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诗译》Ⅰ.导言A

 lzjhzg 2015-12-17

Ⅰ.导言

很早就有一个愿望: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给《道德经》这部伟大著作一个不枉老子、不负先贤、不误后世的信实之论,还作者一个清晰的脉络,给历史一个公正的评价,给后世一个正确的指南。简言之,脉清、义正、发幽、阐微。我认为:《道德经》这部贯通中华2500年历史响震中外的思想名著,不能再蒙尘忍垢,任人随意曲解,穿凿附会,而应让她如金星长耀,光明永照。

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使之脉络清晰。

A.《道德经》原作脉络非清不可

《道德经》脉络不清,前贤早已明察。胡适云:“今所传老子的书,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这书原本是一种杂记体的书,没有结构组织。今本所分篇章,决非原本所有。”(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之言虽嫌武断,但循序而读不识脉络,却是一个实在的问题。

《道德经》脉络不清,就在于它是“杂记体”。它与孔子的《论语》属同一时代,《论语》也是杂记体,但是史家言之凿凿的指出,《道德经》稍早于《论语》。老子以笔记体写成这部书,自有特殊的原因,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子将隐矣,彊(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修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写书之因,是因为老子(李耳)退隐,经过城关,把守城关的官员令尹好说歹说,将老子挽留下来为其著述。不是写别的,而是写《道德经》。

  关于书名,恐怕是后世加的。当时恐怕就签个名“老子”就罢了。故又有其名《老子》或《老子五千言》。当时的书名,有以内容命名的,如《易传》;有以表达形式命名的,如《论语》;有以作者名字命名的,如《墨子》等。所以,《老子》、《老子五千言》、《道德经》为,都是不错的。以现今习俗,说是《道德经》更宜。

  《道德经》不是一般的书,里面涉及自然科学、哲学、个人涵养、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军事、政治、外交等丰富的内容。一句话:文约义丰。这样庞大的思想内容并非分门别类的写出来。从风格来说,作为一个史官,恐怕难免受当时历史笔记体的体裁影响,但是,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因“修道德”而闻名遐迩。他被挽留住,令尹不是要他系统、分门别类的表述各种思想,而是要“学道”所以,《道德经》开篇不是讲学道的方法、意义、效果,而是从哲学的角度讲“道”的普性、永恒性和它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全书给人这样一种感觉,老子写作时,有时在和令尹问答,有时阐发自己的思想,而这一切都是以时间先后顺序记录下来的。所以,全书比较满意表达了各种思想,但还没有把它按逻辑顺序予以清理。所以,不论是王弼为据的通行本,还是汉一号墓出土的《道德经》帛书甲、乙本,都比较信实反映了书的原貌。其特点是内容之间互相交错,同一内容在章节上很少在顺序上前后相联的。例如,修道的内容有六章:分别处于565420225348章,辩证法部分,分别处于第50634518212章。

  因为脉络不清,《道德经》读起来就让人难懂,弄懂一部分内容就常令人乐以忘忧。故有人把它视为哲学著作,有人视为军事著作,有人视为政治权术,有人视为修身养性的专著,有人视为为人处世的诀窍,……因为难懂,更有人把它视为不可知的玄学,故作神秘地谈什么“玄之又玄”有人把老子的“无为”等思想视为没落、反动、愚顽。修身养性者们也大误其意,以出家清修,不问世事为荣;有人缘木求鱼,宣扬什么“老子秘义”,在词义之外去寻找什么“隐语”。

我不想再引述那些误解与谬论,以免玷污纯洁的圣坛。我只是想说明一点:《道德经》原作的确是脉络不清。该书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版本都是脉络不清,而使之清晰的工作非做不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