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宗族情结,非常看重自己的姓氏。一个姓氏,就是一个宗族的旗帜、图徽。
我国古代,妇人称姓,男子称氏。
姓,是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古代社会从母姓,故“姓”字从女、从生。古姓如姒、姬、姜、嬴等皆从“女”。
氏,表贵贱的身份,或以官为氏,或以封邑为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通志·氏族略序》:“三代(指夏、商、周一引者注)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此指异性之无亲者——引者注)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章氏,系炎帝之后,源于姜姓。
(二)
炎帝,传说中的古帝。据《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注:姜水即歧水,在今陕西省歧山县。源于歧山,南向与横水合流,入雍河。《水经注》十八《渭水》:“歧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因以姜为姓。
神话中说,炎帝牛头人身,大概是牛图腾氏族。姜姓原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国中部,居今湖北省随州市境内的烈山(注:列山,地名,又名厉山、重山)。炎帝因火德王,故称炎帝。相传以火命官,始作耒(lěi)耜(sì)教人耕种以兴农业,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疾病,故又号神农氏。因从中国西部徙居烈山,故又有烈山氏之称。炎帝,旧指司夏之神,而古《易》名,夏为“连山”(据《周礼·春官·大卜》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因而神农氏又称连山氏。
炎帝族进入中国中部后,与最先进入中部的九黎族发生了长期的部落冲突。
远古时代,居住在今中国南方的人统称为“蛮族”。九黎族是蛮族的一支,相传是九个部落的联盟,而每个部落又各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81个兄弟氏族。蚩尤是其首领,兄弟81人,即是81个氏族的酋长。神话说他们全是兽身人言,吃砂石,铜头铁额,耳上生毛硬如剑戟,头有角能触人。这大概是以猛兽为图腾,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炎帝族在强大的九黎族的驱逐下,被迫退避至黄帝游牧的今河北省涿鹿。
黄帝族,原散住在今中国西北方。据传说,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又居姬水,因改姓姬。国于有熊,故亦称有熊氏。曾居住在涿鹿地方的山湾里,过着往来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轩辕之时,神农氏衰。炎帝族因屡被九黎族所侵,于是联合黄帝族在涿鹿与九黎族进行了大械斗,结果蚩尤斗败被杀(注:现涿鹿县境内还有黄帝战蚩尤古战场与蚩尤墓等古迹),九黎族中的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
这时,杂居于涿鹿的炎、黄两族也时有冲突。最后,两族在阪泉(注:地名,在今河北涿鹿县境)经三次大的械斗,黄帝统率以熊罴(Pí)、貔(Pí)貅(xiū)、貙(chū)、虎为图腾的各族打败了炎帝族。于是黄帝族势力进入中部,炎、黄两族开始融合。
(三)
《章氏会谱·德庆初编卷四·浦城章氏世系源流暨分迁各支记》载:炎帝“传位九世至克戏”。克戏有子二。长子榆罔归轩辕氏(注:当是阪泉械斗,炎帝族失败之后),“遂降封于洛”(注:洛,一是水名,有二。其一指源出陕西洛南县西北部的洛水,东入河南,经卢氏、洛宁、宜阳、洛阳,至偃师纳伊河后,称伊洛河,到巩县洛口流入黄河;其二指源出陕西定边县南部的洛水,东南经志丹、甘泉、富县,至洛川纳沮河,又流经蒲城合称渭洛。二是地名,即洛阳的省称。榆罔祖的封地,从此后先祖的活动区域看,当在今河南省洛阳一带。因此,此处的“洛”当指地名洛阳。)“次子器生祝融”(注:此处的祝融当是克戏的孙子,而不是指任黄帝曾孙帝喾即高辛氏火正的祝融。火正,古掌火官。据《吕氏春秋·四月》注:“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由此知,此时任帝喾火正的祝融,是颛顼氏之后,而不是炎帝的后代),为黄帝司徒,主管教化。“祝融传四世至四岳,五世至伯夷。舜封四岳於品,命为侯伯,复赐姓姜氏别氏曰吕;命伯夷作秩宗典三礼。伯传世至殷季,吕尚兴焉”。
据史书所载,帝尧在位时,先祖尝为四岳。《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说:“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史学家范文澜在其所著《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据说,尧在帝位,咨询四岳(姜姓,炎帝族)”。《辞源》指出:“四岳,相传为唐尧臣,羲和四子。分管四方的诸侯,所以叫四岳”。“宋·孔平仲、明·杨慎都以四岳为一人,是分管四方的诸侯”。可见,“四岳”既是一人名,也是官名,且为姜姓。据此知,“四岳”乃是祝融的玄孙,唐尧臣。舜时封于吕(注:吕,古国名,至周失国,区域不祥),为侯伯(注:古代爵名),并赐别氏为吕。禹时,辅佐禹平水土,立下大功。可见,先祖四岳,是尧、舜、禹三帝之臣。
祝融传五世至伯夷。据《五帝本纪第一》:“舜曰:‘嗟!四岳,有能典腾三礼?’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絜’”。“伯夷主礼,上下咸让。”足见先祖伯夷,是舜时主典天、地、宗庙三礼的秩宗(注:秩宗,古礼官,即后来的礼部)。
伯夷传世至殷代末年,先祖太公望辅佐武王灭殷。周朝既建,遂封太公望于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