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2.新加香薷饮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07 发布于山东

92.新加香薷饮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新加香薷饮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香薷6克 银花9克 鲜扁豆花9克 厚朴6克 连翘6克 
加减;
1.暑热重者,加青蒿、滑石以清热解毒;
2.里热炽盛者,可加大黄以清热泻火;
3.湿偏重者,加藿香、茯苓以化湿利水。
本方现代常用于夏季发病的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疾 病,属于暑湿兼寒者。 1.冒暑受寒   2.暑咳   3.暑呕   4.暑泻   1.流感   2.小儿夏季感冒  
 [功用] 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 暑湿兼寒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身重酸痛,小 便赤涩,舌红,苔白腻,脉浮而数者。 本方为辛温与辛凉合剂,是为暑湿内蕴而兼寒邪外束之证而设,临 床以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重酸痛,面赤口渴,苔腻为证治要点。
新加香薷饮 (《温病条辨》卷1)
  [组成]  香薷二钱(6g)  银花三钱(9g)  鲜扁豆花三钱(9g)  厚,b--钱(6g)连翘二钱(6g)
    [用法]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更作服。
  [功用]  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  暑湿兼寒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身重酸痛,小
便赤涩,舌红,苔白腻,脉浮而数者。
    [病机分析]  本方所治证候乃暑湿内蕴而兼寒邪外束。多缘夏月先受暑湿,复因起
居不慎,乘凉饮冷而感受寒邪,酿成暑湿为寒所遏之证。寒邪犯表,卫阳被郁,腠理不
开,故恶寒,头痛,无汗;暑热内郁,无从泻越,故发热,面赤,口渴;暑为寒遏,湿
滞肌腠,故身重酸痛;暑湿内郁,故胸中烦闷,而小便赤涩;舌红,苔白腻,脉浮而
数,均为暑湿为寒所遏之象。
    [配伍意义]  本方为暑、湿、寒三气交感,表里同病而设。根据《素问.至真要大
论》“抑者散之”,“温者清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
轻而扬之”,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的原则,辛凉清暑,辛
温发表,苦温燥湿,以祛暑解表,清热化湿立法。温病最忌辛温,恐其化燥助热,然暑
邪挟湿而兼寒闭于表,汗不能出,不唯不忌,且正欲借助辛温药物以散寒化湿,开闭疏
郁;暑病而卫表闭郁,其病初起,又当辛凉清散,遂成辛温复以辛凉之剂。香薷芳香质
轻,辛温发散,既能外散肺卫闭郁之寒,又能内化水液停滞之湿,  “能解寒郁之暑气”
(《本草经疏》卷9),为夏月解表祛暑要药,方中用为君药。暑湿内郁,法当涤暑化湿,
故以鲜扁豆花芳香微寒,散邪解暑而不伤津液,且可健脾和胃,清热化湿;银花“清络
中风火湿热,解瘟疫秽恶浊邪”(《重庆堂随笔》卷下);连翘“能透肌解表,清热逐风,
又为治风热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  “连翘、银花辛凉解散,以清上焦之暑
热”(《成方便读》卷3),三药辛凉宣散,清透暑热,共为臣药。湿为阴邪,非温不化,
故以厚朴苦辛性温,燥湿化滞,行气消闷,助香薷理气化湿,用为佐药。诸药相合,共
奏祛暑解表,清热化湿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清温合用,以清为主,银花、连翘之凉,正合暑为阳邪,
非凉不清之旨,香薷、厚朴之温,正合湿为阴邪,非温不化之旨;二为集一派辛味药,
辛温以散在表之寒邪、化内蕴之湿滞,辛凉以清内郁之暑热。
    本方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之香薷散加银花、连翘,以扁豆花易扁豆而成,
故名“新加香薷饮”。
    [类方比较]  本方与香薷散同属祛暑方剂,两方中均有辛温之香薷、厚朴,具有解
表散寒,化湿和中的作用。香薷散重用香薷,人酒同煎,为辛温之剂,且伍以长于健脾
和中利湿之扁豆,散寒解表、化湿和中之力强,主治暑令感寒挟湿,寒湿均较盛之证。
而本方香薷量小,又加金银花、扁豆花、连翘诸辛凉轻清之品,药性偏凉,为辛温复辛
凉之剂,清热祛暑之力强而化湿和中之力弱,主治寒邪束表,暑湿内蕴,暑为寒遏,寒
轻暑重之证。应强调指出的是,新加香薷饮具有清热祛暑之功,而香薷散则不具备这方
面的作用。因此,两方的适应证不同,本方证为暑湿兼寒,而香薷散证则为阴暑。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辛温与辛凉合剂,是为暑湿内蕴而兼寒邪外束之证而设,临
床以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重酸痛,面赤口渴,苔腻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暑热重者,加青蒿、滑石以清热解暑;里热炽盛者,可加大黄以清热
泻火;湿偏重者,加藿香、茯苓以化湿利水。
    3。本方现代常用于夏季发病的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疾
病,属于暑湿兼寒者。
    [使用注意]    、
    1.若汗自出者,不可用之;用后汗出,勿再服,以免过汗伤阴。
    2.使用本方,一般不宜热饮。
    3.本方药含有较多挥发性成分,故不宜久煎。
    [源流发展]  本方出自清。吴瑭《温病条辨。上焦篇》卷1,用治手太阴暑温,形似
伤寒,面赤口渴,但汗不出,右脉洪大,左手反小。吴氏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他根据
《内经》中的三焦概念,在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热病的传变规律,用三焦辨
证论治温病。吴氏谓:“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病条辨》卷1);上焦温
病,邪在肺卫者,治以轻清宣透,药用辛凉,“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温
病条辨》卷1)。本方即为吴氏治疗上焦温病的代表方剂之一。吴氏善于借鉴他人之长
化裁新方,如辛凉平剂银翘散是受叶桂的启发,而本方则是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
2之香薷散,去方中扁豆之呆滞,加入银花、连翘辛凉解散,扁豆花清热解暑,变辛温
之剂,为辛温复辛凉之剂。后世医家将本方加减变化,主要用于夏季外有表寒,内蕴暑
湿,暑为寒遏,病在上焦的各种证候。
    [方论选录]
    1。吴瑭:“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证如上条,指
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言。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实为异,故用香
薷饮发暑邪之表也。按香薷辛温芳香,能由肺之经而达其络。鲜扁豆花,凡花皆散。取
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恶其呆滞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
花为最,如无花时,用鲜扁豆皮,若再无此,用生扁豆皮。厚朴苦温,能泻实满,厚朴
皮也,虽走中焦,究系肺主皮毛,以皮从皮,不为治上犯中。若黄连甘草,纯然里药,
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连翘、银花,取其辛凉达肺经之表,纯从外
走,不必走中也。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
此方香薷、厚朴用辛温,而余则佐以辛凉云。下文湿温论中,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热
也。”(<温病条辨》卷1)    .
    2.雷丰:“香薷辛温香散,宜于阴暑而不宜于阳暑也。盖阴暑无汗,用香薷以发之;
阳暑多汗,用之能无害乎?李时珍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犹冬月之用麻黄。由是论
之,其发表之功可见矣。今人不别阴阳,一概用之则误甚。”(《时病论》卷4)
    3.张秉成:“夫夏月暑热炎蒸,人在气交之中,似乎得风则爽,何得有暑风之证?
然风有虚邪贼风,从克贼之方来者,皆能致病,故感之者,即见发热无汗之表证。香薷
辛温芳香,能由肺之经而达其络,以解外感之风邪。扁豆花产于夏月,凡夏月所生之
物,均能解暑,又凡花皆散,且轻清人肺,又能保液存阴。连翘、银花辛凉解散,以清
上焦之暑热。厚朴辛温苦降,能散能宣,燥湿而除满,以暑必兼湿,故治暑方中每加厚
朴,相须佐使,用其廓清胸中之湿,使暑热自离而易解耳,决无治上犯中、治热用温之
害也。”(《成方便读》卷3)
  4.曹炳章:“如上条但汗不出者,宜吴氏新加香薷饮。服香薷饮后得微汗,不可再
服,重伤其表。因暑热伤气,最忌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依法治之。”(《暑病证治要略》下编)
  5.冉先德:“本方名'新加’者,此即香薷散加银花、连翘,改扁豆为鲜扁豆花组
成,与香薷散相比,香薷散治暑令之寒湿,本方则治暑兼清湿热。方中银花、连翘、扁
豆花辛凉透表,祛暑清热;香薷、厚朴祛暑化湿,且香薷能增强银花、连翘之发汗解表
之力,五药合用,辛凉透达,涤暑清热,共成治暑兼清湿热之剂。”(录自《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6.李飞,等:“本方是从《局方》香薷散加味化裁而来,为治疗暑温初起,复感于
寒,以致暑温'形似伤寒,的有效方剂。由于外感于寒,恶寒无汗,仍以香薷发汗解
表,祛暑化湿为君;因为内湿不重,暑热内蕴,发热、面赤、口渴,故以鲜扁豆花之清
解暑热易化湿和中之扁豆,并加银花、连翘辛凉芳香之品,清透暑热为臣;厚朴化湿除
满为佐。全方合用,共奏祛暑解表,清热化湿之功。《局方》香薷散与本方证相比较,
外感于寒的病机相同,然前者内伤偏于寒湿,后者偏于暑热,故吴氏称此方为'辛温复
辛凉法’,以示两方的区别。至于方中仍保留厚朴辛温化湿,吴氏自释:'温病最忌辛温,
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张秉成总结:'治暑方中每加厚朴,相
须佐使,用其廓清胸中之湿,使暑热自离而易解耳,决无治上犯中、治热用温之害也。,说明
厚朴在方中有重要的配伍意义。”(《中医历代方论选》)
    [评议]  本方源于《局方》香薷散,吴氏以“新加”冠于“香薷饮”之前,并在方
名后注释:“辛温复辛凉法”,提示其立法与香薷散不同,为一“新”方。冉氏、李氏等
进一步比较二方的组成、功效及主治之异同,均可说明本方确非香薷散之简单加减,实
已超出香薷散范畴。注家认为,药用香薷仍为发暑邪之表,加银花、连翘,取其辛凉达
肺经之表,扁豆用花,为取其清芳解暑。雷氏认为,香薷辛温,宜于阴暑,若“不别阴
阳,一概用之则误甚”;曹氏亦告诫:“暑热伤气,最忌表虚”,故临证须谨识吴氏“但以
汗不能自出”之嘱,属表实之证方可用之。另外,吴氏论香薷、厚朴时提出:“温病最忌
辛温,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为辛温法治疗暑病提供了理
论根据,被后世奉为圭臬。
    [验案举例]
    1.冒暑受寒  《江苏中医》(1995,3:35):某女,39岁,1989年7月工8日初诊。自
诉2天前白昼外出受暑,夜归纳凉感寒,翌El高热畏冷,头痛胸闷,烦躁不安,口渴欲
饮,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体温:39.8℃,X线胸透正常。证属冒暑受
寒,暑热内伏,寒邪郁表。治以祛暑解表,方用新加香薷饮加生石膏。服药2剂,身微
汗出,体温降至37.9℃。原方又服2剂,热退身凉,诸症悉除。
    按语:患者昼感暑热,夜受寒邪,暑热内炽则高热、烦渴,寒凉郁表则头痛、畏
冷,故用本方加石膏清泄暑热,宣散表邪。
    2.暑咳  《江苏中医》(1995,3:35):某男,22岁,1987年7月20日初诊。患者5
天前外出受暑,晚间纳凉感寒,当即身热咳嗽,头痛恶寒,服止咳退热药未效,终日咳
嗽频作,咽部发痒,吐痰色白,胸脘痞闷,口渴,纳呆,尿赤,大便2日未行,舌苔薄
腻微黄,脉濡数。体温:38.8℃,胸透正常。辨证为感暑受寒,肺气失宣,拟祛暑化
湿,清宣肺气,投新加香薷饮加桑叶、杏仁、川贝母、炒牛蒡。服药4剂,咳嗽明显减
轻,发热已退。原方去厚朴,再进3剂,病愈。
    按语:本案为受暑感寒,致肺失宣肃,痰阻气逆,故用止咳退热剂不效。后用新加
香薷饮清热祛暑,解表化湿,合桑、杏、贝母之类宣肃肺气,化痰止咳,方合病机,故而取效。
    3.暑呕  《江苏中医》(1995,3:35):某女,48岁,1988年8月12日初诊。患者昨
晚突然胸闷,恶心呕吐4次,吐出食物及黄水,饮食不进,恶寒发热,心烦口渴,大便
溏,小便短赤,舌苔白腻微黄,脉濡数。体温:38。7℃。此乃暑湿蕴中,胃失和降。治
以清暑化湿和中,投新加香薷饮加藿香、制半夏、姜竹茹。服2剂后,呕吐已平,身热
亦除,唯胸脘仍闷。按原方再进3剂,药尽病除。
    按语:本案为暑热挟湿交困于中,胃失和降,湿浊上逆所致。以新加香薷饮清热祛
暑,加藿香、半夏、竹茹芳香化湿,和胃止呕,药证合拍。
    4.暑泻  《江苏中医》(1995,3:35):某男,30岁,1989年7月25日初诊。主诉劳
动感暑,又进瓜果生冷不洁食品,于今日凌晨2时突然恶寒发热,随之腹泻稀水如注,
无粘液,昼夜已泻10余次,肛门灼热,口干渴饮,不思饮食,小便短少。舌红、苔黄
稍腻,脉濡数。体温38.6℃,大便常规:粘液(一)、白细胞(+)、红细胞(一)。证
属暑湿泄泻。治宜祛暑化湿,清热止泻,药用新加香薷饮加六一散、葛根、黄连。服药
3剂,泄泻减少为每日4—5次,体温降至37.5℃。原方再进2剂,泻止热退。
    按语:本案为外感暑热,内伤生冷,致恶寒发热,暴注下迫,屑表里两感。用新加
香薷饮意在祛暑解表化湿,加六一散、葛根、黄连为清热解表,化湿止泻。
    [临床报道]
    1.流感  以新加香薷饮变化(原方去扁豆花、厚朴,加青蒿、板蓝根)为基础方,
治疗夏季流感96例,有较好疗效,平均热退为1.77天,自觉症状消失平均为2。1天[u。    .
  2.小儿夏季感冒  以新加香薷饮加减治疗小儿夏季感冒150例。基础方:香薷、
扁豆花、厚朴花、生石膏、大青叶。鼻塞流涕加防风、荆芥;咳嗽加杏仁、炙前胡、炙
紫菀;腹泻加煨葛根、防风、炒白术;食欲不振,舌苔白腻加藿香、砂仁(后下)。每
日1剂,水煎分2次服。若患儿体温超过39℃,按常规注射氨基比林。连用2剂后,
体温降至37.3"C以下,1周内不再回升,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者139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