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泻心汤”的解读---中医的衰落

 潘大夫PDF 2020-05-10

近日看到一篇关于“痞证”及“泻心汤”相关的文章,里面说到心下痞满的成因:“常由邪热郁胃所致,都是所伤的寒邪,寒邪不从表解,反面入胃化热,热郁于胃,痞证即因之而成”。即后世所谓的“寒邪入胃化热”。

每每看到此,总令我心痛,为什么后世的一句话,总被人引用,却未曾认识思考此句话对与错。我心痛的不是中医的衰落,我心痛的是被误解的“中医”却流传于世。为什么人们只会用西医的方式来看待中医?中医有自已的理论体系,为什么一定要用只有两百年历史的“科学”来解释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

“科学理论”只是一个理论,它并不代表真理。在此,我再次声明,我并不是反对西医,西医存在了两百年,它也实践了两百年,我是支持西医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发展到一个可以解释中医的层面。想要发展到这么高的层面需要通过人类的努力,需要人类来研究西医。我心痛的我害怕的不是正在迅速发展的西医,我心痛的我害怕的不是将来西医取代中医;我心痛的我害怕的是人们用未成熟的西理论来解释与西医无关的事物,我更害怕的是,人们用未成熟的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理论,痛哉痛哉!!将来,我宁愿也希望看到的是西医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解决世界上全部的疾患,然后中医被取代。。。可现在,我看到是:只要出现一句能“自圆其说”的后世中医理论,能让大家把中医“说得过去”,就认为是对的,甚至流传于世成为“真理”。我看到的是:用中药提取物治疗疾病就是中医;我看到的,凡是西医的病出现与中医病证的症状相似就说成同一个病种。例如:”寒邪入胃化热之说”。中医逐渐地被破坏得体无完肤,更令人心痛的是,这后世的中医理论全来自”中医“。究竟有没有相过:人们把平淡的食物吃入胃里,不能化热邪,反而当冰冷的寒邪入胃后,竟可化热邪!!天大的笑话,竟没引起几个人的笑声。

《痞证---本为中焦阳虚》是本人以前写的一篇文章,现再次引用,希望能让学友们对伤寒论有更深的理解。

痞证

相信大家对“痞证”这印象很模糊,试试从我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能让大家看清楚“痞”的真面目!

简而言之,痞,本为中焦虚,标为有邪

张医圣在书中归纳得十分的全面。我先把总结的话说在前面:

伤寒中条文162为初期,163为中期,164为痞兼水邪,165为痞久;

上面这几条都是正虚为主要矛盾。

而相对应的166是邪重为主要矛盾的。166是邪重之虚痞。

以下我详解一下:

原文:伤寒162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之。

此条讲述的是痞的初期。中焦之阳被“各种原因(如下法、外邪)”攻打而往体外泄,初期“外泄之中阳”离开中焦而未离开人体,成为“痞”,此时用“渍过的黄连、大黄”,仅取二药之降力,使“中阳”回到中焦里,故愈。

PS:此处为什么有现代人认为“大苦大寒”的黄连、大黄来治疗“虚证”呢?不懂这基础的朋友们,就要从“古中医学”里的“寒”细细研究一翻,这里不方便详解,亦可直接问我。

原文:伤寒163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此条讲述的是痞的中期

“中阳”已有部分完全离开人体(汗出),致阳虚(复恶寒) ===》用“附子”补充。

有部分离开中焦已久,不能再降回中焦里,而成热邪,且上扰上焦 ===》用“黄芩”泻之。

有部分刚离开中焦,未成邪,仍可引回中焦 ===》用“大黄、黄连”降之。

原文:164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64为痞兼水邪(本人认为此处亦可理解为“水饮证”出现痞满症状,应与纯痞证鉴别),此处水邪是由阳虚,而不化气,久而致湿,用五苓散为治湿之法,非治痞也,详细解读见于水饮证。临床上若是“痞”久致湿,应用五苓散加泻心汤。

原文:伤寒165: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此条讲述的是痞的后期,“正虚是主要矛盾”。

痞久,阳损及陰,中焦已陰阳俱虚 ===》用四君子补虚

阳虚致气化不利而有水 ===》半夏祛水邪

离开中焦之阳,不能再降回中焦里,而成热邪,且上扰上焦 ===》用“黄芩”泻之。

陰虚致胃气不和(即胃气不降) ===》生姜、半夏降之

有部分刚离开中焦,未成邪,仍可引回中焦 ===》用“黄连”降之

166相对于上面来说为“邪重是主要矛盾

原文:伤寒166: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得,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此条为邪重之虚痞:

邪重为主 ===》故不用人参,以免恋邪。

甘草不能炙,用生甘草配合黄芩 ===》偏于泻上焦之“离位阳邪”

干姜、半夏 ===》祛阳虚所致之水邪。

黄连 ===》引不归位之“中焦阳气”

不用大黄,以免伤中阳过甚(PS,阳明篇中,张仲景用大黄是慎之又慎的,以后详解)

大枣 ===》补气药也,痞者,本为虚。

条文167鉴别

原文: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此处是下焦阳虚之下利,应该与中焦阳虚鉴别!

以上是本人对痞证的解释,希望大家不要再盲目相信后世中医的理论,包括本人的理论。大家要多思考,多相互讨论,我不心痛你们对我的否定,我只心痛将来人类对中医的否定!!

以上是本人见解,仅供参考。

添加时请注明:“伤寒论”。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