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的呼唤 情的交融

 江山携手 2016-01-07

             

   《掌声》 这篇课文写了一个身有残疾的孩子英子,在全班同学掌声的鼓励下,终于有勇气走上讲台有声有色地讲故事,课文的内容粗粗看来并不是很难理解,但是从故事背后表达出来的“让我们珍惜别人送给我们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了把掌声献给别人,以及对残疾少年面对生活坚强的精神赞美,并不是学生一读就会的。为此我努力营造一堂情意交融、开放、扎实的语文课。让爱的掌声响起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一、创设情境,一步一悟进文本

    课文是以英子的性格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抓这一条主线,借助两次掌声,抓重点句,让学生揣摩英子的心理,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了解“掌声”背后的力量。让学生受到启发。

    教学中,我先请孩子们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让孩子们谈谈对英子的印象,通过抓“默默、总是、早早”等词体会英子的自卑,再让孩子们读第四小节,谈对英子的印象,抓“说笑游戏、主动”等词语,让孩子们体会英子的自信。再质疑,是什么让英子从一位自卑的孩子变成一位自信的孩子,引出掌声。每一层都为孩子们创设情境,让孩子在说中理解文本,在读中理解文本,这样,孩子们不知不觉地走入文本,走入英子的内心世界。

    二、走进文本,一字一句扣心弦

    整堂课,我的情感随着教学而波动,我的情绪体验完全走进了文本,我的孩子们也一样学得快乐。通过我的导语、情境的铺垫,孩子们读得精彩时,及时评价,让孩子们走入了文本,让学生读到犹豫时,我创设情境,走到一位孩子面前问:“英子,英子,你愿意上去吗?”她们会说:“我害怕同学会歧视我,我不敢上去。不上去,新来的老师要批评,上去,又怕同学们会嘲笑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呀?……”在孩子们走进英子的心灵深处时,他们是深有感触的,这时,我就及时抓朗读,孩子,英子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如:当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假如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有什么话要对英子说的。孩子们想说的话真的是太多了,我就说:“孩子们千言万语,此刻让我们把想对英子的话都化作热烈的掌声吧!”这时孩子的情感被激活了,读得特别的好,我再引导:“让我们的掌声再热烈些,持久些。”这一次孩子们的朗读更好了,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文本。当孩子们给了英子两次掌声时,我引导:快把这两次掌声鼓起来吧,英子在掌声里,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话语在英子心中涌动,英子你想说……就这样孩子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了英子从自卑到自信的过程,更感受到了掌声包含的,不仅仅是同学的鼓励、赞扬、肯定,更是同学们对英子深深的爱呀。

    三、掌声响起,一举一动总关情

    在教学中,每当孩子们回答精彩时,我让孩子们把掌声献给他,当某个孩子没勇气发言时,我送给他掌声,当孩子的朗读,读出了他内心的感受时,我让孩子们自己给自己鼓掌,在课结束时,我又让孩子们把掌声献给自己。让学生在掌声中成长。看着孩子们因掌声而激动的脸庞,我不仅也深深地感动了,不经意的掌声对孩子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也许,一次掌声就是孩子们点滴的进步呀,整堂课我适当地用掌声来代替老师的评价,让情与爱融入了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四、课堂写话,一思一练铭记心

    我总觉得三年级的孩子,小练笔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在课的最后,让孩子们写一写:(从英子的变化中,你肯定有很多话想说,请你把想说的话写下来,你可以是跟英子说的,可以是跟同学说的,更可以是对自己说的。)在学生汇报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写得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体会。这样在短短的40分钟里,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融入了这节课。我在想,如果我们的课堂,适当的穿插一些小练笔,孩子们的写作水平肯定会有所提高的。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繁茂的枝叶,一堂课的精彩莫过于生长其间的闪光的细节。在课堂中,我努力想让课堂的某些细节闪光,可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

    这节课,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提问的语言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提问语言不够明确,指向性不明,就会导致学生回答错误,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我问孩子:“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看,怎么没一个孩子举手,我就马上换了一个问题:“她是个怎样的孩子?”结果小手如林。另外,我觉得有些问题提的过碎,是因为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少,看孩子只有几个举手,我急得去铺了一些小问题。在教学第一次掌声时,我提了这样的问题:当英子听到如雷般的掌声时,她会说些什么?在教学第二次掌声时,我又说:“当英子听到第二次掌声时,她会对同学说什么?结果,从孩子们的回答来看,总觉得两次英子说的话是相似的,显然这个问题只要提一次就够了。最后,读英子这封信,本来是想用导语五年后,我们的英子——。十年后,我们英子——。几十年后,我们的英子——。我引导,让他们接读,本想让孩子们的情感得以提升,结果发现孩子们三遍读得差不多,这样显得有点画蛇舔足,如过我的过渡语设计得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这样可能会带动孩子们。看来,“一咏三叹”,不是随便就能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