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通行本第七十四章):夫伐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经文——译文〗 若民恒且不畏死, (若民众达到道,且不畏惧死的,也即看破生死。恒:常也,指道), 奈何以杀惧之也? (以杀惧之能奈何民众吗。因为无生死,何杀之有。惧:字取通行本,甲本字酷似袄)? 若民恒是死, (假如民众之恒,是死), 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则行这样有为之道的,我遇到他们就会杀他们,看他们谁还敢行), 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 (若民众达到永恒,且必然畏惧死的话,这畏惧死的原因就是有个“司杀者”不让民恒。显见,这个司杀者,乃是指“有为”), 夫伐司杀者杀,是伐大匠斲也。 (杀掉这个司杀者的杀,是由“伐大匠”去杀的。注意,想修永恒之道,必须杀掉这个司杀者,也即必需杀掉有为,从而达到恒。而杀这个司杀者,必须由“伐大匠”去杀,也即由“无为”去杀。伐:〈广雅〉伐,杀也。“伐大匠”:杀之技艺最高者,这里指无为。斲:音浊,古同斫。字取通行本。甲乙本字左金右酷似凯)。 夫伐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而“伐大匠”之杀,则无有不自毁手中所执刀剑的。也就是说“伐大匠”之杀是不杀。可见,这里的“伐大匠”,指的是无为。伤:毀伤也。手:以手执器亦曰手。〈禮-檀弓〉王事也。子手弓而可)。 【笔记】一,本章核心:无为,才能解脱生死。说的是“不得”之目的。 1道德经,明确提出这一点。后世修行,哪个不是为了解脱生死呢?老子,高明啊。 如果民恒,即是说民众行道,达到不畏惧死的高度,哪个能杀?陵行不辟矢虎,入军不被甲兵,为什么?老子说“以亓无死地焉”。 如果民恒,还畏惧死的话,这样的恒,就不是真的永恒,就没有看破生死。老子说“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没解脱生死,就能杀。 2“司杀者”指有为;而杀掉这个“司杀者”的伐大匠,则是指无为。 已经行道,为什么有的还不解脱生死呢?老子说,这样的行道,有“司杀者”,杀此恒,不让无为,障碍无为。那么,就要杀掉这个“司杀者”。 这样的杀是由“伐大匠”,也就是无为去杀的。而“伐大匠”之杀,则很少有不自毁手中所执刀箭的,也就是不杀而杀。说穿了,无为之杀乃是不杀,乃是救度众生,乃是不争无为而已。 可见,“司杀者”指有为;而杀掉这个“司杀者”的伐大匠,则是指无为。 二,解脱生死,是修行人都能够达到的境界。 不修行人不要猜疑。想知道其中奥妙,只有走入修行大门,才是唯一通路。 三,通行本问题: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1帛书本“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通行本改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删掉关键的恒字,成什么了? 2帛书本“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通行本改成“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修改者层次不到,不悟或说不尊重《道德经》乃是出世间上上之法,大笔一挥,改成世间法。害死道德经,害死老子。 3帛书本“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伐司杀者杀,是伐大匠斲也”。通行本改成“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把道德经彻底世间法化了。这真是罪过。 4帛书本“夫伐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通行本删掉则字,加进有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