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雨茂慢性肾衰

 清茶清清 2016-01-18
杜雨茂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辨证施治规律

1.谨守病机,首辨虚实,标本缓急。
《至真要大论》日:“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
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言病状繁多,各宜细察,
然总不外于虚实也。谨守者,防其变动也。一慢性肾衰是多种肾脏疾病失治、误
治或自然发展转归而导致的严重病症,呈渐进性进展。《内经》云“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之所以形成、发展是因为正气亏虚。杜老诊治慢性肾衰以正虚邪实立论,正虚是慢性肾衰之本,邪实则为标,临证首辨虚实,正虚以何者为主,邪盛以何者为甚。虚实的主次亦各有不同,有的以正虚为主,邪实为次;有的以
邪实为主,正虚为次。在同一个病例病变过程中有时以正虚为主,以邪实为次,有时以邪实为主,正虚为次。根据疾病的正邪消长情况,必须区别正虚邪实的主次关系及主要方面,灵活运用,谨守病机,确立治则。
中医学认为导致疾病的产生邪正双方是互为消长的,此盛则彼衰,彼盛则此衰。
治疗的措施和目的就是根据这两方面的盛衰情势,或驱邪,或扶正,或虚实兼顾,
攻补兼施,以达邪去正复的目的。大凡奇难病证,多虚实夹杂,治应首先权衡轻重
缓急,或寓攻于补,或寓补于攻,或攻补齐施。“ 标本缓急原则"哪! 是在病情较复
杂或同时具有两种病症以上的病人施治时所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标和本有三种含义,即“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在里者为本,在表者为标。杜老师临证时根据具体病情确定标本,然后区别何者为急,何者为缓,遵
循“ 标急先治标,本急先治本"的原则施治,治法随人,治有先后。在两者都不甚
急重的情况下,应标本兼顾。
慢性肾衰初期,患者表现为脾肾气阴亏虚,邪实主要表现为湿热或湿邪。至慢
性肾衰失代偿期以后,患者出现其他各系统损害,出现肝肾阴亏,脾肾阳虚之证,
脏病及腑,影响至胃、肠、三焦的气机升降失常,邪实表现有湿浊,瘀血,邪热等,伴随各腑气机升降失常。慢性肾衰病情相对平稳时,治疗应遵循标本兼治的
原则,补虚邪实,且应根据正虚和邪实的不同情况,补虚和攻邪的侧重点有不同。
杜老认为慢性肾衰正虚常见有两方面:肾脾阳虚,肝肾阴亏,其中主要是肾脾阳虚,肝肾阴亏较少.邪实主要包括水湿、邪热、痰浊、血瘀等。若以 本虚为主者,又应分清是脾肾阳虚还是肝肾阴虚;以标实为主者,应区分水湿、邪热、痰浊、血瘀的不同。
在慢性肾衰出现急症时,则先治其急症。如浊邪内阻,盛则壅滞三焦,而致
恶心呕吐频作,汤药难进,饮食也不纳,为使机体恢复正常升降功能,解决呕吐,实为关键。应辛开苦降以复胃肠气机,如此饮食水谷才能化为精微物质。如慢性肾衰因痰瘀闭阻,胸阳不振,发作胸痹,证见胸闷、胸痛、心悸、气短、脉细弦,舌质暗紫,苔灰腻等。先治宜通阳化瘀,宣痹宽胸,胸痹缓解再治原病。如皮肤瘙痒难以忍受,伴有咳咯痰涎,小便不利,面肢浮钟,脉多沉弦者此为水湿浊邪
阻于腠理,玄府不畅,肺失宣肃所致,可运用宜肺发汗之法,宜予辛温宜散之品,
如紫苏叶、防风、荆芥、蒺藜等药以宣肺发汗散邪,且通利下焦水道,给病邪以
出路,自可达邪外出,促使病情缓解。
疏利降浊汤的证治是邪胜为主,正虚不著。肾、脾、肺气虚,湿热浊邪内盛犯及三焦,气机紊乱,升降失司,清浊相干,肝失疏泄,肝阳妄动上亢,浊邪难
以下泄,法当扶正达邪,疏调三焦,利湿清热,降逆泄浊。
温阳扶肾降浊汤应用于肾脾阳虚,水湿泛滥证,且以阳虚为主时,法当温阳利水为主,兼以清热泄浊,救扶肾气,恢复肾功。化瘀降浊复肾汤应用于脾肾阳虚,瘀浊壅滞三焦。正虚是肾脾阳虚,邪实侧
重于瘀血,且以阳虚为主,治疗当益气健脾,化瘀利湿,降浊和中,疏利三焦。
滋阴益肾汤用于治疗肝肾阴亏,湿热内停。补肾健脾化浊汤用以治疗肾脾气虚,水湿内郁者。
2.脏腑辨证与肾功能分期相结合
在肾功能不全的各个阶段,病变所涉及的脏腑不同,病理特点亦不同。杜老临证时注重中西医结合,将慢性肾衰的分期与脏腑辨证相结合。在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此期因残存肾功能尚能够代谢体内毒素,因此临床并发症较少。此期病位在肾脾。各种肾脏病日久不愈,进一步耗伤正气,皆可传入少阴。有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两种证型,可伴有脾虚证。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亏虚,肾阳主导一身之阳气,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迭出。机体失于温养,则腰膝酸痛,或腰背冷痛,筋骨痿软,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小便清长或不利,舌淡胖苔白,脉沉弱;肾阳亏虚,温化无权,水液泛滥则颜面和四肢水肿;肾虚则精微物质失于封藏,尿蛋白持续不消。肾脏病日久,除损及肾阳外,亦有不少病人以 肾阴不足为主要表现,即少阴热化证,患者表现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千喜饮,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耳聋耳鸣,舌红少苔。
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此时临床症状明显,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消化系统
受累。病位涉及肾、脾、肺,肝,三焦,此期肾、脾、肺之正气更虚,湿热浊
邪内盛犯及三焦,气机紊乱,升降失司,清浊相干,肝失疏泄,肝阳妄动上亢,浊邪难以下泄。此期肾脾阳虚,浊邪壅滞,三焦不通,此期病情复杂,已成邪盛正虚之势,以邪实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期可见头昏乏力,恶心呕吐,脘腹胀闷,小便不利,大便利而不畅,面色萎黄少华,脉沉弦,舌淡红苔白厚或黄浊腻。
肾功能衰竭期,此时消化系统症状同第二期而更重,贫血明显,大多数患者血压均高,夜尿多于白昼,水及电解质失调,轻或中度代谢性酸中毒,水钠潴留,低血钙症、高血磷症多见,病情较重,症状体征复杂。病变涉及脏腑肾、脾、肺,肝,累及三焦、胃、肠、胆,膀胱。在正虚方面有气、血、阴、阳虚损之别。此期病变错综复杂,可以说是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病机复杂多样。肾脾阳虚临床可见:恶寒怯冷,手足逆冷,小便不利,大便稀溏,面色晦暗,舌淡胖嫩,苔白或黄而润泽,脉沉细,阳虚不能温化水湿则见颜面四肢浮肿,甚至全身肿胀;病交涉及肝脏,多由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临床可见血压持续升高,四肢抽搐。三焦、胃、肠、胆受累,表现为各腑气机失常,出现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溏稀,尿少,失眠,多梦以及全身水湿运化障碍。
慢性肾衰第四期即尿毒症期,此期病情危重,涉及多个系统、脏器损害,症状复杂多变,易于危及生命。中医辨证为此期真阳衰败,浊毒内留,三焦气机升降失司,病至厥阴,病机复杂多变,治疗以温阳泄浊为法。若阴虚失摄,热毒交迫,水瘀互结,瘀阻脉络则出现便血、吐血、咳血等血溢脉外之症,治疗以桃核承气汤合大黄附子汤化裁,酌加三七、槐花、旱莲草等清热养阴,止血化瘀之品。病及肺脏,则咳嗽吐痰。痰涎上犯,则咽喉拘紧不利,恶心呕吐,此多为此肾脾阳虚,水津不化,反聚为痰上犯于肺,治拟健脾温里,理肺化痰。水湿浊邪郁于腠理,则皮肤瘙痒,颜面四肢水肿,宜宣肺发汗。邪热宿垢等浊邪内结肠腑,可降浊通腑。此期病情复杂多样,预后较差,非一法一方贯穿始终。应多种方法如灌肠,外熏法,针灸等皆可选用。
慢性肾衰病情错综复杂,兼之患者体质不同,在临床诊治疾病时,仍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参考慢性肾衰分期。
3.辨邪实
杜老认为慢性肾衰在邪实方面有风、寒、湿、热、痰饮、瘀血、气滞之不
同。在慢性肾衰中,常见的风证为内风。《黄帝内经》说:“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风多是从肝而起的。临床表现以肝的阴阳气血失调、以风动为特征,有虚实之别。肝阳化风:肝肾阴虚,浊热浊邪内盛犯及三焦,气机紊乱,升降失司,清浊相干,肝失疏泄,肝阳妄动上亢,引动肝风,症有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摇肢颤,手足抽搐,语言蹇涩,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舌红,或苔腻,脉弦细有力。血虚生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主虚症。
主症,肢体震颤,关节拘急,肌肉润动。兼症肝血虚证,肢体麻木,皮肤瘙痒,舌淡,脉细或弱。肝风内动证与肝肾阴虚血亏、肝阳上亢有关,临床当分析各个时期的病机特点及临床表现特征,从而作出正确辨证。气滞因部位不同而表现各
异。气滞于脾胃可见食纳减少,胃脘胀满疼痛;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胁痛易怒;
气滞于肺则肺气不清,痰多喘咳。水湿痰饮:水湿痰饮是因肺脾肾气虚,水谷不
能化生精微,反化为痰饮、湿浊而成。可见四肢颜面水肿,咳吐痰涎,便溏,舌
体胖,苔厚腻或黄厚。肾脾阳虚,水气上犯外溢,阳虚邪盛,小便不利,面肢水
肿、胸水、腹水较著,依息难以平卧,且兼恶寒肢凉,心悸气短者。阳虚日久,水津不化,反生为痰而犯肺,痰浊壅肺,临床表现有咳嗽,咳唾痰涎,咽喉拘紧。
水湿郁久化热,湿热内阻,三焦升降功能失常,可见胸脘痞闷,腹胀纳呆,恶心
呕吐,食纳差。大肠传导失司,导致邪热浊邪宿垢等内结肠腹,临床表现为腹胀,
大便秘结,干涩难解,数日不解,或大便臭秽不畅。血瘀证是慢性肾衰中较为常
见的兼证,临床多表现有胸部或腰部刺痛,舌质暗紫或有紫纹,脉沉涩。
4.辨寒热
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
虚表现为热证。寒证又有实寒、虚寒之分。慢性肾衰是有各种慢性肾脏病迁延不
愈,久病及肾而形成的。初期,虚证方面表现肾脾亏虚,按寒热辨证,有阳虚和阴虚两方面。肾脾阳气不足,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而冷痛,蜷卧,面色咣白。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可见颜面、四肢水肿,小便不利或清长,夜尿量多。脾阳亏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
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和虚热之 分。慢性肾衰存在肾阴虚和湿热内郁,湿热内郁可由各种肾脏病伴随而来,如淋证中下焦湿热证,也可水湿郁久化热而成,为实热证,可见口干苦,尿热痛,舌红苔黄腻等症。虚热表现于肾阴虚,究其原因,或素体阴亏,或过服辛燥渗利,特别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日久,皆可损伤真阴。可见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于喜饮,耳聋耳鸣,舌红少苔。
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
慢性肾衰纯虚证情况较少,存在的寒热错杂证有外感风寒后表寒里热;肾阳虚,水湿郁久化热;肾脾阳虚,邪热内停;肾脾阳虚,瘀热内停。少阴寒化证,少阴热化证。总之是虚实寒热错杂。
寒热错杂的辨证,除了要辨别上下表里的部位之外,关键在于分清寒热的多少。寒多热少者,应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应以治热为主,兼顾寒证。
5.辨证为主,辨病为辅。
慢性肾衰为疑难杂症,临床表现一般较为复杂,有时症状并不典型或无症状,给临床辩证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现代医学的一些诊断手段,扩大了中医四诊的范围,能早期发现疾病,以便早期诊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蛋白尿、潜血在中医历代著作中未提到,但根据临床表现和水肿发病的机理联系起来看,主要与脾肾病变有关。杜老认为蛋白尿、隐血皆为精微物质,与脾肾亏虚,失于固摄封藏和湿热内扰有关。尿中蛋白是水谷之精微,大量蛋白从尿中排泄,正气日益耗损,脾肾更见虚亏,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临床中慢性肾衰伴随有大量蛋白尿时,杜老常用方中配伍应用大剂量黄芪,一般情况下,黄芪剂量在45克以上。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芪有提高血浆蛋白和降尿蛋白作用,用量在30克以上还有扩张血管和降血压的作用。慢性肾衰伴随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明显时,血尿的形成多与下焦湿热内扰有关,杜老临证时常加白茅根,用量在30克以上,白茅根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另外治疗慢性肾衰中草药的现代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慢性肾衰的各期均可随证选用。目前,研究证实一些个药如冬虫夏草、大黄单用治疗慢性肾衰疗效确切,杜老自制虫草健肾宝胶囊( 含冬虫夏草、西洋参) ,大黄苏打片,临床证实对慢性肾衰肾功能恢复有一定的疗效。灌肠法在慢性肾衰中应用较为普遍,该方法模仿现代医学透析原理,杜老一般在慢性肾衰中晚期配合中药应用,可起到通便,排泄肠道毒素作用。慢性肾衰出现电解质出现紊乱,以及心包积液等急症时,若临床检验结果明显异常,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时,采用西医对症治疗 或血液透析;临证时必须结合肾衰分期,参考检验结果,明确病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临证时,仍以辨证为主,辨病为辅。
6.重视疾病的养护
“ 治未病” 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出于《黄帝内经》。“ 治未病"是仲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原则之一,“ 治未病"包括有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已变防逆,初瘥防复等方面。
慢性肾衰为沉痛顽疾,非一朝一夕和短时间能显效和向愈,疾病的养护就很重要。故在临床中,杜老强调:一方面要求患者长期服用药物调理;另一方面慢性
肾衰的患者要特别注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情绪方面的调节,饮食起居的调养,劳
逸适度的控制,这对病情的好转和向愈也非常重要。在饮食方面应该低盐,优质
低蛋白,限制高钾饮食。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接触化学毒物、强力射线导致肾脏损害的物质,避免使用有肾毒性的中西药。中医认为七情、饮食劳倦皆可致病,
因此调畅情志,合理的饮食,恰当的休息是疾病向愈的因素之一,体现了中医治
未病的思想。
《伤寒论》最后一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专论差后劳复诸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意在提示医、息注意预防疾病复发。预防的重点在于防止劳复、食复、房劳复、阴阳易、感邪复、伤神复等多种因素。杜老临证时,针对病情缓解、已停药的患者,要求其定期复查脉、舌、症及肾功能、血和尿常规等,若有病情波动,仍应再进行服药治疗,防病复发,一旦反复,也要求早期诊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