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绍兴的水和酒

 nizijun 2015-12-23

绍兴的水和酒

  □雷 鸣

  深秋时节,漫步在鲁迅的故乡绍兴。骤雨初歇,河道清且涟漪,忽见戴着乌毡帽的船老大们在河道里摇着乌篷船遥遥相遇,相互吆喝一声,船头并在一起,支一张方凳,摆上一碟茴香豆,然后各自斟一碗黄酒,杯盏交错起来。兴之所至,扯着嗓子吼了几句绍剧……多么惬意的生活!

  绍兴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借水而兴。2500多年的沧海桑田,如今,虽然高楼大厦、宏堂广宇遍布,但在这座城市的核心区,仍完整保留着百多年前“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水城风貌、老街故道,城内密如蛛网的河道与城外烟波浩渺的江湖丝丝相连……

  如果说水是绍兴的根,那么酒则是绍兴人的魂。早在2500多年前,绍兴的先民便热衷于酿酒,也热爱饮酒。在绍兴几日,耳闻目染、口尝舌舔最多的就是盛产于斯的黄酒。黄酒乃中国人发明,而绍兴人则将之发挥到了极致,从古越龙山的手绘酒坛、万米酒窖,到会稽山的百年账本、家传秘方……每一个品牌、每一间酒坊都有说不完的厚重历史。

  绍兴黄酒醇厚非刚烈,温润而渐发。在绍兴街头巷尾、食肆酒楼,绝不会看见吆三喝四、挥拳击掌的场景,三五知己把酒相聚,边饮边叙,推杯换盏之间也是温文尔雅,相敬如宾,酒性内敛而不张扬,舒缓而不急促。直到最后一天寻访兰亭古镇,终于明白黄酒与这里的山水是一脉相承的。

  来到仰慕已久的兰亭,满目竹林错落有致,竹叶习习,飘洒着自在;鹅池旁有棵参天大树苍然生机,虬枝盘旋着悠然;流觞亭前浅溪淙淙,流淌着清澄和幽雅。遥想魏晋时代,那群装疯卖傻的竹林七贤大都喜欢跑到会稽山阴,借酒排遣,寓情于山水之间。而这种酒性与中庸无为的儒道思想切合,厚积而薄发,源味于天然,而寄情于自然。最富有感染力的事件,便是永和九年的暮春,南中国的少壮派精英汇集兰亭,曲水流觞,水载着觞,觞载着酒,酒载着诗,漂浮而下,信手拈来,“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借着佳酿的余劲,王羲之研墨抻纸,写就中国书法史上的绝响之作。

  甘润的老酒激发了无数墨客骚人的灵犀,也孕育出这方水土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绍兴诗书传家,人才辈出。明清两代,人才之密集,文脉之昌盛,达到鼎盛。王阳明似乎是一味药引,带出一个绍兴主导全国文脉的时代,前后百十年间,先后出现了王畿、季本、徐渭、诸大绶、陶大临、张元忭、王思任、刘宗周、张岱、陈洪绶、祁彪佳等大儒巨哲。不仅如此,到了民国,绍兴文人大都嗜饮本地黄酒,并以此为傲。朱自清、夏丏尊、刘董宇、朱光潜等在白马湖畔春晖中学时,即时常相聚喝绍兴老酒,后来他们先后到上海,办起“立达学院”,仍继承了白马湖畔的“酒聚”习惯。蔡元培先生更是每饭必酒,每年他都托亲友从绍兴买上数坛酒运到京城,在家中自饮或待客。鲁迅也将喝略微甘甜的花雕当成一种生活习惯,萧红曾写到:“鲁迅先生喜欢吃一点酒,但是不多吃,吃半小碗或一碗。”因此,他的作品中时时飘出绍酒的醇香。

  如果将这种黄酒当成是一种温柔甜液,那就大错特错了,酒过半晌后,酒的功力渐发,威猛不可挡。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这里曾演绎了酒史上“箪醪劳师”的悲壮一页,勾践卧薪尝胆十八年后出征伐吴,父老乡亲闻讯后,即用坛子装了自酿的米酒为其饯行,勾践跪着接过父老献酒,尔后悉数倒入城内河流上游,士兵迎流痛饮,酒性大大激发了勇士们的胆气,一鼓作气攻入吴国。于是这条河有了千古不变的名字——投醪河。

  酒性造就了绍兴人慷慨激昂、侠肝义胆的本性,浇灌出一代又一代视死如归的侠客义士,特别是近代以来,绍兴得风气之先,出现了众多革命先行者:“鉴湖女侠”秋瑾,创办光复会、刺杀清臣英勇就义的徐锡麟,两次刺杀慈禧太后的民主义士陶成章,坚守民族气节、至死不吃美国面粉的朱自清……他们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悲壮气度,引领革命前行。

  乘船泛波八百里水质清澈的鉴湖,放眼两岸湖光山色,仿佛又回到了唐宋时期“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境界。船老大说,这里几年前还是污水横流、垃圾漂浮的臭水。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无畏胆气,近几年绍兴人以大禹的豪迈气势,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重建绍兴水城”全民治水工程,在出重拳治理污染河流时,也营造出由古山阴道和鉴湖水系组成的江南文化复兴示范区,使古老的越州大地重现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