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曲腊八民俗趣谈

 年年有于674 2016-01-15
河曲腊八民俗趣谈

腊八粥

山西新闻网河曲讯(特约撰稿人 秦文理)民谚云: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八,也称为腊日、腊节、王侯腊、君王腊,源于我国传统的腊日祭祀。在唐宋以前尤其是先秦、两汉,腊日曾是一个极为隆重的节日,乃是“一岁之大祀”,无论民间还是朝廷都要举行盛大仪式以示庆贺。

腊祭原是两个,一作“蜡”,与农业生产有关,有祭祀农神以感谢一年收获的含义;一作“腊”,“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也。”是为祈求祖先保佑来年收成,同时有息农的寓意。这两个祭祀,战国后合二为一,成为同一祭祀活动。当时的腊日节,人们都会提前腊制很多肉食,一家团聚堂前祭祀祖先,平时很少能吃到肉的民众,在这一天吃喝庆祝,热闹非凡。因此,腊日在当时是个很受期盼的节日。《搜神记》载:西汉宣帝时有“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尝腊日晨炊,而灶神现形,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刲以祀之,暴至巨富,子孙职显。后常腊日祀灶,劳农夫。” 由此可见,腊日在民间的传衍中,最晚在西汉时就有了祭灶的习俗。

腊八,在我的家乡河曲焦尾城是一个传统意味极浓的时节。因为一过腊八,就快过年了,腊八节也就由此拉开了春节的序幕。许多人家大人们就开始忙于杀猪、杀鸡,宰羊,打豆腐、腌制腊肉、趕长豆面、采买年货;孩子们更是高高兴兴、蹦蹦跳跳,极尽玩乐之事盼望着过年。家境好的人家要给大人小孩们扯布缝制新衣服穿,清贫的人家不做新衣,但也要拆洗一下身上的旧衣服。总之,从这一天起,全家男女老幼,都要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开始。

最忆儿时腊八节,杀猪、宰鸡、长豆面,吃腊八冰、喝腊八粥,仿佛要把一年最好的东西都要吃尽;溜冰拖、打毛猴、溜桶箍、打八角,一年最好玩的都要玩个遍。

腊八冰

俗语曰:“来年成不成,先看腊八冰”。焦尾城有一条从科村沟穿村而过的河条,每到冬季,河条早早就结冰了,腊七这天的后晌,后生们到河条里去砸冰,小孩们溜冰拖。

中午饭一过,青皮后生们成群结队杠着镐头、拿着斧子,去河条采冰。也有的到村外更远点的黄河岸畔里去采冻冰。冰冻得很厚,但洁白如练,大家冒着严寒,用斧和镐,将冰切割成一块块方方正正的。日落时分,一个个把冰块放在冰拖上沿河条上游拖回家。进得家门,每家都把自己采的最大的一块冰块立在大门外的墙根下,预祝着来年“大雪兆丰年”和吉祥如意。

其间,孩子们都有吃冰的习惯,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腊八的冰,吃死不肚疼。”

也有人家把冰块置于瓮中冻家乡的海红果,待除夕开缸品尝。清人黄宅中有诗赞经过冰冻的海红果曰:“堆盘磊落鸡心赤,出瓮圆匀马乳香。”诚然一天赐美味。

腊八粥

腊八粥,国人喝腊八粥的历史已千年,最早始于宋代。当时每逢腊八这一天,朝廷、官府、寺院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代,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民间腊八粥讲究选用八种主料、八种辅料,与腊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主料以豆类和米类为主:豆类有红豆、绿豆、豇豆、扁豆、豌豆、蚕豆等等;米类有小米、大米、黄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麦、燕麦、玉米、高粱等等。可根据喜好和习惯选用。腊八粥的辅料,大多选用桃脯、杏脯、核桃仁、枣泥、栗子、柿子、瓜子、莲子、花生、榛子、松子、梨干、葡萄干等。

母亲摸黑起床,好大一锅腊八粥热气腾腾,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祭祀祖先;祭祀灶神,一木版水印吉帖“灶神爷”早早帖于灶台之上,灶神爷笑咪咪地端坐正中,左书:上天言好事。右书:回宫降吉祥。之后腊八粥要赠送亲戚和好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

腊八粥喂树: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用刀、斧砍破树皮,将腊八粥糊入斧痕称之喂树。这样来年树就可以多结花果。民谚曰:“砍一斧,结石五,砍一刀,结十稍。”

杀猪

过了腊八就杀猪,那时的村庄,每家每户都要喂一口大肥猪。杀猪的那天,小孩们起的特别早,有从场面往厨房抱柴火的,有在厨房烧火的,有往那深不见底的杀猪缸里倒水的,也有到后院看猪圈里的猪是否睡醒的,还有跑到邻居家看水是否烧开的……

杀猪前一天都要让猪空腹饿着,以免杀时弄得污秽遍地。第二天,屠夫一大清早拎一根大粗麻绳,带一把明晃晃的屠刀来到院门外,家里人早早烧好一大锅开水用于褪猪毛。在此之前,卸下一只大门扇。

杀一头猪需要三四个壮力。“啦啊啦啦啦啦……”地叫着,猪虽然笨,但看到一大群人围着它还是略显慌张,它左躲右闪……屠夫熟练地用手在猪脖子附近丈量一下,猛不防,噗!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在猪“嗷嗷嗷……”的嚎叫声,猪血如注,有人拿着盆子在接咕咕冒出的猪血。接着几个人连拖带拉把猪抬上门板。然后把猪放那盛满水的大锅里。猪毛被热水一烫,拔起来特别容易。不一会儿,不管黑猪白猪,拔完毛的猪都是雪白雪白的。

褪好猪毛后,在猪的后腿割两道口子,用肉钩扎进去顺后腿一提,提到院外挂树枝上。屠夫就开始开膛破肚,屠夫先顺猪屁股剜一直径25CM的圆形带猪尾巴,据说这是屠夫的份子,这时有顽皮的孩子“嘟嘟哇,娶三妈,三妈给你吃个猪尾巴!”上来逗屠夫。乐得众人前仰后合。也有孩子注视着那个猪尿泡。屠夫庖丁解牛般几下就剔下那个东东,小孩拿上猪尿泡,倒了尿,涮一下,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半截扫帚上的竹箕,插在尿泡的口上,开始吹尿泡。越吹越大,费上九牛二虎之力,把猪尿泡吹的象皮球一样大,然后,用麻绳扎紧口子,于是,几个孩子带着这个皮球风一般跑到戏场,你推我攘,皮球一会儿半空中,一会儿脚下,直乐得月亮笑弯了腰。正尽兴时,噗!皮球终于超越了它的忍耐极限,瘪了!几个孩子垂头丧气把破尿泡带回家中,母亲放热水里一烫,软了,接着把它蒙在洋瓷碗上,哇,太神奇了!猪尿泡摇身一变成为了一面小鼓。我们用筷子敲击鼓面,“咚咚咚,咚不隆咚咚!”

掌灯时分,猪已被大卸八块,扛到厨房的案板上,母亲把新鲜的猪肉炒上几大碟,杀猪的,帮忙的,我们自己都吃,真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这也是一年中吃的最新鲜,最多的一顿肉。

晚上,宴罢屠夫朋友,母亲开始炼油嗦子,把猪香油剁成小块,放锅里烧,一直烧干,再用笊篱把油嗦子捞出来。油嗦子香脆可口,馋得小孩们口水直流!余油倒入罐子放窗外冷却。第二日,猪油变成白色的油脂(猪油在腊八节那个气温下正好凝固成一白色的油脂)。我们挖一小勺抹在红纸上,上面盖一透明塑料膜,便成为一百写不坏的练字好仿,用手指在塑料面上无论写字画画,红字亦或图画均可线条分明地就出现在仿上,把塑料膜轻轻一揭再放下抹一下,又可重新写,百写不坏,就是在这样一个自制的仿上,描绘着我们童年的梦想。

腊八蒜

腊八蒜,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材料很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传说这腊八蒜还有些来头,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时近年关了,各人家都要在这天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但是快要过年了,中国人讲个面子和彩头,于是收债的就会泡上一些腊八蒜送人。欠债的收到了自然心照不宣:年关了,一年的债务该清算清算了。

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如同翡翠碧玉。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长豆面

腊八节的美食一浪高过一浪,在随下的日子里,母亲开始趕长豆面,瓷盆里,豆面拌上孜然和好醒好,放在面案上反复趕,连着十数层撂一起趕制,待每层都趕得都薄如纸翼时,摞一叠切成丝状,然后转成一团放蓖子上晾晒。这种长豆面让你一筷子夹不起来,每根大约都有一米多长。在河曲金代的一幅壁画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一位大厨趕长豆面的情境。可见远从金代起,趕长豆面这一习俗我们本地就有了。这种习俗,寄寓了先人对美好生活长长久久的期望。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一个腊八节,我们在舌尖上品味着过往的精彩。前人把福泽子孙的厚望细化在无声的饮食中、习俗中,潜移默化感悟着他的儿孙。今天的我们,更应重塑传统,祭祀先贤圣德,根脉永续,生生不息!

河曲腊八民俗趣谈

河曲金代壁画擀长豆面

核心提示:民谚云: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河曲腊八民俗趣谈

打毛猴

河曲腊八民俗趣谈

杀年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