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中的色脉合诊法和尺肤诊法

 johnney908 2015-12-25

黄帝内经中的色脉合诊法和尺肤诊法

所在栏目:黄帝内经 分享:254次

黄帝内经中的色脉合诊法和尺肤诊法

【原文】

帝曰:有故病(1),五脏发动(2),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3)其脉小色不夺(4)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尺内(5)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6),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7),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8)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9)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注释】

(1)故病:指旧之宿疾。

(2)五脏发动:指内脏又被新的邪气触动。

(3)征:验、审的意思。

(4)夺:失或衰的意思。

(5)尺内:指尺肤,即前臂内侧自肘至腕的皮肤。

(6)中附上:将尺肤分为三段,近掌部者为上段,近肘部者为下段,中间者为中段。中附上,指中段。

(7)上附上:将尺肤分为三段,近掌部者为上段,近肘部者为下段,中间者为中段。上附上,指上段。

(8)上竟上:竟,尽也。上竟上,上段之尽端,即近鱼际部。

(9)下竟下:下段之尽段,即近肘部。

【白话详解】

黄帝说:有旧病又有五脏感触外邪而得的新病,都会影响到脉色而发生变化,怎样区别它是久病还是新病呢?岐伯说:你问得很详细啊!只要验看它的脉色,虽小而气色正常的,乃是新病;脉象无明显变化但气色却失于正常的,乃是久病;验看它的脉象与面色都失于正常的,乃是久病;验看它的脉象与面色都不失于正常的,乃是新病。肝脉与肾脉见了沉弦的现象,若面现苍赤色的,是因为有跌仆损伤筋骨所致,外部没有见血,或外部已见血,都要出现像水气病一样的瘀肿胀。

尺肤部的下段,两手相同,内侧候于季胁部,外侧候于肾脏,中间候于腹部。尺肤部的中段,左臂的外侧候于肝脏,内侧候于膈部;右臂的外侧候于胃腑,内侧候于脾脏。尺肤部的上段,右臂外侧候于肺脏,内侧候于胸中;左臂外侧候于心脏,内侧候于膻中。尺肤部的前面,候身前即胸腹部;后面,候身后即背部。从尺肤上段直达鱼际处,主胸部与喉中的疾病;从尺肤部的下段直达肘横纹处,主少腹、腰、股、膝、胫、足等处的疾病。

gj

【按语】

本节介绍了色脉合诊法和尺肤诊法。中医四诊中的脉诊即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脉搏,感知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诊察方法。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面部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一种方法。

脉为血府,脉管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色发于脏,面部皮肤的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二者均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色脉合诊可以辨别新病和久病。新病,脉与五色俱不夺,或仅见脉变而色不夺。久病,脉与五色俱夺,或脉无多大变化但色已夺。可见,色脉合诊可以判断病之新久,而色诊尤显重要,提示临证诊病有舍脉从证的灵活运用。

尺肤诊是古代的一种常用诊法。诊尺肤主要是“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论疾诊尺》),以测身之寒热和津液的盈亏,通过分候尺肤各部位更可察知有关脏腑身形的病变。脉象和尺肤是相应的,脉来得急促,尺部皮肤也显现紧急;脉来得徐缓,尺部的皮肤也显现弛缓;脉象小,尺部的皮肤也瘦薄而少气;脉象大,尺部的皮肤也好像突起似的;脉象出现滑,尺部的皮肤也滑利,脉象出现涩,尺部的皮肤也涩滞。目前,尺肤诊在临床已甚少应用,但对某些病证,特别是温热病,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明代医生汪石山对诊尺肤很有经验。他说:“既诊三部,而再探其尺肤,可以得其身之冷暖,形之肥瘠,肤之疏密,可以知其浅深、内外、新久之病情。”确实要从临诊实践中得出体会。

上一篇:黄帝内经中五脏脉象主病及外感病传变机理及治疗法则

下一篇:黄帝内经中寸口脉多种具体脉象的变化及主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