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前排左一为钱宝森。李玉声先生供图。 “整云手”也是身段基本功的一种。在练心劲和由心劲带出来的形体动作各方面,其意义和“轱辘椅子”相同。区别只在于:“轱辘椅子”是坐着练,偏重于走心劲;“整云手”是站着练,既练心劲也练“形”。 为什么叫“整云手”呢?从动作方面讲,这种云手比一般云手的动作多,而且完整,所以才叫“整云手”。因为它是练基本功用的东西,整着用(就是把这一个”整云手”练全了)在舞台上是见不到的。可是在戏曲演员表演的舞蹈身段里,这些动作时常是被拆着使用的。戏曲演员要是能把“整云手”练好,就好比盖楼房砸地基砸得更深一些,地基砸得瓷实,可以多盖几层楼;演员功底儿打得深,对舞蹈动作的运用,自然能够随心所欲;而且使出身段来就能不僵不板,自然好看。 在练“整云手”之前,应该先练练“云手榫儿”【“榫儿”俗称榫子,就是一般木器家具上两部分结合的地方。它的形状是一块木头上做出凹的形状,另一块木头上做出凸的形状,这两块木头是恰好能插在一起的。】”云手榫儿”是起“云手”之前的舞蹈动作。这个动作不仅是“整云手”应该用,练习其他各种”云手”的时候也应该把它用上。用“云手榫儿”有什么好处呢?练它练习惯了,在使用身段的时候可以避免“跟手”、“随手”、“一顺腿【动左胳膊的时候左腿也跟着动起来】”等等毛病。 “云手榫儿”的准备姿势是这样: 练功的人假定是在舞台上练习,身子要站在天幕的前边。后背和天幕要隔一脚的距离(这样是为了好找规矩)。两脚站成丁字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气要平,劲要松,既不提气也不沉气(因为一提气或是一沉气,身上一拿着劲就显着僵了)。 舞蹈动作是这样: (1)上身向左前方斜揿。(见图) 倾斜到左肩头和左脚尖儿上下相对时,气稍微往下一沉,前后手就换出来了——左手往前伸,做到“前手不离马面”;右手向后走,做到“后手不离胯”。这时候两只胳膊的形式是前后张开(见图)。 (2)两只胳膊继续地向前后张开,左肩头好像有人用绳子扽着似的,身子还要向左前方倾斜。倾斜的程度,以脚不离开地为止。 (3)顺着身子向左倾斜的劲头儿,左胳膊随着向前伸展。伸的时候要立着左掌,好像用掌往下切的意思,但是手不要用劲,只能用左膀的虎头儿往下沉。左胳膊随向前伸随往起抬,抬到高度与肚脐取平时(见图), 往起一提气,向左稍微转肚脐,左胳膊就抬得与左乳相平啦。 (4)左手遥对着左乳的时候,左胳膊先不要伸直,要保持一定的弯度。弯得要像弧线形,但是弯度要适可而止,也不要弯得太大了。 (5)紧跟着稍微向右一转肚脐,右膀子往下一沉,左膀子往起一抬,上身就显出一个小弯儿来(但是这个弯儿不要做大了,不要太显形了;太大太显形就不好看了)。胸口往前一撞,左胳膊随着就伸直了;同时右手再稍微向后一杵(见第图)。 (6)气稍微往下一沉(要慢一点沉,不要显出砸气来),右肩往下一轧,左胳膊随着往起一抬。左手自上而下,由前向后,奔自己的左肋绕一个小圈儿(绕的时候,胳膊要圈圆,不要露肘);右手就自下而上、由后向前往出一伸。在左手绕到身后斜对着脊椎骨、碰着天幕时,右手也就向右前方伸出去了(见图)。 (7)上身由右往左晃半个圈儿,胸口往前一碰,提着气,用背向后一贴,气再往下一沉,两只胳膊就该往起圈了——上身再由右往左晃半个立圈儿,随着这半个立圈儿的晃动,左手由后向前一转,也就是自右向左转腕子,转完,掌心向上一翻,移到身前,手的中纹要对着肚脐;同时右手自下而上、由外往里,掌心向下,高举到额前,大指的尾节要对准眉攒的坑儿(这是老生角色用的姿势)。 “云手榫儿”到此为止,下面就是“整云手”的动作。 “整云手”的准备姿势,也就是“云手榫儿”最后的一个动作——两脚站成丁字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底(左)手的中纹对着肚脐,上(右)手高举,大指的尾节要对准眉攒的坑儿(见图)。 两只胳膊撑圆,不要露肘。 两只手放置地位的前后,要怎样的要求呢?如果上手落下来,它的掌心能和底手的掌心合在一起,就合乎标准了。 “整云手”的舞蹈动作是这样: (1)气往下一沉,肚脐向右一转,底(左)手随着肚脐的转动向右平推;上(右)手也随着开始往下劈掌。左手推到对着右脚尖的时候,右掌往下劈,就劈到右手的虎口,对着右眉毛。 (2)肚脐再由右往左转,左手从对着右脚尖的地方,掌心向上,平着往左画弧线,画到对着左脚尖,再长着膀子往左画(见图); 同时,胸脯向前扑着,右掌继续往下劈,劈到右胳膊放平了为止,高度要比右乳稍高一点儿。肚脐转正之后,两眼的眼神要看着右前方脚尖的地面;身子还要向前扑着(见图)。 (3)这一节的动作,要四方面同时进行:肚脐由正中向左转,要转到胸口对着左磕膝盖;两眼的眼神,要由右脚尖前方的台面看起,随着肚脐的转动,眼看着台面向左移,移到眼神看到左脚尖前方的台面;左手的虎口用劲由左而右、自上而下扣腕子,慢慢地往里裹,把掌心扣了下来;右手的腕子用劲往下劈,劈到把右掌立起来。这四方面的动作都要以腰为枢纽,同时进行。 (4)两眼的眼神看着左脚尖前方台面的时候,头要“艮”着点儿,皱眉、瞪眼、气往下沉。脊背向后一贴,头随着稍微往起一抬,提气拿神,两眼平着往前一看,左右膀子同时往起一撑。 (5)胸口往前一碰,右肋往外一长,右胳膊随着往起一抬;同时左胳膊就稍微往下一沉。这时候左掌要自下而上地往起舀,随舀随向右走,左掌走到与右腿磕膝盖遥对着时,掌心就整个翻过来,向上啦。右掌抬的高度,也就和自己的嘴取平了。在左掌往起舀的时候,两只眼的眼神要由平看放了下来,要看着台面,由左往右走,随走随着由下往上看,直到看见右掌为止。 (6)胸口再往前一碰,两个膀子往开了一张——左手掌心朝上,自右往左走,一直走到对着左腿的磕膝盖;两眼的眼神也随着由右向左移动,直到看着左手。这时候随着轧右肩,右手随着由上往下绕一个弯儿;同时抬左肩,往起举左掌。当左掌举到和两眼取平时,腰往后一撤,左手就攥成空拳,对着自己的鼻子好像是要往下砸的意思;同时右掌随着往前一伸。 (7)左手攥着空拳,高举到遥对着自己的眉攒,两眼看着它(见图), 往里裹左肘。等左肘裹到对着胸口了,上身就向后一贴(以脚不活动为度),左肘逐渐往下沉,左手攥的空拳也随着直着往下拉——经过鼻子、胸口、一直拉到对着了肚脐。同时,右手向右划,自上而下划一弧线,划到右胳膊耷拉下来,落到对着右胯。 (8)上身自右向左一晃,右胳膊随着向左一甩,左拳一穿右肘,右掌一点左腕(见图)。 (9)脊背向后一贴,左手攥着拳,左胳膊往前一撑;右手立着掌,稍微往后一拉,叫虎口对着了自己的胸口。这时候一杠、两杠,到了第三杠的时候,右掌向前一推,肚脐向右一转,头随着向右一扭,叫下颏对着右乳。 (10)紧接着肚脐由右向左一转,头也随着向左扭,头扭正了,下颏就对着胸口了,右掌再用力向前一推(见图)。 肚脐再由左向右一转,眼领着手走,右掌随着向右拉开。右膀子晃一下,左膀子再晃一下。右肩头往右一冲,胸口往前一碰;左肩头再往左一冲。在左肩头往左冲的时候,右脚跟向右一移,离开了左脚(两只脚就前后错着了,脚尖同时向前,都朝着一个方向)。两只胳膊撑圆了,两脚往一起一并,仍归丁字步;两眼向前看,拿神亮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