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设情意浓浓的语文课堂

 江山携手 2016-01-07
    语文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课程广度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悦目,或动人心魄;从课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丰富文化底蕴。可见,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理解文章,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使语文课堂洋溢人性之美呢?
    一、教师的感染,点燃情感
   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所以,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受,理的启迪,老师的语言必须做到情真辞切,真挚感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自己的语言功底打扎实,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只有老师的倾情投入,才能把情感传染给学生,引起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其次,教师要广采博览,钻研教材,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深入地剖析作品,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
    就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和于永正老师的课,他们语言的魅力和上课的激情无不让我敬仰,让我崇拜。讲到欢快处,学生笑意盈盈;讲到悲伤处,学生潸然泪下;讲到豪放处,学生热血沸腾……听课的老师们都惊叹于他们对课堂组织的收放自如,与学生对话的心有灵犀,教学效果的自然天成……正因为有了厚实的情感铺垫,而后学生波澜壮阔的情感触动和体验,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不足为奇。
    二、教材的挖掘,品味情感
    我们的语文教材,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新教材中有许多是古今中外名篇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1、激情导入,诱发情感 
    课堂上,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乃至激发内在情感的作用。我在教学第七册《长城》一课时,曾精心设计以题词导入教学。课始,激情地朗读了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我到过世界上的许多的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 “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美国总统克林顿。激情的朗读之后,我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纷纷发言:“我感到自豪,长城真伟大!” “我真想现在就去长城看一看。” “我很兴奋那么多的国家领导人由衷赞美我们的长城,我为长城而感到骄傲!”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真实感受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2、抓准主线,融情入境
    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情感主线。人教版第七册中《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我们可以围绕台湾青年无私为大陆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献骨髓的感人故事,为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桥为主线创设情景,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画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所画的句子,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
    3、个性解读,情自心生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给学生们的感受可能是多方位的。上课时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给予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如教人教版第七册《去年的树》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体会小鸟回来,并没有看到树,看到的只是树根时的心情,并且不是仅仅让学生停留在体会出小鸟“伤心”的心情,而是进一步让学生大胆想象,反复解读文本,进行个性化的理解。结果,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有的说小鸟当时很着急,有的说小鸟很费解,有的说小鸟很失落,有的说小鸟很奇怪……看,多精彩呀。正因为尊重、珍视学生们的个人体验,所以,学生们的感受虽然不同,但都说得那么精彩,处处动人,真正达到“情到深处泪自流”。
    4、注重生成,激情助悟
    在语文课堂中,仅有课堂中已预设的富有激情的语言,或教师自身的倾情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生成的情感资源,将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的情感高潮。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有很多感悟,细细地咀嚼、捕捉,也能激起千层浪。如人教版第六册《妈妈的帐单》一文中,学生围绕妈妈该不该付帐单展开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学生这样感悟:妈妈不用付帐单,因为我觉得我们的生命都是母亲给的,怎么能再收母亲的钱呢?是啊,这样的感悟多好,我就顺势引导,在你的生活中母亲给予了你什么?一下子唤醒了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谈到,在我回家的路上,妈妈把唯一的一件外套披在了我身上;在我过生日的时候,妈妈早早地为我准备好了蛋糕,在我睡着的时候,妈妈经常会帮我盖被子……一份感悟,它的外延原来可以这么广。学生看似平淡的感悟,哪怕是只言片语,如能敏锐地捕捉,也是宝贵的资源啊!
    三、情景的再现,深化情感
    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我用的最多的是语言情境,把作品中事物,人物形象加以描摹,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
    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的主题,借助音乐,运用录像、课件等科技手段,创设某种情境,为情感的课堂服务,为学生的感悟服务。人教版第七册第一课《观潮》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之时”一段时,可以让学生先观看录象,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四、生活的实践,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对文章的感悟与人生的感悟有机的结合。“说”与“写”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学生的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第八册《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极有时代感,课文主要讲了中彩之后,父亲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诚信的品质战胜了财富的诱惑,终于把不属于自己的小轿车还给别人的故事。“中彩,得到意料之外的财富 ”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好事,尤其是在当今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社会。在理解课文时,不仅可以结合父亲的表现,还可以通过向社会的延伸,来帮助学生理解诚实、有信用是可贵的精神品质。我曾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碰到这件事,你将会怎样做?为什么?” “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你怎样看待诚信?”组织展开小小辩论赛,学生情绪高涨,发言热烈,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澄清认识中的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课后,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了以“诚信”为题的短文,文章声情并茂,语言通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情感因素,用心创设情意浓浓的语文课堂,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与理解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努力为学生树立高品位的审美观,铸造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