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基础(三)

 百了无恨 2016-01-10

3.长短原则

长短原则与疏密是息息相连,就字结构而言,有的字是长形,有的字是扁形(短)。试举赵松雪《帝师胆巴碑》字为例: “四、西、十”为短字, “业、帝、华”则为长字。


我们可以称字的结构是小章法,全幅作品为大章法。在篆、隶、楷、魏渚种书体中,长短原则尤为明显。一定将短形字拉长,把长形字缩短,否则就失去了美的平衡和严肃性。当然,这也绝非是固定的模式,不变的程序,象《龙门二十品》、《爨宝子碑》就常出现反态结构,结构属长的缩短,短结构的拉长,有意造成一种稚趣感。如《魏灵藏造像题记》中的“神”“达”二字,本应属长结构,反而变短了。《张秋生造像题记》中的“刘”、“卫”字,长结构也变短了。


这种特异结构,在北魏和南北朝时大量出现,也称之谓民间书法。在结体造型上无拘无束,随刀就势,随石就势,风格骏逸豪放,这是稚拙的朴素美。短扁表现的沉厚,笔意纵横,奔放自如,笔划的挥洒和点的妙用井然有序。 “一切艺术中的法,只是法,是要灵活运用的,要从有法到无法,表现出艺术家独特的个性与风格来,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如法炮制’的。”(宗白华)我们讲的这个原则,也不是绝对的、永恒的,而是相对的。有人指责“馆阁体”、“干禄书”的平庸字不分长短,型不分大,距不分疏密。然而,我们冷静下来仔细赏读“馆阁体”和“干禄书”,再操笔临一下,便能感觉到它的凝重沉静的美。一切否定不是辫证法,何况我们临写时还达不到“馆阁体”水平呢?我们探寻中国书法里的章法和计黑当白的美,寻找其中的奥秘,博览群书,静观碑帖,从中可以悟出许许多多美的内涵。我在学习过程中试临了颜真卿的《裴将军帖》,他在长短笔运用上,大小参差,牡牝相衔,疏宕自在。其中“军”、“虎”,”舞”的长笔运用,飞动洒脱, “临”、“荒”、“耀”的短结构更是大胆沉着。

唐代·唐太宗《晋祠铭》、《温泉铭》;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张旭《自言帖》;杜牧《张好好诗》;宋代·苏轼《黄州寒食诗卷》;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芝波神祠诗卷》;米芾《草书四帖》;元代·鲜于枢《杜甫诗卷》;《唐诗卷》;明代·宋克《杜子美诗》;解缙《自书诗卷》;祝允明《赤壁赋》;文彭《渔父词卷》等等,在长短原则的运用上都是佳作。

以蔡襄的《脚气帖》为例,此帖笔墨流畅,行气始终连贯如一,字体长短适宜。一幅54个字的尺牍,顺手捻来,淳淡婉美。黄庭坚评日: “苏子美、蔡君谟皆翰墨之豪杰。”


欧阳修评日:“近年君谟独步当世……”可见不是过誉之词。《脚气帖》中“致未忘耳”四个字,一个“耳”字占位一行的二分之一,长笔一泄千里,气度非凡。长与疏是相辅相成的,长笔正是疏的表现与需要。“耳”字的这一长笔,不是划得笔直的线,弯中见力度,不失为一种外在的美。书法艺术的实质也就是人借助于笔的运行,创造出一定的形状,以显示自己的内在的追求,让欣赏者悟得其中美的存在。

4.粗细原则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粗细的原则也是不可忽视的。粗细在于笔,提则细,按则粗。粗细的变化因字的结构而变化,一般的规律要求,笔画少者宜粗,笔画多者宜细。篆、隶、楷、行、草书皆为如此。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往往一个字中的笔划也有粗细之分,何况通篇作品呢!


以赵子昂《妙严寺记》中“不、飞、方”三字为例,“不”字笔划少而粗,“飞”字笔划多而细,“方”字横为细,点与撇为粗。

《爨龙颜》碑中“不、乱、长”三个字也是上述这原则,“长”字第一横粗,二三横细,四长横起收笔为粗,中行笔为细,长捺入笔细,收笔粗。正是这种有节奏的运笔方式,使其产生美的动感,粗细的原则贯穿每个字、每一行、每一幅作品始终。在行草书中体现的则更为突出。从始至终全是粗状,会成墨猪;从始至终全是细笔,则成游丝。粗和细的变化是根据需要而出现的,但每个人修养不同,所处理粗细的角度也不一样。


米芾《重九会郡楼》帖中“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船。”二句中“气、菊、红、满、茱”五个字都是粗笔,其它的字均为细笔。“清”字左旁为粗,右下为细;“黄”字中长横为细,上短横、下二点为粗。天趣形成,轻重缓疾。艺术家的修养必须转化成形象。书法家要把创作的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没有把握这创作的原则、艺术特点、运笔方法,而只是将感性韵知识化为实践的创作,最后搞出来的作品也只会是图解而已,没有感人的艺术魅力。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打动我们的情感。”黑格尔谈到的“真实”,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结构、用笔,丽“形式里”则是行气与章法了。当然,“真实”的东西是

否扎实古朴,因内容不同有没有变通能力,这些都是一幅作品成败的关键。线条与点画是跃在纸上直观效果的显象,或疏或密,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大或小……….这“直观效果的显象”,包涵着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基本功的功底。


-------------------------------------------

回复文字【目录】,可查看过往文章及展览语音导览内容。

长按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