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思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就是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构思谋划的过程。 运思,也称“发想”。指运用心思,在写作中科学地、积极地进行全部思维活动。
写作运思如抽丝,在一团乱丝中拣取一个丝头,要把它从错杂纠纷的关系中抽出。有时一抽即出,有时须绕弯穿孔解结,没有耐心就会使紊乱的更加紊乱。
运思又还比射箭,面前时悬鹄,箭朝着鹄发射,有时一发即中,又有因瞄不准确,发力不当,箭偏离鹄的。习射者要不惜努力,多次尝试,总有一中。
善于运思者,能科学地运用大脑,始终围绕一个问题,调动大脑中储存的各种信息,接通许多触点,使思路活跃开阔、严密畅通,从而把问题思考得深入、细致、全面,有助于主题的提炼、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运思有自由运思、拓新运思等。 一、创新性。写作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新是写作运思的目标。古今中外的文章家都强调运思的这个特点。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因此,运思追求的是"脱套去陈","见从已出"。创新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创新,常常是辛苦的、艰难的,甚至需要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创新性体现在写作的各个环节上,必须在各个环节上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求美性。运思的整个过程贯穿着写作者对美的追求。不仅追求内容美,还要追求形式美,并且总是希望自己的文章或作品能绘读者以美的享受。要使作品达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需要写作者的多方面努力,主要是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立意要既新颖又深刻;结构要有创造性,敢于"标新立异";语言使用上既符合"约定俗成"的原则,又要进行艰苦的提炼、加工;还要根据文章体裁、读者对象灵活地使用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段,尽可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灵活性。运思中的思维活动是十分灵敏和活泼的,常常不是线性的、连贯的,而是跳跃的、变化的。作者沿着某一个思路进行思索,当受到阻塞时,可以继续钻研,冲破障碍;也可以改换方向,从一个新的思路去思索。在运思中,思维的触角时时伸向四面八方,选择最佳的运思角度,保证思维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进。作家路遥认为,运思不能死板地固执于一点,也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多折腾几次","多折腾自己,不要让自己轻松地滑过去。"(路遥:《小说创作答问》)这种"折腾"正是运思的灵活性所决定的。许多著名作家都是由于自觉地把握了运思的灵活性,在写作中就不厌其烦地多次运思以寻求最佼的构思。
四、贯通性。运思的贯通性是指不论写什么文章,都要使思维的脉络连贯、畅通。这就是古人论文时强调的"文气"、"文脉"必须贯通,要"首尾一体"。
所谓"文气",有着两个因素:其一是思路--内在的逻辑力量,其二是语气--外在的表现形式。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前人认为,文气的贯通,表现在思路上,就是要合理、有序、连贯、周严;表现在语气上,则是要力求自然、连贯、流畅、通达。在运思中,一般作者都很重视思路的贯通,而对语气上的问题则较少留意,这是须注意的。
五、综合性。运思不是以单一的思维方式进行的,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综合活动的过程。在运思中,直觉、联想、想象、灵感、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都在积极地活动着,对运思的结果产生着效应和影响。而且,意识、下意识、记忆、感情也参与其中,发生着积极的作用。
六、个体性。运思是由作为写作主体的写作者个人所进行的。任何文章或著作在写作时,其运思都表现出写作者的个人风格,使运思具有个体性的特征。即使是由几个人合作撰写的文章或著作,在全文或全书的体例、语言、文风等方面有统一的要求、规定,然而在执笔人员对其所分工撰写的部分进行运思(构思)时,也是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他的个性。这是因为,一个写作者的运思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它在集体合作撰写文章或著作时也无法磨灭,而是会表现在运思的过程中。所谓"文如其人"、"风格即人",就讲的是运思的个体性。 一、自由运思法。作者思维活动不受任何预定的路线、目标的限制,而是自由自在地进行,"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感知开始,作者的思维机制就无拘无柬地运行起来,各种思绪和各种记忆中的表象会连翩不断地呈现,既有形象思维在作用,又有抽象思维在活动。在这种自由运思中,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都是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是像泉水涌出来的,又像溪水流出来的。
文学创作中的意识流,属于自由运思的范畴。"意识流"这个名称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于1884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斩不断的"流",而不是片断的衔接,因此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中作为文学创作的意识流方法,主要是指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象征等构思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
掌握自由运思的方法,要靠学习、借鉴,要靠自己长期的写作实践,去运用,去体会,由"生"而"熟",由"熟"而"巧"。
二、命题运思法。命题运思又称为限定运思。写作训练中,学生作文时经常要进行命题运思。其方法是,首先对教师的命题及要求进行思考,也即审题,弄清题目的含义、要求的文体和写作的范围;然后根据命题要求选择材料,确定中心,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由于题目是他人定下的,因而作者的思维活动受到了限制,必须朝着规定的写作目标进行运思,并通过运思达到这一目标。
与自由运思相比,作者进行命题运思时不能无限制地自由选材、自由立意、自由联想、自由定体(体裁),然而作者可以在命题的规定性之下充分发挥运思的主动性,仍然能够使运思取得良好的结果。这是因为他人命题之后并未完全限定作者只能使用某一类材料,确定某一条思路表达某一种思想,写出某一样感情,而是在这些方面都留有广阔的天地,运思的进行还是比较自由的。前人写旧诗,标题常?偶成"和"赋得"的词语,所谓"偶成"就是自由运思写作的,而"赋得"则是定题分韵后再运思的作品。
三、形象运思法。这是写作运思中的形象思维方法。这种形象运思法,是一种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思维方法。在文学创作中,它不仅始终不离开生活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形态,而且驰骋着想象、饱和着情感,围绕艺术形象的萌生、发展、成长的过程而进行思维。其思维的结果,不是以抽象的结论,而是以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来揭示出生活的某些本质或规律。
形象运思法在写作者进行运思的过程中,是与艺术感觉、情绪记忆、联想、想象等交融在一起的。阿·托尔斯泰说过?我是通过感受、愿望和意志钩冲动来思维的。""我与世界联系在一起,我用我全部心理的和生理的动作,用我的整个存在去对形象的综合与运动作出反应。"(阿·托尔斯泰《论文学》)形象思维并非与理性无关的,而是和抽象(逻辑)思维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
能否正确地运用形象思维法来进行写作,取决于写作者的思想水平、生活经历、文学素养及掌握艺术技巧的程度。初学写作者要通过多练和运用情绪记忆、联想、想象来掌握形象运思法。
四、抽象运思法。这种运思又称为逻辑思维或理论思维方法。所谓抽象运思法,不同于感性的直观,它是对于客观事物抽象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抽象运思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者是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但它们不是平等发展的,而各有特殊的思维规律。抽象运思法在议论文、杂文、评论(思想评论、文艺评论、新闻述评等)、学术论文写作中经常运用,在文学创作中也同样地存在着。初学写作者可以通过辩论、演讲、发言、写议论文等,掌握抽象运思的方法。
五、创造运思法。创造运思法的主要内容是灵感(顿悟)思维或称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写作必须使用创造性思维来进行运思。钱学森曾说:"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他又指出,灵感好像是形象思维扩大到潜意识的结果。
人脑接受外界信息有几种可能性:一种是信息到了人脑之后,经过显意识,就是人对意识到的思维过程进行加工;另一种是人脑的独立的潜意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再加工,但人并没有意识到,看来人不光是一个自我,而是好几个自我,这在国外称为"多个自我"。假如一个很难的问题,在这些潜意识里加工来加工去得到了结果,这时可能与我们的显意识沟通了,一下子得到了答案,这就是所谓"灵感"。
要获得灵感,首先要勤于思维。柴可夫斯基说过:"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她不爱拜访懒惰者。"其次要善于用脑。这里的关键在于作者要选择自己用脑的"最佳时间",充分发挥大脑的多功能的机制作用,用有意识调动潜意识,从而诱发灵感。
六、想象运思法。想象运思作为一种运思方法,指的是作者进行回想、联想和想象来处理、加工材料,升华和提炼主题的思维行为。
首先,早已储存在作者头脑深处仓库中的印象,由于外界的刺激或主观的探求,被启发出来,鲜明地浮现于脑际。这时在头脑中呈现的形象是过去直觉印象的再现,因而称之为回想。它是形象的记忆,但已不同于一般的记忆。回想在文学创作构思中十分重要。在写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时固然需要,写游记、自传、回忆录之类的文章就更离不开视觉印象的回想。
其次,在进行回想时,常常会从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有的是接近联想,有的是类似联想,又有的是对比联想,还有的是象征联想,以及推测联想。比如李白为了写他与汪伦的友情,经过运思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因友情的深而联想到潭水的深,并用夸张了的深千尺的潭水来作比喻。其它许多优秀诗词中的比喻,也是联想的结果。回想和联想中的形象,都是来自作者头脑以外已有的事物,而想象的形象则是作者自己头脑创造的产物。当然,这想象的形象也是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依据的。
对上述运思方法的理解与掌握,不能只凭记忆,重要的还在于实践,要与立意炼意、聚材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润饰修改等结合起来,使之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