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提出好的君主就是技艺高超的工匠

 水木年华138 2017-08-01

作者:杨本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九十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提出好的君主就是技艺高超的工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杀之,敢?大意是,如果百姓不怕死,统治者用“砍头”之类的严刑峻罚来威胁百姓能有什么用呢?如果让百姓怕死,把那些作奸犯科的不法之徒统统杀了,还有谁再敢去送死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大意是,社会上有专门杀死犯人的职业刀斧手,用别人来代替这些刀斧手,就好比外行代替工匠去砍伐东西,这些外行焉能不伤手?

老子说出这样一段话,也是用心良苦哇!

老子生活在春秋中末期,那个时期,各个诸侯国都以增强国力为目的,其实施的治国手段都是增加国库,盘剥百姓,横征暴敛,征兵打仗等等。在物质条件极其贫乏的条件下,统治者仍然实施严刑峻罚,不会有积极的正面效应,只能是激起百姓的反抗和对政府的痛恨。

老子看到了这些弊端,也看到了这些措施可能会给统治者带来暂时的强国效果,但是,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百姓反抗,国家日渐衰落。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爱民如子,以天下苍生生活富足为己任,对百姓实施怀柔政策。

所以,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整天连饭都吃不上,国君还在那闭着眼实施严苛的政令,搜刮民脂民膏,做着称霸天下的美梦,最终也只能是南柯一梦。老子认为,最好的政令还是无为而治,不要总是想着扩大自己国家的实力,整个周朝的天下,各个诸侯国都应该实施无为而治的策略,让百姓在自然的环境里生存,不要有战争,不要有杀戮,不要有血腥,不要有剥削,这才是“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的理想境界。

老子既反对实施严刑峻罚,也反对统治者政策的不公平。老子说“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老子认为,想叫百姓做个顺民也是很容易的事情,统治者把那些经常爱作奸犯科的恶民施以杀头,这叫杀一儆百,足以起到威慑作用。可是,统治者总喜欢拿良民开刀,这是官逼民反哪!整个社会都颠倒了,百姓没有好日子,统治者岂能安安稳稳地把江山传下去?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提出好的君主就是技艺高超的工匠

老子不满于一些君主的治国之策。老子说,“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老子在这里使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君主比作工匠,技艺高超的工匠懂得如何使用木料,每一块木料应该制作什么,每一块木料在物品的什么位置合适,所有的木料如何搭配才能够成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都是有讲究的,君主治国如同木匠做木工活,活儿做得好,一件艺术品就问世了,活儿做得不好,没有了艺术品,反倒可能把自己的手都切破。

这句话和“治大国如烹小鲜”是一样的道理,老子只是在不停地变换说法而已。

老子上述话也是对于一些君主的用人制度大为不满。老子把一些官员比作工匠,技艺高超的匠人使用各种刀具制作精美的艺术品,却不会使自己受到刀具的伤害,而普通人也使用刀具去干工匠的活,不但制作不了精美的艺术品而且还会伤害自己的手,这就是工匠和非工匠的区别。

一些君主专门喜欢阿谀奉承之人,喜欢投其所好之人,做不到人岗匹配,使用一些暴吏、酷吏、蠢吏,国家焉能治理好。

南怀瑾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孔子开的是粮食店,打倒了粮食店,光吃面包牛排是吃不饱的,会吃出毛病的。几十年前打了粮食店,大家的肠胃部出了毛病,所以粮食店是不能打的。道家开的是药店,不病就不需要药店,一旦生病则非要去药店不可。所以老子开的无为之治这一味药是很重要的,碰到这个病,非用这个药不可。佛家开的是百货公司,吃饱饭又没有病,有空去逛逛百货公司,没有空就不去逛。这三家店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都不能打的,打倒了就麻烦了。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提出好的君主就是技艺高超的工匠

74章通行本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

老子《帛书》甲本原文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愳(懼)之也?若民恒是〈畏〉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則恒有司殺者。夫伐〈代〉司殺者殺,是伐〈代〉大匠斲也。夫伐〈代〉大匠斲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