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中的虚里诊法及其主病

 johnney908 2015-12-25

黄帝内经中的虚里诊法及其主病

黄帝内经中的虚里诊法及其主病

【原文】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1),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2),脉宗气也。盛喘数绝(3)者,则在病中;结而横(4),有积矣;绝不至曰死。

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注释】

(1)虚里:指部位,在左乳下乳根穴,为心尖搏动之处。

(2)其动应衣:衣,《甲乙经》作“手”。指脉象是宗气鼓动形成,“其动应衣”是脉动现象。

(3)盛喘数绝:指虚里脉之搏动数急而兼断绝,由中气大虚所致。

 

(4)结而横:结是脉来迟,时一止;横是形容脉气之长而坚,如木之横于指下。

【白话详解】

胃经的大络,名叫虚里,其络从胃贯膈而上络于肺,其脉气出现于左乳下,搏动时手可以感觉得到,这是积于胸中的宗气鼓舞其跳动的结果。如果虚里搏动盛极急促,或数急而时有断绝之象,这是心力不支,宗气不足之象,是病在中的征象;如搏动来迟而有歇止横移指下,主有气机积滞,如脉气断绝而不至,主死;如果虚里跳动甚剧而外见于衣,这是宗气失藏而外泄的现象。

【按语】

本节论述了虚里诊法及其主病。虚里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即心尖搏动处,为诸脉之所宗。按虚里可测知宗气之强弱、疾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诊虚里时,病人取仰卧位,医生站其右侧,用右手平抚于虚里部,注意诊察动气之强弱、至数和聚散。

正常情况下,虚里搏动不显,仅按之应手,其搏动范围直径约2~2.5厘米,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为平人无病的正常征象。若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征。若动而应衣为太过,是宗气外泄之象。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是心气衰绝,证属危候。后世诸家于临证中对虚里诊法在《内经》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如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者,为心肺竭绝之兆;孕妇胎前产后,虚里动高者为危候;虚损劳伤之病,虚里日渐动高者为病进;虚里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多为心阳不足等。

虚里诊法中所见到的虚里动甚包括两个含义,其一为搏动过疾,其二为搏动过强应衣,虚里动甚非大虚即大实,皆不吉之兆。其中,邪热过亢,虚里动甚多为大实,如胃中有火、惊伤愤怒、酗酒纵欲皆可引起,而心气不敛,宗气大泄则为大虚,如心阳欲脱、正气将绝等,大实之兆寸口必应有力,大虚之征寸口则显无力,因此诊虚里动甚又需参以寸口。临床上,虚里动甚常出现于高热喘咳、心悸怔忡、水肿等病,故危证、急证尤须诊察虚里以决死生。具体分析之,虚里动甚,如证见高热、喘咳、心悸、气急鼻煽,为邪热壅肺,心气被耗心力亢奋;如高热腹胀便秘谵妄,胸高气粗,虚里动甚,又为阳明火炽、邪扰心舍致心气外逸;如血虚或心神过劳,致心悸、惊惕不安,虚里动甚则为血虚心失养,心气不敛;如虚里动甚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唇青甲紫、冷汗淋漓、气短息促、脉疾数而散乱,或伴心痛则为心阳暴脱、心气欲绝之险证。此外,若因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里动高,片刻即能平复如常者,不属病态。肥胖之人因胸壁较厚,虚里搏动不明显者,亦属生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