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论沈复与《浮生六记》

 陶然秋缘 2015-12-23


来源—江川如述 

沈复,字三白,姑苏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卒年无考。既非达官,亦非名士,是个不见经传的布衣。若非贡生杨苏补于冷摊购得他的手稿《浮生六记》并于光绪三年付梓,后世则无人知晓世上曾有三白其人其事矣。惜此书为杨购得时,六记已缺其二。从真正写作意义上讲,《浮生六记》是沈复仅有的一次写作,是他的首唱也是他的绝唱;它记述了沈复夫妇23年朴实琐碎的家居生活,凭着“笔墨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征服了200年间的无数读者。文人看到的是圣贤文法书外、闲情别致之中潜伏着的真文艺与性灵;学者看到的是清代中叶下层士夫幕宦生涯、封建家庭关系和江南社会风貌;男性看到的是芸娘的贤淑可爱;女性看到的是沈复的一往情深。一本残缺不全的小册子能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如此丰富的内涵,可称传奇。注:下文标有下划线的为《浮生六记》原文,因为一一打上引号影响阅读,故用下划线代替。)

 

一、 情深缘浅

既然沈复自己都把《闺房记乐》置于卷首,那某就先探讨一下沈复的婚姻。虽然沈复写他是思《关鸠》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但真正原因还是他一生都对芸娘“不思量,自难忘”吧。沈复对芸娘一世情痴,连狎妓都择了身材状貌有类余妇芸娘的喜儿,甚至还念着惜余妇芸娘不能偕游至此,当真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了。而且,请注意浮生六记卷一为“闺房记乐”、卷二为“闲情记趣”,卷三为“坎坷记愁”,卷四为“浪游记快”,各卷均以一字点睛,即乐、趣、愁、快。此中点明的正面情绪虽有乐、趣、快三字,其实趣为闲情,快是放浪,真正让沈复铭刻于心的幸福回忆只有闺房记乐一卷所述而已。

沈复之妻芸娘姓陈名芸,字淑珍,沈复舅氏心余先生女家徒壁立。沈复说她生而颖慧娴女红通吟咏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在沈复的意识中,芸娘正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那一类,故开卷以关雎做比。(插花:看到两齿微露一句,总是想到翁美玲,一样的红颜薄命。)沈复与芸娘是表姊弟,在封建社会中属于可以自由相见的关系,而自从沈复十三岁得见其人其作,即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可谓一见钟情。于是私告于母。幸而两户本是亲戚,沈母亦爱其柔和,不嫌芸娘家贫,即脱金约指缔姻焉。这段姻缘,在婚姻不能自主的过去,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特例。继而十八岁完婚,有情人终成眷属。此后的数月,新婚燕尔、两情相悦,当是沈复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然此书毕竟是芸娘殁后所作,无处不见沈复的心伤:从秋侵人影瘦看到福泽不深;从“锦囊佳句”看到夭寿之机;从乐极灾生看到白头不终……杯弓蛇影疑神疑鬼中当不仅有悔,恐怕更多的是恨——浮生长恨欢娱少,花不语、水空流。某看完整本浮生六记后总觉得沈复那昙花一现的幸福生活就如同药片外面包裹的糖衣,骗得人吃进嘴去才知道终是苦的。而且之前越是甜蜜,之后越是难堪。王国维以血书来评词,其实沈复的《浮生六记》也一样。诸如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话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也云云,可谓字字皆血;至于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一句更是带泪的微笑了。而情之一字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笔墨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是后人的评价,很准确,很客观,只是很难想象中年丧妻的沈复当年是怀着如何的心情抒写曾经的欢笑。中国的传统是含蓄蕴藉,鲜少有声嘶力竭之作,所有的感情都藏在字里行间。王戎丧母,“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归有光丧妻,只一句“庭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沈复的感情也如是。某以为,全书中最打动人的不是芸娘辞世时沈复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而是书中所记的芸娘的一言一行。沈复不是过目不忘的神童才子,而书中所记仅芸娘的言语粗粗数来便有50处之多,少者只言片语,多者达数百字,如卷一中芸娘与沈复论文章诗赋处,事隔23年仍历历在目,何也?人生自是有情痴,不思量,自难忘也。

 

二、何处合成愁

(从内容上看,《坎坷记愁》直接承接《闺房记乐》,故提前写在这里。)

张潮曾在《幽梦影》里写道:“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妇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可云全福。”而沈复开卷便写道: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插花:某怀疑沈复深受张潮影响,张明沈清,且书中观点有很多相似处,除这句外还有诸如“养花胆瓶,其式之高低大小,须与花相称。而色之浅深浓淡,又须与花相反。”“园亭妙在布置 不在雕绘琐屑。”“红裙不必通文,但须得趣。”“善读书处处诗书 善游览处处美景。”“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等等,皆一脉相承。或者是巧合?)不仅如此,沈复还娶了一个“最可爱”(林语堂语)的妻子,生了一双聪慧的儿女。可以说,人力所不能达的福分,沈复都有了然而最后结果如何?坎坷记愁而已。这固然可以说是旧社会黑暗,但无论如何沈复本人也难逃其咎。性格造就命运,沈复一生颠沛流离妻亡子殁,与沈复本人不合时宜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沈复的性格复杂。他为人耿直又懦弱,落拓又糊涂。他的正业是坐幕,俗谓师爷,且据某推测应是专管文书的那类师爷。某不是学这个的,只知清朝大小官员都要聘各种师爷协助处理政务,相当于谋士。且师爷的薪水主要来自“行规”而非由上司支付,收入丰厚,有时甚至多过主官(这与沈复家小有家产是相符的)。由此看来,坐幕在当时算是读书人在考取功名外的一条较好的出路,自然竞争激烈。当时师爷多出自世家,沈复也是子承父业。但是坐幕是一门技术活,它要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沈复做得来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开始沈复跟随老师和父亲坐幕,尚算顺利。后来沈复独自应徽州绩溪克明府之召(1787年,沈25岁)时,便未两载,余与同事不合,拂衣归里了。沈复不懂趋炎附势八面玲珑,他是不知人间烟火的人,见热闹场中卑鄙之状不堪入目,便拂袖而去。听来潇洒,其实是被同僚排挤丢了饭碗尚不知反省。见微知著,我们从这里便可以预见沈复将来的坎坷了。可以说,这是沈复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以后便是家道中落每况愈下欢笑日少了。

沈复拂衣归里,断了收入,闲居在家。中国的大家族式生活很有特色,最大特色便是多口舌是非。余夫妇居家,偶有需用,不免典质。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支右决绌。谚云:“处家人情,非钱不行。”先起小人之议,渐招同室之讥。家庭矛盾已经形成。芸娘相继受责于翁(1785年,沈23岁)失爱于姑(1790年,沈28岁)乃至被赶出家门,与此密切相关。可叹沈复还天真地以为这是由于芸娘因才遭妒。“女子无才便是德”,真千古至言也!余虽居长而行三,故上下呼芸为“三娘”。后忽呼为“三太太”,始而戏呼,继成习惯,甚至尊卑长幼,皆以“三太太”呼之,此家庭之变机欤?呜呼,此真家庭之变机欤?!两载后沈复复归故宅,却因为芸娘病重,不数年而逋负日增,物议日起唤水索汤,上下厌之。上文无才便是德云云还可说是沈复在措词掩饰,要为亲人留些面子,不愿说得太直白,至此他也无词可说了,只能如实记录余则调停中立。已非生人之境矣。已非生人之境矣一句,道尽辛酸。

  其实不光沈复糊涂,芸娘在为人处事上也太委曲求全。沈复的弟弟启堂的作为简直令人反胃,芸娘受他骗,芸娘亡故后沈复也屡次上当;盟妓先不提,芸娘受责于翁便是因为为启堂作保受骗,后来沈复仍碍于面子帮人作保,结果触怒父亲再次被赶出家门。屡犯不改一错再错,这对夫妻何其相似!王国维认为:“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又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沈复的《浮生六记》正与此类似。沈复不食人间烟火,是为人所短处,亦即作书所长处;其阅世愈浅,则情感愈真,愈能打动人。若沈复是个圆滑虚伪之人,必能一生衣食无忧;若沈复真是个圆滑虚伪之人,焉能伉俪情深?得失之间,看似公平,然而真的公平?某以为,与其说《浮生六记》在不经意间鞭挞世情,不如说整本书即是对现实尖锐的讽刺:用夫妻的恩爱芸娘的善良沈复的性灵,用一切美好动人的东西,掴了现实一记响亮的耳光——无论当时还是现世。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当某看到沈复在芸娘幕前暗祝曰:“秋风已紧,身尚衣单,卿若有灵,佑我图得一馆,度此残年,以持家乡信息。”时,深感语言的苍白。若沈复当时年轻个十岁二十岁,某可以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那时沈复已41岁。想象一下,一个衣单股栗面有菜色的中年男子在半年前病逝的亡妻墓前祈求她在天之灵保佑自己今冬能找份工作不要挨饿受冻!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纵沈复有千般不是,此时也只余一声叹息。(此为全书中某印象最深的一节,其次是白字连篇那段。)

 

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沈复的闲情逸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说他亲近自然、体察物性;情操高尚,不追名逐利;在贫困逆境中仍豁达乐观,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地对待生活……但以某一向偏于灰暗的视角来审视沈复,他的才情实是出自天分而成于不得已。

我们知道沈复不是文不加点倚马千言的才子,这从沈复不以诗名可以看得出;但沈复确实有着一种天分,天然而纯粹,使他能见常人之不能见、言常人之不能言。然而这种才能的发扬光大却是出于无奈。沈复自言: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即论诗品画,莫不存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这话中有自豪,也看得到自卑的无奈。对清贫的沈复而言,吟诗作画是为了要坐幕要开书画铺;玩盆栽插花、篆刻书法是因为失业在家,无所事事……此为客观条件。

《幽梦影》里说:“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境有言之极雅,而实难堪者,贫病也”,沈复的闲情浪游便是言之极幽极雅令人神往,而实萧索难堪者。对此芸娘也作过类似的评价:位置虽精,终非富贵家气象也应该说,沈复在其行文中的“记乐”、“趣事”是经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认真选择和精心修饰的,但仍可从中看见丝丝缕缕的伤感气氛。每一则故事中,沈复都在隐隐约约地表达一种低沉的情绪,无论是在回忆那些闺房的快乐,还是追想童年的那些趣事时,总不知不觉地传达了一种焦虑、惶恐、不安的心绪;以“浮生若梦”作书名也是由于此。这种无形的压力来自生活、社会、亲友,而沈复一败涂地。于是沈复选择了逃避。

根据心理学,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沈复在正业上无法自我实现,就只有不务正业了。他莳花弄草、鉴赏顽石;呼朋引伴、欢歌长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沈复得到了各方肯定(芸娘、众朋友),实现了自我,相比下现实更加可憎,以至于沈复更不愿面对现实。最后终于穷困潦倒。当然,这是某一贯的灰暗观点。鲜亮一点的说法应该是:“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幽梦影》)在“忙世人之所闲”的过程中,沈复取得了令人称羡的成就,无心插柳柳成荫。而沈复的随波逐流、浪迹天涯则是一种发泄和心情转换。从文中可以找到多处例证。如沈复1801年(39岁)访友借钱后之所为。其时沈复第二次被赶出家门,儿女寄人篱下,自己也是负债累累、困顿不堪、衣敝履穿。纵然借到了钱又如何,不过杯水车薪,仅解一时之急耳。在这种生活的沉重压力下,沈复归途忽思虞山之胜,适有便舟附之……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使得同游者叹曰:“壮裁!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 沈复自言: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实为愁苦中的发泄。又如1805年(43岁),沈复接连受到妻亡父丧子殁的打击,便跟着琢堂返舟由长江溯流而上,一路游览名胜,当有远行离开伤心地以转换心情的成分在内。

沈复以《浮生六记》传世,可算是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了,只是这个忍——忍字头上一把刀,然沈复别无选择。

 

四、事如春梦了无痕

《浮生六记》一书文字清新朴实,感情真挚,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高深的构思与超前的写作技巧,甚至某种程度上还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说它是信笔写出的固然不像,说它是精心结撰的又何以见得。”“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竟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这段评论很是精当,某写不来,所以抄来。只是作者忘记记了……)其实这种境界也是可遇而不可求。幸而沈复是个习幕经商的人,不是什么斯文举子,偶然写几句诗文,也无所存心,上不为藏之名山,下不为货与帝王,意兴所到,便濡毫伸纸,不必妆点,无须避忌,如何写得出这般不染不着的文字。以此观之后两记,顿觉《中山记历》急功近利《养生记道》浅薄无味,断不会是原作;最多是由后人补足的残篇,已失沈复本心。证据大把,以下是信手列举(某以前是无视后两记存在只看前四记的,但此次为了证明后两记是伪作,不得不捏着鼻子迅速过了一遍,细节的考证实在是没有耐心又没有时间虽然某知道细节是最容易露出马脚的):

1、前四记各有点睛之形容词,为乐、趣、愁、快,以此观《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则不通;

2、沈复在前四记中从未整首录诗以为炫耀,最多提到一两联得意之作,《中山》里却有大堆烂诗;

3、《中山》的流水账也太流水了,巨细无遗,令人生厌,比起沈复的笔力相去不可以道里计。且《中山》从题材上看与《浪游》相重

4、《山中记历》结尾处说“芸尝谓余:'布衣菜饭,可乐终生,不必作远游。’”而前文芸娘说的是乘此老亲尚健,子尚壮年,与其商柴计米而寻欢,不如一劳永逸,并不反对沈复出外游历。前后矛盾;

5、《养生》根本是道士语。沈复落拓不羁,有《世说新语》中的名士遗韵,岂会汲汲于长生。且观前六记,沈复交往的是僧非道,仅为一句行将出走深山,求赤松子于世外矣便有人伪作《养生》,可笑。其为畅销书之累乎?(道教根底很深,但总有人拿它当终南捷径,此为害群之马)

其余还有很多,某不再赘述。其实一言以蔽之,“学杜易,学李难”也。在某看来,原本《浮生六记》后两记中当有一记是写儿女的,毕竟“可怜天下父母心”,且前文甚少写到青君逢森儿时情景,当是为了留待后记;另一记不是写朋友,就是谈文论画的。伪作人未必不知,只是不能耳。

 

沧桑代变,湮没者多。如《广陵散》《兰亭序》者尚且无踪,况是沈复的小小《浮生六记》?不过事如春梦了无痕罢了。

 

 

   

 

                                                                                                                                    指导老师:乔光辉

 

 

附:

1、  本文可充分看出某贪多嚼不烂没有长性的特点,都写了,都没写透T_T

2、  虽然老师推荐了中国期刊网,可某在家里无法使用校园网专用的账号登陆,只能望摘要兴叹;

3、  原本是奔着4000字去的,结果太久不写爆发了……6000字不是某的本意……

4、  最后的指导老师云云,乃是某的职业习惯;自称为某,乃是因为以前没用过……老师您无视就好了,咔咔咔~

5、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做连江点点萍。——王国维

 

以上。

 

                                                                                                                                            20064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