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话说:这是一篇学员的学习体会,是什么动力让她一气呵成写下四千字的心得?看了你就懂了……(小编残忍地砍掉千余字) 最近听了潘毅老师讲的“风邪湿邪”。虽然只是4小时的课,但是感觉学到的是事半而功倍的n次方。潘老师从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一步步讲解,我们不止是学到了风证、湿证的相关知识,还对中医治疗的思路有了整体认识,以后遇到问题知道该怎样思考,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笔记做得很详细,潘老师的话一句都不能少,一环扣一环,简单的一语道破,复杂的抽丝剥茧,层层分析。最后恍然大悟的一刹那,比看推理小说还有趣。课上的内容远远写不完,下面从这几部分仅仅讲一下感受最深的内容算是学习体会吧。 1. 风邪与湿邪的致病特点 大自然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气候,当六气太过或者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者气候急剧变化时,就会产生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从前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吹了风,比如晚上睡觉吹风扇,第二天不舒服了,他得的病就是风证;而一个人淋了雨感冒了,他得的就是湿证。实际上中医的六淫本质上是意象性病因,实际上是概括了具有某种象,反推是某种病因。也就是说同样是淋了雨,在甲身上产生的结果跟乙不一样,甲是喉咙发痒,而乙可能是关节酸痛重。我们判断的方向应该就是甲受的是风邪,而乙受的是湿邪,而风寒湿的特征都有的就叫外感风寒湿邪。 “同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的人,表现在外面有不同的证候,与六淫对照,像哪一种就归哪一种。”这句话非常重要。潘老师这关键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找到了中医诊断的一把钥匙,明白这一点才能往下继续。
人体出现自己不能控制的不自主动作,比如抽搐、帕金森、甲亢手抖、梅尼埃病的天旋地转都是属于风证。 很多年前我婆婆因为天旋地转的头晕在某三甲医院住院,两个星期各种检查、天天打点滴,头晕没有一点好转,在医院吃不好、睡不好,身体还越来越弱了,没办法只能出院。出院当晚又因为严重头晕去另一家医院看急诊,医生一问诊,说是梅尼埃病,就让打了半瓶针,不久就排了很多水,头晕好了大半。 原来不但中医是辨证治疗,西医也要诊断清楚呀,有时候自己有点常识对选对医生很重要,现在知道了自己不能控制的天旋地转属于风证,平时就可以在预防和改善体质方面有些作为了。 湿邪南方常见。脾最怕湿,生活在广东不可能不受到湿热的影响,所以广州人的皮肤都有一点偏黄。广州老太太差不多都是半个中医,认识很多草药,平时会煲点薏米、鸡骨草、扁豆、土茯苓、赤小豆、五指毛桃来祛湿。 南方小孩发热40%是湿热的热,用清热药效果不好,必须清热与祛湿同时用,病情特点是午后加重,中医诊断上何时发热很重要。
这节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大枣和生姜的配合使用了。09年冬天我曾得过一次严重的流感,之后断断续续咳了几个月,后来实在没办法去了省中医院,吃了小柴胡一剂见效,所以对小柴胡特别有好感。 仔细留意一下药方,里面有生姜很正常,但为什么会有红枣呢,补的东西怎么能用在感冒上呢?而且后来发现很多药里都有生姜加红枣。听老师讲解后才知道其中的奥妙,生姜祛风的前提是与大枣合用。生姜发散,大枣有点黏,那么大枣就能将生姜发散力局限于营卫之间,在里面转不要往外透得那么厉害,刚好能祛风外出又不至于大汗淋漓。作为平时保健,大枣补血实实在在,但是因为大枣黏腻容易生湿,可是加了生姜后,生姜就能把大枣的滋腻化开,同时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还帮助大枣的消化吸收。原来如此!
经方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又经过长期实践验证,因此我们可以因时因地灵活运用。在这节里让人开心的是终于知道医生是怎么开方的了,除了可以记住一些著名的经方外,还可以把桂枝汤、理中汤、二妙、三妙、四妙这类本身药物种类不多不超过五味的经方背下来,常用的有二三十个,由这些方做排列组合,构成治疗某些疾病的基本要素,再加上对症的药物。 在讲祛湿代表方时潘老师讲了怎样在经方基础上加减形成新的药方,比如二陈汤可以加出温胆汤、涤痰汤、导痰汤。 讲祛风代表方时讲了主治太阳中风证候的桂枝汤。太阳中风虽说是表证,但病位实际上是肺、胃、脾失和,桂枝汤只有五味药,既要解表又要补虚,既管营卫又要顾肺脾胃。潘老师分别讲了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毎味药的功效,再从桂枝配大枣、生姜配大枣、生姜配桂枝、桂枝配生姜配大枣讲它们之间是怎样配合使用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用药如用兵,指挥官排兵布阵做得好才能打胜仗。 特别提醒的是,喝药后要喝稀粥帮助药力,粥调补脾胃增加营卫化源,帮桂枝发汗,不让余邪留在体内。而且用药时间最好选在巳午未三个时辰,就是早上9点到下午3点。太阳证本性偏凉,这三个时辰阳气最旺,天地阳气开散;天人合一,以自然人体的阳对抗表寒,事半功倍。
中医开的是时间方、空间方。 时间方是因为每个节气的风寒暑湿燥火对人的影响都不一样,所以发病机理不一样,能够把握节气特点开药就事半功倍。简单地说,就是春天是升发的季节,肝气升发不好就容易得病,如果春天得了感冒或者前一个季节没有的不舒服比如胸闷烦燥,吃点小柴胡汤就能解决。大暑节气特点是暑湿,有各种不舒服的人去医院,也许医生开的都是藿香正气水,虽然是不同的病症但吃了都有效果。 空间方是指不同地域的人用药有所不同。比如同样的风寒侵肺使用麻杏石甘汤,用在南方就需要把麻黄改为解表力没那么强的荆介、防风,因为北方人阳在内阴在外,需要发散力更强的麻黄才能把体内的寒气发散出去,而南方人阳在外阴在内,体表的阳已经能够把寒气发散出一部分了,使用荆介、防风就刚刚好,再用更强的麻黄发散力太过反而又容易引邪入内。 中医真正有深度的东西,是象。用象来解,比如颜色是象,时间是象,地理是象,性情是象,一个药物的不同部位也是象。只有这样来理解中药或者说理解中医的相关知识,学到的中医才是立体的、原汁原味的。 《黄帝内经》讲,'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中医之道看上去很深奥,其实道就在天地中,就在生活中,只要你是个有心者,每每就能触类成象,一通百通。 大道至简,用这样的方法学中医(请点击阅读原文),是不是简单很多! 插图为正安影像生活桂花班王菁、黄圻、光明丫拍摄,一并感谢! --编辑:丁香-- |
|