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淡安六经病针灸治疗学术思想研究

 清河堂主人 2015-12-28


承淡安六经病针灸治疗学术思想研究

作者:王杰(山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

李孝波(山西中医学院基础学院)

【摘要】承淡安先生为近代中医针灸大师,一生致力于发扬针术,甚至把复兴针灸事业和民族复兴放在等同的高度来躬耕实践。《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一书,是承淡安先生临床针药并用思想的代表作。该开针灸补伤寒条文之先河,使后学者有准则是一本难得的经典其作。笔者研究了“伤寒六经病”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规律总结提炼了伤寒论》部分症状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规律。

针灸疗法作为中医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治疗范闱涵盖了相关脏腑,经络之寒、热、虚、实的不同证候及临床症候,适应证十分广。现代临床研究和报道较多的针灸适宜病症集中在神经及精神系统病症、呼吸系统病症、消化系统病症、妇科病症、骨关节和肌肉结缔组织病症等共计72种病症。系统研究针灸治疗外感热病的文献鲜见报道,通过研读承淡安先的《伤寒论新注》书,深感针灸在治疗外感病方面亦不逊于方药,应该深研究发掘承氏临床治疗外感热病的宝资经验,为当代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线索。

承氏对“伤寒六经病”的认识结合现代生理学知识,脱离以往家以“内经”理论作解的旧窠,简捷易承氏论曰:“‘伤寒论’所言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以病态及病灶之领域所在,结合寒热虚实表里而分立六经辨证是便于对外感病审证、治疗而特别设立的一个学术探系统。”病态,是承氏从发病后人体功能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外感热病的高度概括病灶的概念包含了疾病影响人体脏腑、经络的综合信息。后人朱颜的认识和阐发也颇合承氏之意,他认为,六经本身的涵义虽是代表人身定的解剖学部位,而最主要的是代表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呈现一定类型综合症状所从产生的部位,同时也代表各种类型的综合症状及其相互转变所由的径路。虽然六经所代表的部位和径路足属形态学的概念,但我们可以从机能的角度去理解。六经病的任何一个都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各种疾病在整个过程中或其中某一阶段所呈现的综合症状,所以六经病的任何一个,对疾病的命名来说不是特殊的,而通用的,例如太阳病并不是个特殊的病,相反在许多外感病都可呈现太阳病的综合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命名为太阳病其余各经病也是这样。 基于述理论认识,结合承氏临床经验,《伤寒论新注》以六经为纲分列条目,系统论述了针灸治疗外感热病的穴,现就其科学内涵,证治规律阐释如下。

一、病在太阳,汗之防逆

《伤寒论》阳病篇,要论述外感热病初期病理变化及其证治方药,同时以大最篇幅讨论太阳病传变或误治所致的各类兼证、变证和疑似证等。承氏认为,由于外因刺激,发生于机体表浅部位及呼吸道上部黏膜的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为怕冷、头痛、体痛、咳喘、流涕、发热、有汁或无汗、脉浮等一系列症状的疾患,是为“太阳病”。“太阳病”总提纲发热、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舌红润或淡红、苔薄白而不燥。

1.太阳中风“太阳中风病”的主证是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舌红润或淡红、苔薄白。病灶集中于人体肌表,亦即“太阳”;总的病态是外邪入侵,机体正气奋起抗邪,邪相争剧烈的初期阶段。针灸治疗的主要法则是疏通经络,宣导气血,使邪有去处,邪去诸症愈。取穴主方为风府、风池、头维、外关、合谷。风府督脉腧穴,督脉“并于脊里,上至风府脑',故风府为治脊项强的要穴。风池穴属足少阳、阳维之会,诸阳之气循经可经本穴外走阳维故可散风热。外关乃手少阳、阳维之会,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为泄热要穴。合谷为大肠经原穴,主治头面部疾患和热病。头维,足阳明、足少阳之会善治头痛。上五穴为治疗“太阳中风病”的基础方,根据患者素体状况,感邪轻重吋随证加减。

2.太阳伤寒:“太阳伤寒病”的主证是或发热,或未发热,恶寒一身筋骨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红润或淡润、苔薄白而润或较厚些。“太阳伤寒病”以寒邪外朿,玄府紧闭,邪气留滞筋肉节之间为其机理,治疗直须开宣汗孔驱邪外出,诸症一汗而解也。取穴主方为合谷、经渠,二穴伍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全身汗出其余症状随证加减如头痛加风池、风府;上肢痛加肩髁、曲池;下肢痛加阳陵泉、足三里腰背痛加后溪、委中。

二、病传阳明,清下存津

《伤寒论》阳明病揭示外感病处里实阶段的证治规律,病邪主要为热邪,实热炽盛并且正气抗邪力强,病在全身,而以胃肠为主。承氏认识到,功能紊乱在机体内部,发现消化系统的病变,如腹痛不能按,人便秘结或溏泄,发热,口渴,脉滑或涩不恶寒,反恶热,谵语,得之于饮食不节或气候因素引起的消化不良,所以谓之里证,亦即“阳明病”。形成阳明病的要因素之一为“亡津液',无论是太阳病或少阳病发汗太过或误用发汗、攻下、利小便等法,使体内水分丢失过多,或患者发热出汗过多引起水分缺乏,都可形成阳明病。可见热盛于里是阳明病的主要病机,主要病象呈现于肠胃,一般临床症状为发潮热、汗出、热退、不恶寒, 但恶热、口渴、腹满痛大便燥结、语、脉粗大有力。

1.阳明腑阳明病”的总提纲为“胃家实”。《伤寒论》中的“胃”就现代医学的脏器对应而言,是指、大小肠;若纯指现代医学的“”,《伤寒论》中则用“心”“胸下”等词汇。“胃家实”形成的机理是邪热与胃肠糟粕互结,形成里实热津液消耗太多,热不能解,非攻下不能去,肃清肠,邪热自去。承氏:“腑证者,病在肠已结实。”主要取穴: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支沟、承山、太冲以 泄热通腑;承氏也言“诸穴合用,可通大便,特不及药剂之确实”,遇痞满燥实之急歡悄况,当以药给。

2.阳明经证病态以邪热充斥全身为,方称为“阳明经证”,以人汗,大烦渴,脉洪大为主证。承氏曰:“经证者,热在神经血液二系,胃肠未结实。”主要治疗思路为引血向四肢外散,减低体腔中之烦热,而达退热之口的。穴取大推、陶道、曲池、尺泽、外关、间使、合谷、液门、足三里、巨虚、阳陵泉、丰降、委中、悬钟、内庭、足通谷。诸穴均作强刺激

三、病人少阳,和解疏通

《伤寒论》少阳病篇,原文多,必须参阅全书有关少阳病证的条文,方得少阳全貌。少阳主枢,居半表半里,为人身阴阳气机升降出人开阖的枢纽,若其生理活动失调,则为少阳病。其病因病机是邪气侵犯少阳,胆火炎,灼伤液,枢机利。承氏认为病变为自觉症状多于他觉症状,如口苦、咽眩、胸胁苦满、寒热往来、脉搏弦细。这一系列表现不属于表,于里,所以谓之“半表半里”亦即为“少阳病”。

肝、胆,三焦皆属少阳,故“少阳病”之范围颇广,口苦、咽、目眩为肝胆之热,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为三焦之热,尚有一系列或见证,如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粳,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或咳等,脉弦数,舌红,苔薄白或薄黄,不布满舌面。承氏论“凡属神经系统,淋巴系统,腺体作用等所起之热性病,悉可于‘少阳’门之。”治疗取期门,肝之募穴疏通肝脾之络,为治“少阳病”的要穴。大椎、间使治寒热往来;足临泣引胁肋之水气下行,治痞满。心烦取间使、内关开胸解郁火;呕,取上脘、足三里以降胃逆烦而不呕取劳宫开胸涤烦;口渴,取廉泉、复溜升津液腹痛,取天枢、气海疏腹膜之气心悸,取巨阙开胸降水逆;身有微热,取外关、曲池、合谷清外热取尺泽、内关宣肺气而助其肃降之力。胁下硬满,不大便,取章门、脘、内关、承山疏通三焦。

四、太阴脏寒,治当温之

《伤寒论》太阴病篇论述了太阴病的主证、病机、性质,治则及误治的变证以及预后转归。其病机是“脏有寒”,即脾阳虚弱,寒湿中阻。治则“当温之”,即温中健脾燥湿。

太阴病是里寒的病情,病象主要呈现于肠。承氏认为,消化系统的病变,性质属于阴性表现之腹满而吐、不欲食、食不下、便泻、时腹自痛,不若“阳明病”之实证按之更痛此则按之,得热觉安脉沉细,身无大热,谓之“太阴病”。“太阴”方书指脾,“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运化为消化作用,行津液为吸收功能,二者皆为胃肠功能。故“太阴脾”实指胃肠之功能,“太阴病”即肠功能病。属热、实者为阳明,属虚、为太阴。胃肠虚寒,食物不化,浊气积滞而为满;中水液上涌而为吐;胃有寒饮则不思饮食,肠中不吸收而为自利。盖“太阴病”之症结为胃肠虚寒,消化功能衰弱,治当温化。药物治疗则要是理汤和四逆汤针灸疗法则主要用灸法,取穴以中脘、神阙、气海、天 枢、足三里为主,重用灸法,再结合随症配伍。

五、少阴阳虚,温振元阳

《伤寒论》少阴病篇系统论述外感热病沿期心肾虚、气血不足的病理变化及其相应的治法方药少阴病为里虚寒的病情,病象呈现的部位,在书未有明确指出,从其主要临床症状,如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无热、恶寒踡卧等来分析,很像心力衰弱或衰竭的况,又从吐、泻、口渴、咽痛等症状来看,少阴病的心力衰竭又可能是由脱水而起。承氏的认识则是循环系统功能衰弱,手足不温脉微细,精神萎靡但欲寐谓之“少阴病”。

“少阴病”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呈衰弱状态,方书谓之阳虚。神不明,可见精神不振,倦怠欲寐循环衰弱则见,心脏运血无力而脉微细,此为少阴本证。阳虚已极,则多生假热、虚热之侯,即所谓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表热里寒、上热下寒等,此为少阴变证,认证不确,动关生死。初见少阴病之阳虚外感症候发表温里为法,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针取合谷、经渠解表发汗,关元温振元阳。见阴虚热郁之心烦不得卧取间使、太溪、涌泉以引火归元。背部畏寒灸大椎,四肢冷者取关元灸之。下利便脓血者取命门、三焦俞、中膂俞、长强,若炎性已消失之便脓血灸命特效。咽痛者少商放血,复针际、液门、天鼎。寒湿证灸水分、气海、脾俞。阴盛格阳灸涌泉救之。

六、厥阴错杂,从中而治

《伤寒论》厥阴病篇,内容庞杂,从辨厥、利、呕、哕的内容来看其证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 错杂、或虚实兼见,这既足厥阴病篇症候错综复杂、两极转化的体现,也是辨证论治,随证治之的示范厥阴病是一般急性热病末期的垂危阶段,临床症状复杂,病象所牵涉的部位在书中也未明确指出从主要临床症状,如:四肢厥冷、渴、吐蛔等来看主要是属于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当然也还牵涉到神经系统。厥阴病是种寒热错杂于里的病 ,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承氏的认识是神经系统的虚性烦躁、昏迷,排泄系统的大便泻、小便不利、手足厥冷、脉迟或微谓之“厥阴病”。

“厥阴”之寒热错杂有如“少阳”之表半里;“少阳”有偏于表偏于里之分,“厥阴”偏于上,偏于下之别。治则为寒热并用,观“厥阴病”之主方,寒热酸辛皆有,药虽复杂盖病亦复杂,为六经病最复杂最难治者,但“厥阴”热下寒为其本证,即类 似于“少阳”之在半表半里其阴阳必两得其平,易于从中和解所谓“厥阴治也。其针灸治疗亦无定法,随证治之最为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