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道文化艺术浅谈

 老刘tdrhg 2016-01-10
        马连道有一年轻茶人,熟知茶人,精通茶禅。此君放荡不羁,棋艺颇佳,且广交良朋,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后来因生意之故,渐落入俗套,结交一帮嗜棋商贾,时有厮杀,尔后便引以为客户。于是乎,门庭成市。但此君时露放荡本性,言辞偏激,常讥讽某些茶人,戏称之茶贩者。追其缘由,谓之毫无品味可言——一则有附庸风雅之嫌,二则有寄生于茶之过,亦连茶商皆算不上,如此糟踏茶品,着实可恶可憎。其实不然。
        茶委实为高雅清幽之物,但绝非孤芳自赏之品,茶与茶道相互包容,茶与茶道融为一体;茶道何其宽容、何其宽广?茶亦何其宽容、何其宽广?茶与茶人同为茶道之源泉,无论茶是否令人生津止渴;是否为茶人谋生来源;是否满足茶人精神需求;是否维系茶人生活;但凡茶人生活中与茶结缘,便当属茶道中人。即便是茶贩,也为茶业流通起到了媒介作用。
        其实,在中国远古时期,茶还充当过货币用来交换货物、食品、奴隶等,即便如此也并未违背茶道之“道”,因为,世间之“道”,如若离开了“使人类活得更加美好和谐”这个根本目标,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是“道不远人”。
        无茶便无茶人,无茶人便无茶道与茶艺。茶是茶人、茶艺、茶道的源泉,茶人自茶中品悟了茶道,由茶而创出了茶艺,茶道将茶、茶人、茶艺统一为“大同”;反之,茶、茶人、茶艺也丰富了茶道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茶道文化是东方文化,连同茶一起,起源于中国,流经于韩国,再流传于日本,继而走向世界。茶道文化是一门隽永的文化,充满着玄机:茶色愈泡愈淡,茶道却愈悟愈深;茶汤最终平淡无味,茶道之道却始终连绵不绝。如此等等。
        大多数国人不理解中国茶道,以为茶道是日本的文化,纯属谬谈。其实,日本茶道仅为宗教文化,从我国盛唐末期才流传过去,尔后借鉴中国茶道,融入禅宗思想及日本本土哲学艺术,创出日本茶道。其实日本茶道是我国唐朝时期禅宗茶道的仿制品,直到如今,日本茶道仍停留在禅宗茶道的层次,一直尚未提高。并且,早在我国远古时期,茶就已经成为古代中国人的食品,并产生了茶图腾文化,图腾便是宗教信仰,倘若日本禅宗茶道也称为“茶道”,那么,在我国春秋之前便已有了茶道的概念。
        目前,我国大多茶道专家及茶学学者皆以唐代陆羽之《茶经》为据,称中国茶道起源于盛唐时期,那么,春秋之前的茶图腾文化又当作何解释?如此看来,与其说陆羽创立《茶道》于唐代,不如相信更早前的茶图腾文化的“茶道”。陆羽的《茶经》只是较为系统地整理了《茶学说》及相关资料,由于是当时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整理茶文化资料,所以被称为茶圣。其实,茶圣应当是汉族的祖先炎、黄二帝,是他们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并用来充当货币,当作一般等价物在市场上流通,于是,茶开始辐射到各地。由于当时语言和文字极少且无记载,因此,只能口述流传,便形成了今日丰富的茶传说。
        我国最早记载茶道的应当是《诗经》,其中有9处都提及茶与茶道,如《邶风·谷风》曰:“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其中的“荼”就是“茶”,“茶”是由“荼”演变而来的。“谁谓荼苦”即“谁谓茶苦”,“苦”为禅宗茶道内涵的“四谛”总纲。“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其实记载了自“茶苦”中悟道,苦后回甘的过程。禅宗茶道思想基础是“禅茶一味”,有“苦”、“静”、“凡”、“放”之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便是由“苦”至“放”,品悟出禅宗茶道的见证。试想西周时期劳动人民遭遇凄惨,苦不堪言,难免会生“放”念,于是“放”下一切,酌茶悟得禅宗茶道“苦”之真谛,食苦茶,而后回味出荸荠之甘了。
        《邶风·谷风》描述了一位妇女忠贞勤劳,帮丈夫度过了穷困日子,但丈夫残暴无理,喜新厌旧,她终于落得被撵的下场。她凄凄凉凉地走出大门,眼看那男人“宴尔新婚”,真是悲痛欲绝,欲哭无泪,其苦如茶。由此处便可看出,该妇早已悟得禅宗茶道:其一,茶虽苦却能回甘如荸荠;其二,宴席上以茶待客,茶竟如兄弟一般亲密无间,可谓“人茶一体”。由此亦可看出中国禅宗茶道早于日本禅宗茶道至少千年,在西周时期,连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就有禅宗茶道感悟,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
         应当说,禅宗茶道最晚也是由西周时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只是由于当时中国尚无佛教,直至达摩将佛教由印度传到中国。盛唐时期,佛家兴旺,僧侣们“日用”茶渐品茶悟道,创出禅宗茶道,尔后终流传到日本。并且,还有当年李世民派遣五百童男玉女去东方寻找不老长生药的传说,或许正是当时,茶与禅宗茶道连同佛教方流入日本。中国茶道直到如今仍在不断发展和提升。当前民间讲究以“艺”示道,即以茶艺示道,而茶艺主要为记载茶人品茶之茶事流程艺术。既然如此,远古时期古人“食茶”过程即使简朴,也应称为茶艺,如此便知:先有茶艺,后有茶道。
        古代茶艺“逝者如斯夫”,并已为当代茶艺所取代,且不适用于当代,这里便不再赘述。而当代茶艺五花八门,以茶定义,百花争妍,却分为三大流派:其一以注重“茶礼”为主,强调饮茶礼节与习俗,以“尊人”为本,可以理解为“佛派茶艺”;其二以注重“茶味”为主,强调泡出好茶味,以“重茶”为本,可以理解为“道派茶艺”;其三以注重“茶文化”为主,强调饮茶的文化品味,以“茶学说”为本,可以理解为“儒派茶艺”。如此三分天下。并且,佛家强调“真善美”;道家强调“自然之美”;儒家强调“和谐之美”,而茶道综合三教之“美”于一体,“和”为一家,突出了茶道之“和”。
        在茶艺中,我们可以发现,任何茶事因素及环节都是以茶为本,以茶为核心的,虽然缺一不可,但都只是茶的衍生之物,不论哪派茶艺,都是如此。总而言之,三派茶艺共筑中国茶道艺术,缺一不可,而道家之茶道为中国茶道的最高的“道”的境界。有人认为,在茶道中,惟有道家茶道为中国正统茶道,理由是:佛教本是印度泊来;儒家只是有茶文化之功,并无感悟过真正的茶“道”;而道家是中国本土文化和本土家教,并且茶道之“道”取自于道家之“道”,茶道中任何事物均能用《易经》来解释。针对这个问题,有人提出质疑:道家提出茶有养生之功,而有许多病人均被告诫不能饮茶,又作何解释?
        这里我们不妨先看一则故事:有一位樵夫在深山老林中遇见一位道士在悠然自得地饮茶,便上前问道:“你每天在这里品茶,到底茶有什么好?”道士答道:“好处很多。”樵夫问:“那你随便说一个来听听。”道士答:“可以养生。”樵夫问:“怎么讲?”道士答:“茶可以瘦身,你看我仙风道骨;茶可以减欲,减欲可以长生……”樵夫大笑:“茶可以瘦身,瘦身了我便没力气砍柴,拿什么维持生计,养活老婆和孩子;我拼命干活就是为了和老婆睡觉,茶让人减欲,那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道士笑而不答,拿出一个茶壶,壶盖上有一个八卦图,念起了八卦图旁边的两行小字:“乾坤壶里大,玄机笑谈中。”正可谓壶藏广阔天地,人纵横天地之间,笑谈芸芸众生,其间玄机四伏。
        道家茶道可谓玄机重重,而用来沏茶的茶具也是深藏玄机。诸多茶具,如风炉、茶壶皆有三足,关于三足便有多种说法:其一为“离”、“巽”、“坎”三卦,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集中反映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其二为“天”、“地”、“人”,也作“天时、地利、人和”,也是反映“天人合一”的思想;其三为“魏”、“蜀”、“汉”,称三国鼎立,有“茶之发展始于三国时代”之说;其四为“儒”、“佛”、“道”三教,称茶道文化经由三教流传及丰富,并由茶道“和”为一体,突出茶道之“和”;其五为“三点之力最平稳”;其六为“三点确定一个局面”,如此种种,众说纷纭。
        《史记·律书》有云:“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为什么称“三”为“成”?且看如此之“三”,颇有奥妙之处:当二数对峙时,加上一,便可形成多数以示胜负。这个“一”的地位所以重要,关键不在它所处的序列位置,而在于它的参与,能使对立得以中和。《易经》之《说卦》中以天、地、人为之才。天地是对立的,通过人的中介,天地也调和了,统一了。可见,设计茶具时时无忘“三”,同样为着突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茶道精髓在茶具中也得以充分体现,它的精义也真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呀。
        茶学学者陈香白先生参照《周易》之道,概括出了中国茶道未来之“道”:“若要概括出中国茶道的‘道’理,可谓:‘茶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万国咸宁。”中国茶道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天下为公”,而未来世界文化必然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一体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文化,由此可见,中国茶道文化是建构世界大同文化的促进剂;世界最终是要“和”为一体的;中国茶道文化艺术“一统天下”文化的局面将是大势所趋。
        中国茶道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国粹,其内涵之深无以比拟,就现代意义也异常丰富:其一,茶的清幽与茶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提出了“茶叶与环境”这个强化人类环保意识的重要命题;其二,茶性的“美善统一”与茶道的“精行俭德”的宗旨,告诫世人应“德博而化”,这也为世人提出了一个素质教育的命题;其三,茶道的人道思想强调了万事万物运动的普遍规律,给某些霸权主义及单极世界的主张的逆“道”而行的思想敲响了警钟;其四,茶道的核心“和”及“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为“天下大同”提供了理论依据,全球一体化将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文化是一种包罗万象、融会世间万物、顺乎自然的美学、哲学、综合科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茶道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掘,如何寻求,如何品悟。茶人能品悟多深,茶道便有多深,这也是中国茶道的博大精深之处及它国茶道无法比拟之处。这些都足以令华夏子孙为之振奋,为之骄傲,为之尽绵薄。
        一家之言,偏误多见,加之时间与水平的限制,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茶道文化专家及茶学学者拨冗指正,以便共同提高我国的茶道文化艺术,在此深表谢意;此外,还要感谢为此书稿完成工作提供大量帮助的老师及朋友,他们是:陆羽协会寇丹老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王钊老师及李健先生、中国林业出版社孟庆武老师、中国戏剧出版社方育德老师、中国档案出版社李珂老师、马连道京闽茶城永明茶庄陈永明先生、马连道莲花茶室武德君先生、马连道陈博士茗茶馆刘晓玲小姐、福建泉州翁礼贤先生、流浪诗人任宪宝先生;当然,还有古代茶学家及思想家陆羽、苏轼、王安石等等,等等。
        哲人其萎,后人继之。相信,随着更多、更好的茶道、茶艺爱好者的积极投入,中国茶道文化艺术将涌现勃勃生机,它也期待着更多的、世界各国的朋友参与进来,共同分享其神奇、善美的玄机,那么,中国茶道、世界人道——世界文化大圆融也指日可待了;全球一体化也将最终实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