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流沙河讲《诗经》

 弟朱三千 2015-12-20
 
 

听流沙河讲《诗经》

  2015-10-03 12:12 星期六

宾四先生讲,“中国古人讲人生,特点正在在如此是般浅近,不仅是大家懂,而且大家正都在如此做。……而中国人这求其能真实在我之内,真实有之己,才说是可信。因此中国人讲人生真理,不大喜欢讲信仰,而最喜讲体验。”

之所以想起这话,实在是因为听了沙河老讲《诗经》,有与古人同在之感,不隔。有些人讲古诗古文,总喜欢把古人讲得高古而不可亲近,实际上古人也是人,哪怕是孔子般所谓圣人,“圣人先得吾心之同然”。但古人和我们之间毕竟有无法抹去的时空距离,因此,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若不把自己放在当时的环境中,而是隔着距离臆想,不免生出笑话来。但要把自己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就听沙河老短短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就涉猎到考据、地缘、音韵、植物、动物等诸多学科。能做到像沙河老这般信手拈来口若悬河,非坐他数十年冷板凳不可。但时下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沙河老先从“诗”这个字讲起。《说文》上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沙河老讲,最初也不叫《诗经》,就是诗,这个“经”字西汉时儒家给加上的。“经”就是织布上纵向的线,后来引申出纲领和标准的意思。沙河老说,这些诗篇,其实就是当时社会风俗人情、包括个人喜怒哀乐的反映。沙河老特别谈到,不像古希腊古罗马的诗篇,《诗经》没有鬼神和英雄的位置,只有普通人,“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这些诗篇充满了现实的关怀,尤其《小雅》中的一些诗篇,反映了知识份子的抗议和倾诉。因此,周朝的采诗,不仅仅是收集诗歌和娱乐,同时还是下情上达。而秦始皇焚书坑儒,“坟诗书,坑术士”,首先坟的就是“诗”。为什么?就因为诗中强烈的个人主义,秦始皇有作为暴君的敏感,当然不能容它存在。但诗最终还是流传下来了,我们有幸可以读到这些美妙的文字。沙河老讲到此,有点激动,戴望舒的诗从他口中缓缓流出:“这些好东西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然后沙河老讲《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沙河老说为什么孔子要将这首诗放在第一首,因为中国的传统是社会建立在家庭之上,而家庭又是以恋爱为基础,“这才是本来的孔子,非后儒打扮后的孔子”。开讲之前,沙河老一笔一划以繁体字将《关雎》的全文抄写在小黑板上,而且还是竖排版。沙河老说,读诗,一定要了解这首诗所产生的环境。比如这首《周南·关雎》,沙河老从周公的分封讲起,讲到周南地区是汉江流域或者西汉江(今嘉陵江)流域。然后沙河老又从鸠字着手,指出“鸠”就是鱼鹰。但鱼鹰又分两种,汉江流域的鱼鹰凶猛,类似鹰,学名叫“鹗”,它捕鱼是高速掠过水面用爪子抓,而且一般是单独行动;而西汉江流域所谓的鱼鹰,就是我们现在四川人叫的“渔老鸹”,学名叫鸬鹚,它捕鱼时是扎进水里,而且会有群体作业,其叫声“呱呱呱”,而“关关雎鸠”中“关关”二字,就是形容鸟叫的声音。由此来看,这首诗应该是描写的西汉江流域。

沙河老又逐字逐句讲解整首诗,讲双声叠韵的“窈窕”就是“遥迢”,看得不真切而有朦胧美感;讲荇菜生长于没膝的水中,采荇菜则会露出腿部展示身材;讲“左右流之”的“流”乃“扭腰”的“扭”,女子采荇菜时左右流动腰肢;讲“寤寐思服”之“服”乃“迫近”之“迫”;讲“左右采之”的“采”应当读“CHI”,而“琴瑟友之”的“友”当读“YI”,方合韵脚……沙河老从字的考据着手,讲《关雎》这首诗描写的是是夏初为准备礿祀,单身女子去河边采荇菜,最初可能只是单纯的祭祀,后来慢慢演变成民俗活动,男女相亲的活动,女子大胆展示自己的身姿,男子也在岸边秀才艺,主动示好,场面活泼泼的有生趣。

中国人讲诗词大多都讲意境。宾四先生讲,“故事不同,而情则同。此一同处,中国人俗语称之曰‘境’”。沙河老讲《关雎》时说五十年代以阶级和革命来解这首诗,说这首诗讲的是农村妇女采荇菜,体现了她们的勤劳。王国维先生用“隔”与“不隔”来评诗。若以此标准来判五十年代的解读,距离不隔也有十万八千里。也难怪,在无产阶级专政的体系中,无所谓参差美丑,只有统一。因此,沙河老说他这个讲座叫“《诗经》点醒”,就是要点醒我们被大一统蒙蔽了许久的爱美的心。

分类:师友 | 评论:4 | 浏览:93 | 收藏 |给他打赏
上一篇:他们去了会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