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音乐】哈尼族民歌简介

 秀美红河 2015-12-28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想念父母 李弦 - 哈尼情歌


哈尼族民歌堪称哈尼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的创世古歌《吴奔米奔》和迁徙史歌《雅尼雅嘎赞嘎》,内容浩繁,篇幅巨大,以吟唱方式讲述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讲述社会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讲述哈尼族祖先的形成和民族大迁徙的艰辛历程,讲述哈尼族从采集游猎——游牧——游耕——定居定耕的历史变迁,使哈尼族的历史得以口耳传承、世代相传。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雅悉雅(歌手)和贝玛(巫师)是功不可没的。哈尼族民歌音域较宽,有的达12度。调试以商调试、羽调式为多,曲调一般由三声、四声、五声音列构成,其中五声音列较为多见。节奏多样。曲式结构多为上下句对应式单乐段或多段式上下句复乐段。歌词多用比兴手法,自然质朴,格调清新。演唱方式有独唱,齐唱、对唱及边舞边唱等形式,一般无伴奏。


哈尼族有一百二十多万人口,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境内的红河流域。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哈尼族是以农耕为主的山地民族,以善耕梯田为农业梯田的最大特点。哈尼族的音乐歌舞活动都与民间习俗有关。1.农耕节日歌唱习俗:如十月、冬月、腊月、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等不同季节的民歌。2.生老病死歌唱习俗。3、幼儿领哄歌唱习俗。4.少儿游戏歌唱习俗。5、恋爱婚姻歌唱习俗。6、社交往来歌唱习俗。

根据哈尼族以他们独特的歌种概念和以习俗功能为主的多元化分类标准,将其传统的民歌分为八大类:1.哈巴、又叫拉吧。释意为“歌”或“颂歌”,以主唱帮腔,一领众合的形式。2.阿哧,意为“玩爽的歌”或“动情的歌”。3、然阿古差,意为“娃娃歌”。4、阿尼托,意为“领小孩的歌”。5、然阿米界,意为“嫁姑娘的歌”。6、谜刹围,意为“哭丧歌”7、莫批突,即“贝玛唱”,相当于祭祀时吟诵的歌。8、罗作,哈尼舞蹈的总称,跳舞时所唱的歌。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流传于云南红河县阿扎河乡东部以普春村为中心的几个哈尼族村落,其流传地区自然环境封闭、交通不便。单一的民族分布格局,以及土司政权长期统治的政治历史背景,使得外来文化始终不能渗入到普春一带,哈尼族多声部音乐等原生态传统文化才得以系统地保存下来。


阿扎河乡普春是哈尼族多声部发源地,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的历史渊源目前已无从考证。但据调查,它是哈尼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歌,千百年来,哈尼人在劳动中自然产生了《栽秧山歌》。在普春,16岁以上的姑娘及中老年妇女都能演唱。世代与梯田打交道的哈尼人最注重的是栽秧季节,每当那时候,梯田里山歌此起彼伏,遥相呼应,震撼山间。


《栽秧山歌》是1986年红河州开展全州民族音乐集成调查活动时,哈尼族艺术家吴志明下乡调研时偶然发现的,他坚信这是一种多声部音乐。1988年,云南艺术学院器乐系教授张兴荣夫妇来到红河县,这独特的音乐引起了他的重视。而后,他确认云南哈尼族有八声部音乐存在,这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的广泛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