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三十七)

 百了无恨 2016-01-10

(二)识篆和写篆

首先谈谈甲骨文。甲骨文亦曰贞卜文,又曰殷墟文。前者以物质名之,后者以产地言之,中则其用途也。甲骨文是用铜刀或石刀信手直接刻上去的,并不是先书后刻,所以契刻甲骨文字的人,无疑是当时的书家,而且有高度的篆刻技巧。甲骨文的结构是长短大小略无一定,这是和小篆显然不同的地方。它的笔法有方有圆,有肥有瘦,笔画尖锐锋利,结构秀劲简古。从书法的整体来看总觉得它精爽神朗,古趣生新。用笔务求坚劲瘦硬,以紫毫、狼毫临之,可得其精神,不宜笔毫太软。

殷代除了甲骨文之外,还有一种冶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一般称之为金文或钟鼎文。此种文字,多为铭文,自一字至数百字不等,时代的发展使然。金文是用笔写在软坯上而刻铸出来的,所以肥厚。其字多圆润浑朴,遒劲峭拔,大小长短不一,分间布白,奇逸多姿。在笔的运行中,都必须使笔锋(笔头的尖端)指向前进的后方,处于笔画的正中,不可偏上偏下或偏左偏右。前进的方向突变,笔锋也随之突变。在笔的运行中,对不同的前进的方向,也要使笔锋随着笔身转变,仍指向前进的后方。否则,在挥运时笔锋不在笔画中而有所偏。这样也就写不出光润雄健的笔画。另外,由于大篆各种偏旁的形体不统一,每个字所用的偏旁有多种,所用的偏旁没有固定的位置,每个字书写的笔数和笔顺不固定。


图:甲骨文

基于以上原因,所以写字的第一步,首先要确切认得所写的字。写字的“懒汉”总是不肯切实掌握基本功,随便拿到一本“字书”如《六书通》、《篆文大字典》、《说文古籀补》)一个一个字象查字典似地把查到的字凑在一起,然后依样画葫芦地写下去,查不到的字或书上没有的字便用拼凑的办法,依照小篆的规律,把一些“偏旁部首”硬加拼合起来。钟鼎文字少是有着多种原因的:第一,有许多字由于古今书法不同,不能以今代古,例如:“罪”字,过去是“从自从辛”,秦始皇因为其字很象皇帝的“皇”字,就把它改成“罪”,所以大篆不能用“今”字来凑。第二,有些字当时没有而是以它字代用(本来是同一个字)如“姓”字写作“”,“位”字写作“”,这类很多,不应该替它添上偏旁,否则就违背了时代性。第三,这种字是当时没有的,利用“同音相假”的另一个字来代替。例如“抱”用“”(即抱、袍、褒、褓——同属一个字)“酒”用“”,“无”用“”,(“无”“舞”一字)。第四,许氏《说文》上的“古籀文”和《三体石经》上的“古文”书体相近。根据近人孙贻让、吴大澄、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刘复、马叙伦等考证,认为并非“真古文”。因此,使用《说文》、《三体石经》上的字也必须详细考虑正确与否。第五,钟鼎文经过八百多年的变化,风格也不尽相同,在书写时必须使共笔势统一,也不能照着葫芦画瓢。第六,明确大、小篆的差异,切实掌握篆法。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克服文字不统一的障碍,命令李斯等对文字加以整理和改革成为“小篆”,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全国文字统一起来,更进一步整齐简化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大篆简化为小繁,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点:1.书写的线条化,2.文字的符号化,3.偏旁的简单化,4.笔画逐渐固定,形体大小一致,结构规律性强了,同时形声字也加多了,这是文字的一大进展。5.大、小篆和隶书、楷书的笔画或部首组合也有差异,如果按隶,楷的形体去写大、小篆,往往会出差错。因此写篆书首先应该学习篆法,不能想当然地按楷、隶笔画去写。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