叹。俗话说“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试想我们的校长如果像诸葛亮般操劳,凡事皆想亲力亲为,是不是也会身心俱疲、心力交瘁,是不是也会累垮“革命的本钱”,是不是也会使学校的发展出现后继无人?
诸葛亮不能当。诸葛亮才能出众,事事都安排得细致周到,关键时刻人们只需拿出丞相的锦囊妙计,就能化险为夷。时间一长,人们在感叹于丞相神机妙算的同时,也缺少了个人的独立思考,这些人只能将来成长为一个好兵,而无法成为优秀将帅。即使有些天资不错的人,也可能会由于丞相对自身能力的自信,规定得过于细致,而缺少了锻炼和展示的机会,逐渐丧失了进取的积极性,甚至有些人还会因为独立见解而给自己带来麻烦。蜀国后期人才凋敝,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这与诸葛亮的做事风格是有一定关系的。试想,我们的校长如果按照诸葛亮的行事风格去管理学校,是不是只能培养出一些只会执行而缺少创新思维的“好下属”、“好教师”,是不是会影响想展示自我的教师的积极性?是不是会使想发表独立见解的教师受到压制和排挤?时间一长,学校是不是也会出现人才凋敝、后继乏人的现象?
其实,毋庸讳言,许多自视为诸葛亮的领导,他们的确在学校管理、教学等方面非常优秀,他们之所以喜欢当诸葛亮,是他们对自己才能的过于相信。他们确实也在为学校工作尽心竭力,他们的每一项决定也确实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他们坚信自己的决策是最英明的,他们很享受自己的管理思想能得到贯彻执行,他们更快乐于美名远扬。他们内心对其他同事在才能上存在轻视,工作态度上存有不信任,时间一长,学校的成绩可能确实不错,但学校领导与广大教师的关系未必和谐,学校的凝聚力、战斗力未必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所以说,校长管理学校最好还是不当诸葛亮。
反观同一时期的魏国统帅司马懿,虽其数次败于诸葛亮之手,但他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诸葛亮的劲敌,让诸葛亮一直都心存顾虑,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事风格值得我们思考。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写道,当司马懿从使者那里得知诸葛亮日夜劳累,罚二十杖以上都要亲自过问,且吃得很少,就得出结论:诸葛亮命不久矣,可见两人行事风格的不同。司马懿最后以七十多岁而寿终正寝,也创造了为后人所称道的业绩。
其实,总结司马懿的行事风格主要就是各司其职、各安其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所以,就学校领导来说,应注重选拔优秀人才在合适的岗位,赋予其一定的权力和自由,让其接受风雨洗礼,让其在实践中摔打,领导只需在旁边出出主意、敲敲边鼓即可。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又让他们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这样既为领导带来休息和放松的机会,也为领导省出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思考和实践更高价值的事情。于人于己,互利共赢,何乐而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