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点文章】郑良荣:从2015ESC指南看遗传性心律失常的一级预防变化

 曹娥江 2015-12-27

  遗传性心律失常病人的一级预防,一直颇受争议。之前,比较权威的是2006年ACC/AHA/ESC联合发布的室性心律失常处理和猝死预防指南,在2014年HRS/EHRA/APHRS联合发布了专门的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的诊断和处理专家共识。在最近的2015年ESC年会上,欧洲心脏病学会又发布了新的室性心律失常处理和猝死预防指南,比较新旧指南和专家共识,可以看到,在诊断和危险分层方面,基因检测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治疗方面,除了ICD之外,一些药物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的被认识。

  一长QT综合征

  在2014年专家共识中,长QT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是QTc<500ms,或长QT综合征风险评分<3.5,或有明确的相关基因突变。而在2015年新指南中,前两个标准放宽为QTc<480ms,或风险评分<3(I类推荐)。对于晕厥原因不明的病人,QTc<460ms即可诊为长QT综合征(IIa类推荐)。

  一级预防方面,2014年专家共识建议应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避免使用易导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2015年新指南则额外指出对于不同的基因型,应注意避免不同的诱发因素,比如LQTS1病人应避免剧烈游泳,LQTS2病人应避免进入嘈杂环境(I类推荐)。

  所有临床诊断的长QT综合征病人都应使用beta受体阻滞剂(I类推荐),如果是仅仅根据基因学诊断的长QT综合征,即使QT间期在正常范围,也推荐使用beta受体阻滞剂(IIa类推荐)。如果病人曾发生晕厥和/或室速,在beta受体阻滞剂之外还应植入ICD(IIa类推荐)。

  对于QTc<500ms的LQTS3病人,可以考虑加用钠通道阻滞剂以缩短QT间期(IIb类推荐)。

  对于KCNH2或SCN5A存在致病基因突变的无症状长QT综合征病人,如果QTc<500ms,也可考虑植入ICD(IIb类推荐)。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长QT综合征病人,新指南认为进行有创电生理检查诱发室性心律失常没有价值(III类推荐)。

  二Brugada综合征

  在2014年专家共识和2015年指南中,都明确了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即V1或V2导联出现自发的或钠通道阻滞剂诱发的I型Brugada心电图改变,该两个导联可以放置在第二至第四肋间。

  流行病学方面,2013年的荟萃分析发现,Brugada综合征病人中,如果有心脏骤停病史的,发生心律失常事件(包括持续性室速、室颤、恰当的ICD放电或猝死)的几率是每年13.5%,如果有晕厥病史的,这个几率是3.2%,而对于无症状病人,这个几率是1%。

  在2014年专家共识中,强调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避免使用导致右胸导联ST段抬高的药物、避免过量饮酒和发热时积极退热治疗,在2015年指南中,进一步提出应避免大量进食(I类推荐)。

  对于无明确室速或心脏骤停病史的病人,新旧指南都推荐ICD用于合并晕厥病史的Brugada综合征病人(IIa类推荐),对于无症状但心内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室颤的病人,在新指南指出可以考虑植入ICD(IIb类推荐)。

  在新指南中,奎尼丁的地位得到加强,对于需要接受ICD但禁忌或拒绝的病人以及需要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病人,新指南推荐奎尼丁。奎尼丁是Ia类抗心律失常药,能够阻滞Ito和IKr,大剂量奎尼丁(1.5g/d)可以有效抑制室速、室颤发作。但以往认为,奎尼丁不良反应较多,可能导致QT间期延长,有一定的致心律失常作用,限制了其使用。2012年Marquez等的研究结果指出,85%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能够耐受小剂量奎尼丁(200~600mg/d)同时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对于高危的无症状Brugada综合征患者,小剂量使用奎尼丁应该是有益的。遗憾的是,目前全球只有大约32个国家可以获得奎尼丁,在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由于价格过低以及不良反应问题,已经无法获得奎尼丁。

  需要注意的是,胺碘酮和β受体阻滞剂对Brugada综合征无效,Ic类抗心律失常药(氟卡尼、普罗帕酮)和Ia类药(普鲁卡因胺、丙吡胺)为禁忌药物。

  三短QT综合征

  定义方面,2014年专家共识把QTc>330ms作为短QT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或者QTc>360ms同时合并下列一条:存在相关基因突变、有短QT综合征家族史、有40岁前猝死家族史或有室速/室颤病史且不合并其他心脏疾病。而2015新指南则将前一标准进一步放宽至QTc> 340ms。

  短QT综合征的治疗一般都见于有心脏骤停或室速病史的病人。在一级预防方面,2014年专家共识认为,对于有猝死家族史的病人,可考虑ICD、奎尼丁和索他洛尔(IIb类推荐)。2015年新指南有两大不同,一是对上述病人,除了同意奎尼丁和索他洛尔的使用外(IIb类推荐),新指南认为,对于个别猝死家族史极强的病人,可使用ICD,对于多数有猝死家族史但无症状的病人,并无使用ICD的依据;二是与长QT综合征相似,新指南特别指出,电生理检查诱发室性心律失常没有价值(III类推荐)。

  四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指的是一类心脏结构正常、平时心电图正常、运动或情绪可诱发出的双向或多形性室速,另外,只要病人存在RyR2或CASQ2的相关基因突变也应诊为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I类推荐)。

  对于该类病人的一级预防,新指南与2014年专家共识差别不大。无症状、甚至运动试验阴性的相关基因携带者,也应该使用beta受体阻滞剂(IIa类推荐)。电生理检查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也没有价值(III类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