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甑子饭

 昵称27143178 2016-01-15
  至从十几岁离开老家到外地求学,直到参加工作二十年,老家的甑子饭几乎成了儿时成长的记忆。对于现在新生代青年人来说,可能他们并不知道甑子饭是什么东西,甑子是过去农家煮米饭的一种炊具,用其蒸的米饭便叫甑子饭。  甑子饭也叫木桶饭,也有人称之为蒸子饭。甑子是木匠用杉木木块手工加工后拼成下小上大呈梯边形圆桶,木块间钻小孔,孔间穿竹销互连使之贴合紧密。圆桶外面用竹条编箍加固。在木桶底部三分之一高处加个用竹条编蔑的蒸隔,配上木盖即成甑子。木桶口径在三十至五十厘米,那时蒸一桶饭可供一家五至十人一天的口粮了。当然,办喜事时要借用生产队里一米大口径的大甑子了,煮的饭可供几十人同时食用。总之,甑子属于那个时代家庭人口多的必备炊具了。
  其实甑子饭的做法虽然看似简单却也考究,用一大锅把水煮沸,将米淘好倒入锅中用锅绞拌均匀,将米煮至五六成熟,用滤米用具将夹生饭捞出,滤干米汤后将饭盛入盆具冷却待用。蒸饭时再将夹生饭分小批倒入甑子不能压实,用铁锅装水适量,以不超过甑子蒸隔为宜。盖上甑盖置火上蒸至二三十分钟即可食用了。
  用甑子蒸出来的米饭,软硬适中、粒粒晶莹、蓬松有致充满空气感。香甜可口有股纯天然的味道,那种味道包含有稻米的自然香,略微夹杂着渗透入米饭内的烧柴柴火香、甑子杉木香以及竹香。用来煮饭剩下的米汤可在沥夹生饭时剩余一小部分米饭继续煮,熬成稀粥,这稀粥也是清香,稠浓,味美。营养更不用说了,饭里的营养里面有一大半。估计营养价值不亚于现在的特伦苏、金典牛奶。米汤稀饭是那个时代的婴儿除了母乳之外最好的补给品。不会有现在社会牛奶中毒的现象发生。
  小时候我们这帮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是吃这种甑子饭、米汤稀饭长大的,那个时候还是一个艰苦的时代,家里耕耘的几亩地,除开上交国库的粮食,自家的粮食只够勉强全家人温饱。不过也不奇怪,那时候的人饭量特别大。现在想来,那时的确是油水严重不足,而庄稼人的力气来源靠的就是多吃大米饭。
  对于湖南人来说一般一天三餐都是米饭,早上干完早活光喝稀粥有时是不够的,还要吃点米饭才能再次出工。中午,晚上经常的是炒一碗青椒鸡蛋,一碗青菜就能干下两大碗甑子饭了。因为我是家中最小的,爸妈和姐姐都把最大的那块煎鸡蛋留给我,而我一般是用青椒青菜把饭吃得差不多时,才一点一点地津津有味地用鸡蛋吃完最后的饭。那个岁月里一个月能吃上一顿肉简直是家里的节日,那时两块钱一斤的肉家里面要吃上两天,如今饭店里有个很有名的菜叫“农家小炒肉”,现在在各个湘菜馆里都有。可那比得上那时我们真正的农家小炒肉下甑子饭那么陪有味儿。
  甑子饭的剩饭在农家来说是绝对不会倒掉的,剩饭可以用来重新蒸热,也可以放入铁锅中加点水焖热,也叫烹饭。那时我不爱喝粥,妈妈做饭时总拉着妈妈的衣角边让妈妈多加点,多加点。我记得我十来岁时饭量已有父亲一般大了。爸妈常笑着说,你不喝稀饭,是当工人的命,那你得努力读书啊,只有当上工人才能三餐都能吃上米饭的。记得我那时候上小学,有时等不及饭好,就拿剩饭直接用正在煮饭的米汤泡热,夹一把泡菜溜哧溜哧三下五除二即搞定,背起书包撒腿就跑。当然,剩余的甑子饭用来炒蛋炒饭也是最香甜可口的。实在剩久了没吃完家里的猪才有口福享用得到。
  如今,各个地方城市高档一点的饭馆里也有木桶蒸的饭,但是都是特制的小木桶,配上菜一起蒸的特色甑子饭,价格昴贵不说,但始终没有当年家乡妈妈做的甑子饭香甜。长大的了我才知道,当年的甑子饭揉合了全家人的亲情和温暖。
  时隔二十年,当我的胃已习惯于电饭煲粘乎乎,软耙耙的米饭时。没想到这次在中铁五局电务公司兰新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大会战中吃到久违的甑子饭。
  直到2009年,兰新铁路嘉峪关至乌鲁木齐段还没有开通电气化铁路。中铁五局电务公司承建了嘉峪关至红柳河的电气化改造工程,在建设这段铁路工程中铁五局电务公司在施工的高潮期参建人员达到三千余人,最多的时候每个工点食堂有四五百号人开饭。食堂里就采用了咱们老家这种古老而实用的甑子饭开饭。但见食堂里整天热气腾腾,五六个大厨分工有致,煮的煮,蒸的蒸,炒的炒。每到开饭时。但见大堂里摆上三四个大直径的甑子,里面雪白的米饭冒着谗人的蒸气,几盘大菜正刚刚出炉。忙碌一天的铁路建设者们还来不及洗尽脸上的劳累。就一手拿碗一手拿筷排起了打饭长龙。吃饭时人们三五成群,或说或笑,或蹲或站,那热闹的开饭场景能让人多吃上一勺甑子饭。而我,自然是其中大快朵颐的一员。能参加这么伟大的工程也是我有生以来最自豪的一件儿。
  现在,农村人也不用甑子蒸饭了,现在科技发达了,做甑子饭毕竟太麻烦。今年春节回家,和爸妈谈起了当年的甑子饭。妈妈笑着说,这么多年来,你们一个个都在外地去了,现在常年只有我们二老在家,怎么蒸啊。即然你喜欢吃,那以后你每年回来,我都给你做甑子饭。
  哦甑子饭,不但是我儿时成长的记忆,是亲情的温暖。也是我已年老父母希望每年全家团圆,合家欢乐的企盼。

甑子饭
2014年11月30日

  

□岁月钩沉
□何民(都江堰)
  离开了家乡农村就离开了甑子饭,时间愈久,思念愈浓。
  前不久到乡下亲戚家去,亲戚问我想吃点啥,我说甑子饭,亲戚呵呵一笑说,甑子都没有了,家里早就用上电饭煲。我一听,好遗憾啊。
  以前的川西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一个专门用来蒸饭的甑子,甑子是用木板围成的一个圆桶状的专用炊具,上大下小,略有锥度,下面三寸左右的地方有三个托,用来顶住蒸篦。蒸篦是用竹子做的,呈三角型,蒸篦上用白纱布覆盖,半生的米粒就直接用筷子赶入甑子中,甑子上用笋壳盖子盖住,灶堂里架上大火,锅中一会儿便咕噜咕噜地大开,十多分钟后,盖子周围便冒出热气,这时就有一阵阵的饭香扑鼻而来。
  听老一辈人讲,做甑子用的木材用香椿最好,饭蒸好,揭开盖子,在那饭的香气中就混合了香椿淡淡的香味,令人胃口大开。不过香椿木材珍贵,一般人家甑子用的大都是柏木或者杉木,无论用什么样的木材做的甑子,那饭中淡淡的木质味儿就是烙印在儿时记忆中的乡村甑子饭的味道。
  在农村,一般人家在煮甑子饭的时候,甑子下面都要煮菜,冬天是萝卜白菜,夏天是豇豆茄子,还有南瓜、冬瓜、土豆等等,用菜油炒炒,箍在甑子下面,掺上沥米下来的米汤,咕噜咕噜地煮上半个小时,饭好菜熟,再配上一碟红油辣椒作蘸水,蘸着吃,那味道巴适惨了。若是在夏季,摘上几根青海椒放在甑子里面蒸一下,切细,拌在红油碟子中,再撒上几颗小葱葱花,那更有乡村风味。这种菜农村叫“火巴火巴菜”,时至今日,川西坝子的农家乐大都保留了这种“火巴火巴菜”,只不过和甑子下面煮的“火巴火巴菜”相比,味道和口感都要差一截。
  偶尔也有打牙祭的时候,特别是冬天,割上一刀宝肋肉,和萝卜白菜一起放在甑子下面煮起,甑子上气了,那股肉味和萝卜白菜的香味搅和米饭的香气冲出甑子盖子,让守候在甑子边上的我馋得直流口水。饭好了,外婆端起甑子,照例是要把那宝肋肉上的两根骨头剔出来给我啃。我一边啃着肋巴骨,一边看着外婆炒回锅肉。回锅肉在锅里炒成灯盏状,放上豆瓣和蒜苗,哎哟喂,半个村子都嗅到回锅肉的香味了。
  煮甑子饭沥下的米汤用来煮苕菜,那是川西坝子的一绝。苕菜又叫龙须菜,是川西坝子常见的一种菜,北方见不到。川西乡村流传着一句俗语:娃娃服娘哐,苕菜服米汤。米汤煮苕菜,口味可重可淡,入口清香爽滑。现在城市中也有饭店卖苕菜的,不过不是米汤煮的,那口感和味道就不地道了。
  其实煮甑子饭沥下的米汤,什么调味也不放,喝上一口,那种原生态的味道也是很巴适的。若是赶上秋季新米上市,新米沥出的米汤更有一种清香原野味儿。有许多川西坝子乡下出来的人,无论你是做什么的,离开家乡久了,猛然见到有甑子饭,有米汤,就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饭前先喝半碗米汤,最后还要来半碗米汤泡饭,就着那脆生生的泡菜,吃得呼儿嗨哟,连呼安逸。


又吃甑子饭

2008-07-09 11:28阅读(620)评论(29)

                                  又吃甑子饭

      甑子饭,久违了。

      上次到雅安,俺在砂锅庄吃到了甑子饭,于是俺便在饭桌上感慨起来:目前城里头的人大多用电饭煲煮饭,简单撇脱——米淘干净,掺好水,电源一插就等饭好了。俺家领导最喜欢用这种方法煮饭了。我也吃电饭煲煮的饭吃了二十多年。可是吃用电饭煲煮的饭总觉得不安逸,“火巴”杂杂的,不香!加上现在在城里头也买不到甑子了,想吃甑子饭,难!!!

      说起吃甑子饭,俺给大家摆一哈儿我的甑子饭龙门阵。

      上世纪上山下乡那阵子,我是插队落户,一个人住,单独开火。虽然那时只有十六岁,但煮饭洗衣的事还会做,但恼火的是一个人煮三顿饭,顿顿都烧谷草,硬是不好整,平时还莫得啥子,到了农忙时,有时就整得是“有上顿无下顿”了,就像到了“万恶的旧社会”。后来还是隔壁黄大婶看到我遭蘖,教了我一招,才使我不至于经常饿饭。

      记得有一天收工回屋后,灶头上摆了一个小木甑(那时我住的房一般不关门,更不上锁,莫得那个会来偷知青)。正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黄大婶过来。她说,我今天赶场,看到这甑子还适合你用,就帮你买回来了。今后你用甑子煮饭,要撇脱得多,一顿煮来可吃几顿。

      小木甑,直径尺余,高约两尺,状如木桶。甑子由甑盖、甑体、甑箅组成。甑盖是笋壳做的,它用几层竹笋壳缝成圆锥斗笠状,顶上用麻绳作提手。甑体用木头做成,在内壁七分之三高处钉有四个小木块,算是安甑箅的位置。甑箅是用细竹篾编的,呈倒圆锥斗笠状,这样安好了就会与甑脚形成空间,既可防甑脚水冲湿所蒸的米饭,还可在甑脚煮些(火巴)(火巴)菜。

      甑子饭是怎样煮成的,恐怕如今城里头的年轻人都不晓得。我就在这儿多说两句。

      先把米煮至五六成熟,然后舀到筲箕头沥去米汤;锅中掺进清水,放好甑体,再放进甑箅,然后铺上甑帕(纱布),盖上甑盖,用大火把水烧开后,把沥好的生生子饭擀到甑子头,用筷子再插上汽眼,盖好甑盖,即可用大火猛蒸,至甑子上汽,甑盖流“汽汗水”后,饭便蒸熟了。

      若是甑脚下要煮(火巴)(火巴)菜,那可先把要煮的菜放到甑脚,再安甑箅。若是煮肉菜,那也可以先把肉和菜先炒一下,再安甑子,然后安甑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煮的菜要全部归拢在甑脚里头。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那晓得那天在雅安饭桌上摆了甑子饭的龙门阵,雅安的朋友就记到心上了。六月二十五号,雅安朋友居然给我送来了一个竹编小甑子。俺高兴惨了!这个小竹甑不大,精巧玲珑,应算工艺品。若蒸一甑子饭,只能供五六个人吃(大约能蒸一斤多米)。哈哈!完全能满足我们一家子吃的了。

      甑子饭,白生生、泡酥酥、香喷喷,全家人都说好吃。

      吃甑子饭安逸倒安逸,只不过辛苦我了,俺家领导做不来,每天只有我煮饭了。



甑子饭

恩施新闻网 http://www. 2014年12月18日11:05

尹鸿远

苦妞儿姐在山坳坳里宅了大半辈子,天天守着家园,看青天明月,看桃花灼灼,村里人至今都不知道她的生父母是谁,但都知道苦妞儿姐蒸得一手好甑子饭。

苦妞儿姐的养父是邻家李姓大表叔,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天,大表叔赶集回家时,发现自家结苦李子果的树下有一个篾筐。走近一看,一个婴儿躺在里面,除了一张歪歪斜斜写着出生日期的纸条外,什么都没有。大表叔见婴儿长得胖墩墩、白净净的,顿生怜意,便抱回了家。取乳名时,左思右想没一个中意,村小一教书先生出了个主意,他称既然是在苦李子树下捡的,干脆就叫苦妞儿吧,而且,李与妞字后面加上儿化音后有点同音。

苦妞儿姐终究受不了同学称她“私生子”的嘲讽,15岁便辍学回家了。大表叔想让她出去打工,长长见识,可苦妞儿姐执意不从,非要呆在家里围着灶台转,干起为家人做饭的活。

苦妞儿姐做饭特爱钻研,常常把简单的一道食材变得有滋有味。尤其是在蒸饭上,无论是煮米、上甑,还是火候、翻甑等,都掌握得恰到好处,每一甑饭都蒸得柔软、细腻、喷香,就连煮米后的米汤也被她做成一道爽口的汤菜。因此,一遇吃饭的时间,大表叔总爱盛上一大瓷碗饭菜,边吃边在邻居间转来转去,邻家张口夸奖饭菜香时,大表叔露出两排包谷牙,乐呵呵地说:“我家苦妞儿做的。”苦妞儿姐渐渐成了村里出名的“厨师”,哪家过红白喜事,她的身影都出现在厨房的重要位置。

20岁那年,苦妞儿姐定亲了,对象是邻村的泥瓦工伍娃子。置嫁妆时,大表叔特意为她箍了个木甑子。木甑子用的几块杉树面板是收藏了多年的,木匠箍甑子期间,苦妞儿姐一改往日的沉稳,变得顽皮多了,处处找岔子,故意惹木匠生气。她说,把木匠惹得越生气越好,这样箍出来的甑子来气才快,饭也蒸得香。甑桶子做好后,大表叔熬了5个大半通宵专门用上好的竹篾条编织了甑盖子和甑底子。

苦妞儿姐与伍娃子拜堂成亲是在初春的季节。那天,瓢泼大的一场春雨把嫁妆淋个透湿,第一次涂脂抹粉的苦妞儿姐也被雨水洗涮成了大花脸。拜完堂,苦妞儿姐没有换装,便从新房抱出木甑子,亲手为在场的客人们蒸了一甑子饭品尝。

后来,那口甑子在伍家,春天可舀出松软可口的社饭,夏天又冒出白绿相间的豌豆饭,秋天堆满了鹅黄喷香的包谷饭,冬天则飘出年的滋味。求学年代,我们每次路过苦妞儿姐家门口时,她总是为我们捏一个饭团塞进书包。

后来,我们走出了山门,离开了家乡,与苦妞儿姐的联系渐渐少了。今年4月的一个夜晚,苦妞儿姐突然给我一个电话,她告诉我,她丈夫在一场意外中走了,大表叔没多久也离世了。儿子大学毕业后,已在南方某城市成家立业了。她说,自己刚刚添了孙宝,儿子要求她去照料,临走前,一定要见见面……我听完,抬头望望从家乡山垭口升起的月亮,轻轻叹了口气。

越过喧嚣的樊篱,躲开时间的纷扰,我决定与苦妞儿姐见个面,再吃吃她蒸的甑子饭,为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说声祝福。

汽车泊于山下,独自行走在飒飒作响的树林里,心情有些复杂,仿佛所有的纤秾、盛大在身后消亡、隐退。林海将我吞没,宁静而忧伤。一只鸟雀在稀疏的阳光中飞上树梢,微颤的影子掠过头顶。路边有大块的岩石袒露着,夹缝中钻出细碎的小花,让我嗅到了阴性秀美黏稠的气息。

小河把苦妞儿姐的家一分为二,白墙黑瓦,在翠竹的掩映下,格外有底气。犬吠起,循声看去,一身黝黑发亮的家犬“汪汪”直叫,摇着尾巴、昂着头朝我疾步而来。吊脚楼上,苦妞儿姐开腔了,嗓门儿还是那么清甜。

晚餐在院坝中进行,丰盛的土菜围着一甑子饭,在一抹霞光中显得分外有姿态。席间,苦妞儿姐谈了很多过去的事情,眉宇间暗含悲伤。她告诉我,去南方只会生活几年光阴,待孙宝上学了,她还是要回来的,而且,每年过年一定要回家,养父、丈夫的魂魄在这里,过大年嘛,一定要给他们蒸甑子饭“吃”。

苦妞儿姐老了,沧桑的脸庞刻满了悲欢离合。甑子饭,曾给我的童年涂上明朗的色调,渐渐地,就落在我温馨的记忆里,落在我浓郁的乡愁中,落在我思念家乡味的词句间……


哪天再吃甑子饭

鹤影从1986年结婚一直到现在而今眼目下,都是在用电饭煲煮饭吃。今天,有点怀念起甑子和那些用甑子蒸饭吃的日子来了。

现在、而今、眼目下,只需到竹目市场去购置一个甑子,便可重温用那甑子蒸饭吃的整个工艺过程和享受用甑子蒸饭吃的乐趣了。

上时纪七十年代,在蜂窝煤炉子还没有进入邛崃城里面的居民家庭的时候,城里面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柴锅灶。

记得我家的灶台很高,打齐鹤影的胸口,其实当时不是鹤影家那被耗子搞得周围冒烟的灶台高,而是因为当时鹤影的人太短。

蒸过甑子饭的人都晓得,沥米,也就是滤米最关键。鹤影当时由于掌握不好蒸甑子饭沥米的时间,蒸的甑子饭不是粑就是硬。后来邻居教鹤影,煮米的时候要注意检测米在锅里面煮的情况,检测的办法就是用食指和拇指摁在锅里面煮过的米。摁开煮过的米,你会发现没有煮熟的米里面有小白点,那叫“米心子”。当你摁开煮过的米之后,发现里面有两个“米心子”的时候,就沥得米了。这样,你蒸出来的甑子饭才不粑不硬,才好吃。

用烧箕滤米之后,烧箕里面就是到生不熟的夹生饭,烧箕下面盆子里面装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现在很难寻觅踪影的白白净净的酽米汤了。

大凡蒸过甑子饭的人也有过失误的时候。

最郁闷的失误是当你把南瓜用菜油炒过续点水,用甑子罩住胡瓜之后,站在小板橙上面端起沉沉的烧箕不停地把烧箕里面的米往甑子里面赶。

赶着赶着,觉得哪里没有对时,这才发现原来甑子里面忘记放粗筚子了。那米,就直接倒在了锅里面油沤沤的南瓜上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